冷血殺人狂連殺多名女性還奸屍 曾是熱心少年(組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變態”的他背後有不同尋常的經曆

 殺害10人奪11命(其中一孕婦)的殺人犯張友添本月8日被廣東省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張友添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殺害了10人,其中9人均為年輕女性,年齡最小的隻有17歲。這些女 性被害之後,除了被掠走錢財外,有的還遭到性侵害和猥褻。

這是一個怎樣的“變態”殺人狂魔?是什麽原因,導致張友添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連殺多名女性還要奸屍?記者走進張友添的家鄉,走訪其親人、鄰居、村幹部以及學生時期教過他的老師等,試圖尋找張友添犯罪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成因。

村人眼中乃?

曾經是熱心腸少年出去打工後變了樣

“張友添小時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勤快也熱心腸,村裏誰家有事忙不過來,他就回去幫忙。”大陂田村村長張鬆友對記者說:“我是看著這孩子長大的,主要是他第一次出去打工,回來之後就變了樣,那時候,他隻有16歲。”記者來到張友添的家鄉,河源市東源縣藍口鎮培群村大陂田村民小組。

張友添家就住在公路邊上,一棟隻有一層的尚未裝修的紅磚平頂房。66歲的老父親張鬆桂和63歲的老母親張乙娣,接受了記者采訪。

據張鬆桂介紹,張友添生於1968年,在6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由於家庭生活貧困,張友添隻讀了3年書就輟學跟著父母親種地。小時候挺聽話,樂於助人,村裏誰家有事需要幫忙,他就會主動去幫著幹活。

村民張秋娣對記者說,張友添小時候是個熱心腸的孩子,她家以前作土磚建豬欄,他都來幫忙,那時他隻有13歲。她還看見過張友添在路上遇著村裏的老人挑水、背柴時,就上前為老人代勞。

“人之初,性本善。我是教過張友添的老師,他小時候除了在學習上接受能力稍差一點,跟其他小孩沒有什麽不同。”張友添的鄰居張老師說,張友添在讀三年級那年害了一場腦膜炎,病愈之後就沒有讀書了。他童年的表現沒有任何異常,他的變化和社會環境是有關的。”

上圖:張友添當時在庭審現場指認罪證  

朋友眼中的他

16歲遭老板娘誘奸性格大變自卑怪僻

曾和張友添一起打工的張均貴(化名)向記者介紹,他17歲那年和張友添(當時16歲)一起到東莞橋頭的一家果場打工,挖果樹窩、給果樹鋤草、挑養豬場的豬糞給果樹施肥,每天早出晚歸,每月工資隻有幾十元。那家果場的老板是香港人,很少來果場,全由老板娘管理。老板娘是一個50多歲的肥胖的女人,對雇用的工人十分苛刻。

張友添和張均貴等七八個工人同住在果場的一間屋子裏,那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張友添將近天亮才回到宿舍。同伴們都好奇地追問他到哪裏,他紅著臉支支吾吾地說出了被老板娘叫進房間過夜的原委。

“那時候,大家的思想都很保守,一聽說發生這樣的事,大家都覺得特別稀奇,有幾個在一起做事的家夥就挖苦他、嘲笑他。他覺得在這個地方沒麵子做人了,就到一個磚瓦場打工去了。”張均貴分析說,張友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可能和他這次人生遭遇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從那以後,張友添漸漸變得性格內向、自卑而怪僻。“那年從東莞的紅磚場打工回來過年,我就覺得這孩子變了,變得古怪了,什麽話都悶在心裏,不說出來。沒有掙到錢,我們沒有怪他,不知道為什麽他總是不高興。”張友添的母親說:“我們又不知道他在外麵,到底吃了什麽虧。”

家人眼中的他

婚姻失敗仇視社會拐賣兒童錘殺妻子

據村長張鬆有介紹,大陂田村是個有30多戶人家200多人口的自然村,村裏人均土地不到一畝,地裏的收成極其微薄。村裏大半人口都外出務工,打工的年輕人大多數是小學文化。

據張友添的父母回憶,張友添20歲那年臘月,他在東莞打工帶回20歲的湖南籍女青年譚×群,一起來的還有譚×群的弟弟和弟媳。“這個妹仔很漂亮,有文化、懂禮貌、又勤快,經常跟著我們下田裏做農活。村裏人都說我友添有福氣。兩人後來有了個女兒。”張友添的母親說,譚×群是張友添在東莞打工認識的初戀情人,小兩口感情很好。孩子出生之後,加上譚×群的弟弟和弟媳,張友添家裏突然多了4個人,連同張友添家裏7人共11人吃飯,無疑使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子一長,張友添的弟弟妹妹難免和嫂子之間發生矛盾。1989年夏天,譚×群和張友添的妹妹發生過一次爭吵之後,說要將孩子送到娘家去養,自己出去打工掙錢。於是,她帶著孩子以及弟弟、弟媳離開了張家,從此杳若黃鶴。

由於田裏收成不好,家庭生活隻能勉強維持。1990年8月,張友添騎著自行車來到東源縣增田鎮一個村莊,將一名3歲的小男孩拐到東莞去賣,被警方捉拿歸案,張友添因此在連平縣忠信勞改農場服刑8年。

張鬆桂說,1996年9月3日,張友添被減刑2年提前釋放回家,用自己在獄中學到的家電維修技術自食其力。第二年,經人介紹,張友添和龍川縣佗城鎮姑娘王玉蘭結婚(後育有一男一女)。王玉蘭比張友添大3歲,並患有間歇性精神病,隻是在清醒時能幹點家務和農活,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發病狀態,有時發病後漫無目的地遊走不回家,張友添和家人經常請村民四處尋找。

張友添出獄後脾氣比以前更壞。在河源市區一家冷氣安裝維修公司打工時,他都將王玉蘭帶到河源住。由於王玉蘭患有精神病,同事都不願意和其精神病妻子同桌吃飯,公司老板要求張友添把妻子帶開。張友添感到被老板和同事歧視和冷落,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憤然辭工帶著妻子回到了大陂田村。

據大陂田村村民透露,張友添回到老家,失去了經濟來源的家庭生活變得十分拮據,有一段時間幾乎全靠其妻子娘家接濟過日子。2002年的一個夜晚,張友添與妻子吵架後走出家門。當晚,王玉蘭扔下4歲的兒子和2歲的女兒,喝下一瓶樂果(農藥)命赴黃泉。但張友添的父母說,王玉蘭死前沒有和張友添吵架。

2004年9月17日,張友添與40歲的河源市源城區居民鄒水英結婚,並租住在源城區。鄒水英是張友添的第三任妻子。在婚後不到5個月的2005年2月7日晚,張友添因家庭經濟問題與鄒水英發生爭執,並用鐵錘將鄒水英殺死在家中,後埋屍逃離現場。

上圖:張友添的父母家人接愛記者采訪


■專家析案

有自知和責任能力不屬赦罪對象

張友添沒有提出上訴和作精神病司法鑒定請求

據法院相關人士介紹,張友添沒有提出上訴和作精神病司法鑒定的請求。

法學專家對此案怎麽看?記者采訪了廣 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學會副會長邱鴻鍾教授。邱教授說:張友添有自知能力和責任能力,不屬於司法量刑考慮的對象。

法學專家對此案怎麽看?記者采訪了廣 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學會副會長邱鴻鍾教授。邱教授說:張友添有自知能力和責任能力,不屬於司法量刑考慮的對象。

邱鴻鍾稱,通常所說的精神病,是一種社會病。它有三大因素:生物因素(如疾病、中毒、腦傷等);社會因素(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文化傳播、個人遭遇等);認識因素(即心理因素,個性,脾氣等)。邱鴻鍾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說,首先,從美國多拉德等學者關於犯罪心理學的挫折-侵犯假說來看,挫折與攻擊行為高度相關。在張友添38年的生涯中可謂挫折連連。16歲時曾被50多歲的果場老板娘誘奸,而且遭到周圍的人嘲笑,從此心中埋下了仇視女性的種子。第二次打擊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帶著孩子走後杳無音信,張友添覺得在家鄉很沒有麵子,從此自暴自棄,不久就犯下了第一宗罪行並入獄6年。第三次打擊是他第二任妻子喝農藥自殺身亡,留下隻有4歲的兒子和2歲的女兒。張友添在第二任妻子死後不到一年又因家庭矛盾殺死了第三任妻子,並連續殺害多位年輕女性。總之,張友添的變態人格是由無知、貧窮、自卑、幾次婚姻失敗的挫折等多種因素所建構的。張友添具有正常人的自知能力、辨別能力和責任能力,少年時代他能夠幫助村民忙農活,助人為樂;打工回家後種了兩年果樹力圖改變貧窮麵貌;勞改出獄後,他能駕駛手扶拖拉機搞運輸、能幫人家維修空調掙錢;為了吸引兩名回鄉打工妹乘他的車,用極低的車費作誘餌;為了逃避警方追緝和法律製裁,他不斷變換作案摩托車和作案地點等種種跡象表明,他是一個有自知、辨別和責任能力的人。

邱認為,像張友添這樣的心理不健康或人格變態,並不等於沒有自知能力,所以他不屬於司法量刑考慮是否精神病患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