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引發大討論 慈禧是翻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央視一套黃金檔熱劇《走向共和》播出過半,演員的精彩表演為該劇吸引了不少人氣,而最受人關注的卻是該劇重新詮釋的曆史觀,也由此在全國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這種改動究竟是學術的創新,還是招徠觀眾之舉?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部分成都觀眾和一些專家學者。

A·關於慈禧:創新還是翻案?

慈禧是這些年熒屏上反複出現的一個熱點人物,無論是“戲說”、“正說”,她總脫不了“腐朽、保守、陰險、狠毒”的“惡女人”形象。《走向共和》卻展現了一個充滿著人性的慈禧。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慈禧和光緒母子見麵抱頭痛哭,她拉著兒子的手叮嚀道:“過去我對你太嚴厲了,其實我是希望朝廷、政權不要敗在我娘兒倆手裏。我到頤和園養老了,今後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把慈禧從一個獨裁者變成了親切的老媽媽。

作家柳建偉對這部戲一集不拉地看了,他認為從編劇、導演、演員陣容等綜合因素上說《走向共和》都是很好的,該劇不是給慈禧和李鴻章簡單地翻案,沒有回避慈禧之惡,比如逃難時把珍妃推入井中、私吞4億多兩白銀等等,但是看得出,對慈禧的批判性不夠。

劇作家魏明倫認為,慈禧誤國已是公論,“如果把慈禧作為一個立體的人寫出她的複雜處,不是不可以,但她哪裏是個政治家?她沒做過什麽對國家有利的事。她誤國、愚昧、腐朽,這點沒有爭議。”

B·關於維新派:客觀還是貶低?

柳建偉認為,當時維新派確實沒有力量。這也是生活本身提供的豐富性不夠造成的。很多風雲人物,都是在各種力量躁動中,才被推到那個位置的。從曆史角度看,原來被高估的一些人,在曆史上的功勞微乎其微。

有觀眾認為,劇中康有為是一個懷才不遇、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假隱士,頗有點工於心計的鄉學之氣,不具一個有學有識,思想激進的大知識分子形象;譚嗣同則是個莽撞小兒。有一幕很可笑,譚嗣同被皇帝選為軍機章京之後,第二天就把那些老臣的座位給坐了,等那些老臣來到時,怎麽同他說話,他都一動不動,普通的禮節都不懂。維新派怎麽變成這樣?

C·關於曆史觀:重新解讀還是招徠觀眾?

柳建偉說,該劇編劇之一張建偉10年前寫過《大清王朝的最後變革》、《溫故戊戌變法》,對曆史作過很深的思考。這個劇對漫畫化的、簡單化的、舊有的曆史觀做了重新解讀,還原了豐富的曆史。比《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中好皇帝勤政的老觀念,該劇的曆史觀提高了很多。魏明倫也認為,李鴻章因為鎮壓過太平天國,長時間裏被簡單化。他辦過洋務運動,也有很多苦衷。

作家麥家則認為:“曆史是由很多偶然瞬間構成的,在近代,我們好幾個非常重要的曆史轉折點都沒有完成好,這給民族帶來了災難。不管怎麽解讀,曆史就是曆史。”柳建偉指出,《走向共和》最大的弱點不是曆史觀,而是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李鴻章已經死了,過幾集慈禧也會死,它最大的困難是後30集劇情怎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