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幾個主要的唯心主義讀過之後,我嚐試把對 Form 的理解分成兩大哲學傳統,或者說是兩種傾向:
第一派:將 Form 安置在人之外、一個超越的領域中。代表人物如柏拉圖、基督教神學家和黑格爾。他們共同的思想傾向是:強調宇宙的理性結構、神性的秩序、以及理念的優先性。我們可以稱這一傳統為超越派、客體論派或神本傳統。他們強調:
1) 真理來自外在的理性或神性,這種秩序高於個體經驗;
2) 個體的知識活動不是創造,而是“回憶”、“臣服”或“參與”某種先天的理性體係;
3) 真理是超越的,人類要努力接近它,而非構造它。
第二派:把 Form 根植於人的內部與認知能力之中。代表人物包括笛卡爾和康德。他們強調人的主體性、理性活動和人類認知結構的能動性。我們可以稱之為主體派、主體論派或人本傳統。這一派主張:
1)真理從人自身出發,通過感知、思考、反省來展開;
2)知識並非是被動接收的神諭,而是主體對經驗世界的有機組織與主動建構;
3)理性不再依附於神,而是構成人之為人的核心本質。
這兩種傳統,一個向上看、一個向內看;一種將真理安放在超越的神聖秩序中,另一種則將真理定位於人的理性能力之中。它們構成了哲學史中關於“Form歸屬問題”的核心張力,也呈現出人類思想在“宇宙秩序”與“主體意識”之間的持續擺蕩。
在超越派看來,理念是真實而獨立存在的,人類的理性能力隻是它的“回聲”。在這個框架下,我們不是理念的創造者,而是理念/真理的發現者、追隨者,甚至是臣服者。個體隻是借由參與那個更高的理性秩序,才能獲得真知。
而在主體派眼中,理念不再是被動等待發現的“真理對象”,而是人類認知結構和思維活動的產物。我們並非接近一個既定的真理,而是在構造經驗世界的過程中,賦予世界以秩序與意義。在這種理解中,理性成為創造性的力量,而非單純的反映工具。
這兩種立場並非簡單對立,而是互為鏡像、相互激發。正是因為人類不斷在“理念(Form)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問題上來回擺動,才推動了哲學史的豐富演化。
我列了兩個表,方便大家進行對比:
超越派:Form 在 “超越之域”中, 人之外
哲學家 |
Form的位置 |
意義 |
---|---|---|
柏拉圖 |
理念世界(World of Forms) |
一切現實隻是Form的影子,真理不在人間 |
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等) |
上帝的理性之中(Logos) |
Form是神創造世界的“藍圖”,真理屬於神性 |
黑格爾 |
絕對精神的展開過程 |
世界是Form的曆史展開,人是其工具與體現者 |
主體派:Form 在 “人的主體性” 之內
哲學家 |
Form 的位置 |
意義 |
---|---|---|
笛卡爾 |
理性主體思維中(cogito) |
真理來源於明確清晰的觀念 —— 在“我思”之中 |
康德 |
人的認知結構中(先驗形式) |
空間、時間、範疇不是外在的,而是認知的條件 |
胡塞爾 |
意向性意識中的意義結構 |
意識不是去“找回”理念,而是在與對象互動時構成意義 |
我之所以提出這種劃分,並不僅僅是為了梳理哲學史的脈絡,更是為了指出其背後潛藏的現實意義。
柏拉圖、奧古斯丁與黑格爾都將“理念”(Form)或“真理”置於人之上。柏拉圖將理念界高懸於感官世界之上,奧古斯丁視“上帝之光”為人心的唯一歸依,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則超越個體意識,主宰著曆史的展開。在這些體係中,理念呈現出一種超越性、神聖性乃至不可質疑性。
這種真理觀,在個體精神層麵上或許能帶來某種安定感,激發人追求真知、走向超越,譬如數學那種純粹、完美的知識。對於意誌堅毅者,它甚至可能孕育一種極端的自我使命感。但這個體係一旦被納入社會實踐、特別是政治製度構建中,它便容易被濫用:真理之名,常常被用作壓製個體的工具。這種體係為權力結構提供了正當性基礎,可能演變為“真理獨占”的意識形態,最終導致思想控製乃至精神獨裁。
與之相對,亞裏士多德認為“理念”內在於現實世界之中,意義與目的蘊含在事物本身之中;康德則主張理念源於人的認知結構,真理是理性主體的先驗建構。這些思想試圖將“真理的源頭”從神域、天國、曆史精神中拉回,歸還給人的理性、自主與反思能力。
這樣的哲學立場,或許最初令人不安,因為它取消了外在權威的庇護。但對擁有自信和探究精神的人來說,它提供了開拓未知、創造未來的可能。我認為,這種以人為本、從個體出發的真理觀,不僅在理論上更貼近人的經驗,也更有力地支持一個強調主體性、尊重人性、崇尚自由和包容多樣性的現代社會。
人本傳統會不斷提醒我們:真理不應是高懸頭頂、不可質疑的“永恒燈塔”,而是每一個人思考與表達中潛在的可能性。因此,當我們探問“理念屬於誰”時,其實也在追問:誰有資格定義真理?真理服務於誰?在現實生活中,真理應如何被實踐?
最後有幾點說明,我本意是想用“神本 / 人本”去替代“唯物 / 唯心”來幫我學習哲學:
1) 這隻是對古典哲學的一種粗略分類。至於近代和現代哲學,我仍在學習之中,理解之後會再與大家分享。以目前我了解的情況來看,絕大數現代哲學家,尤其是科學哲學家,是持有人本傳統的態度。
2)這種分類方式隻是自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學術劃分。當我們遇到某個哲學觀點或概念時,可以試著問:這個哲學家是站在“神本”還是“人本”的傳統中來討論?這種思路甚至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比如有人談論“愛國”時,我們也可以追問:他究竟是從哪種傳統或視角來討論這個概念?
3)哲學家往往很複雜,一個人的思想可能同時包含兩種傳統。例如,在對待數學和邏輯的問題上,很多哲學家傾向於用“神本”的視角,把數學對象看作超越的、獨立存在的實體;而一小部分哲學流派,如建構主義,則更接近“人本”,主張數學對象並非預先存在,而是數學家在邏輯和思維中逐步建構出來的。
4)題外話,現代中國的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都是以神本傳統來敘事,大家不妨多用人本傳統的角度思考來問題,創作一些以人本傳統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