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性行為”實驗 小學生感受艾滋病傳播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學生在滴水進行實驗

昨天上午,朝陽區六裏屯街道邀請的20多名學生成為“虛擬性行為”的實驗者,他們把透明杯子中的水有目的地交換,現場感受到亂交性行為是傳播艾滋病的“罪魁禍首”。這是圍繞7月11日“世界人口日”今年主題“青少年的性健康和性教育”展開的係列活動之一。在本市性知識教育中,小學生首次被列入教育對象。他們與初中生、高中生代表平等地參加實驗內容。參加活動的學生中,年齡最小的隻有11歲。


  上午9點在秀水園社區,指導老師宣布“虛擬性行為”換水實驗開始,學生們被告知,放在講台上的12杯水中其中有一杯水帶有“艾滋病病毒”。12名學生分成A、B兩組,各拿起一杯水代表“虛擬的自己”,並從台上的另一杯“水”———“虛擬性夥伴”中用針管注射一定量到自己的那杯水裏,這表明“首次性行為”(見圖1)。接著,老師又讓C組另外6名同學也到講台取一杯水,與第一批同學相互換水3次,這代表已經進行“3次性行為”(見圖2)。最後,一直沒有換過水的同學,再從前兩批已換過水的同學中,隨機選擇一個夥伴換水,代表“偶爾一次性行為”(見圖3)。


  換水完畢後,老師往每個同學的水裏注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檢測,如果滴入後溶液呈紫紅色,則表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結果6杯水立刻變成紫紅色。同學們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斷:“3次性行為”的“虛擬人”有5杯感染,隻進行“偶爾性行為”的水有1杯“感染”(見圖4)。發現自己杯中水變紅的同學立刻皺緊了眉頭,眼光求助地望向老師。小實驗說明大問題


  三裏屯一中的成瀟老師現場點評說,本次實驗由於試劑劑量和人少的問題,並不是十分成功。正常的實驗效果是幾乎90%的“虛擬人”都會被感染,包括隻“偶爾一次性行為”的“虛擬人”,也會被較多感染。


  通過實驗,學生們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隻有自身做好足夠的心理、生理預防,才是控製艾滋病病毒傳播的有效辦法。家長支持特殊課堂


  就著實驗帶來的震撼,成瀟老師分發給每個同學一張“行為卡片”,上麵包括“帶著安全套進行性行為”、“共用牙刷”等各種行為,讓同學們來判斷自己的“行為卡片”屬於“非常危險”、“危險”和“安全”的哪種,並大聲陳述理由。


  多數陪同孩子前來的家長的表現有些羞澀,說話聲音明顯比孩子們低得多。一位陪兒子來的母親表示,她支持這種做法,她說,家長跟孩子談“性”總難為情,因此參加這種特殊課堂,肯定比不與孩子溝通要好。本報記者 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