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蔥

我愛我自己,更愛支持我的朋友哦!
正文

長篇小說《鐵血襄陽》連載(165)

(2025-10-28 23:58:51) 下一個
第165章《襄陽古隆中雪韻》

這是一段南宋秘密的傳奇。
初冬的襄陽古隆中,鋪天蓋地的白雪染盡了山巒與古屋,仿佛時間在此靜止。白皚皚的山峰籠罩著清冽的寒氣,銀裝素裹的樹枝搖曳出晶瑩的珠簾,宛若仙境。大地沉浸在一片純淨的寂靜之中,唯有微風攜帶著雪花的輕聲呢喃,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故事。

在這片幽深的山水之間,一隊騎馬的蒙古將領打破了舊日的靜謐。領頭的伯顏,俊朗而沉穩,撚須笑著,眼中閃爍著興奮與期待。“劉將軍,今日這見雪之景,可要煞費苦心了。”他的語調中帶著幾分調侃,卻也掩飾不住對這片聖地的敬仰。

劉整抱拳一拜,粗獷的鐵護腕發出清脆的碰撞聲。“末將敢不從命,諸位請隨我來。”他的話語中帶著一股鏗鏘有力的堅定。從天而降的寒風中,帶著古老的木葉聲與遠山的回響,似乎每一步都在喚起天地間的古韻。
沿著蜿蜒的山路,眾人逐漸深入到隆中腹地。遠眺蔡倫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金色海浪在秋日陽光下泛起波光。劉整指引眾人來到一片荒草叢生的土丘前。這裏,是孔明先生當年耕作的聖地,也是天地間的“智慧之源”。他輕撫一抔黃土,指縫間細沙緩緩滑落,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滄桑。

“這土,就是那位千古奇才孔明先生的田地。”劉整低聲敘說,目光深邃,似在追憶那段蕩氣回腸的歲月。遠山青黛,薄霧繚繞,溪水淙淙,仿佛穿越了時空,將人帶回到那段英雄輩出的歲月。
“好一個襄陽隆中!山似青螺含翠,水如明鏡照人。”伯顏的吟誦聲中帶著敬仰,那是對天地與人傑的崇拜。史天澤輕輕撫掌,感歎道:“孔明未出茅廬,便能布局三分之策,真是奇才。”他的話語中滿是敬重與感慨,似乎在敘述一段遙遠而又真實的曆史。

接著,劉整帶領眾人向山巔行去。沿途古木參天,枝葉間雪花如簌簌飄落。山路崎嶇,但每一步都踏在曆史的脈絡上。到達一處隱秘的古廬,古木遮天蔽日,青苔纏繞,早已人跡罕至。這裏,是那位偉大的智者曾經隱居的地方,也是眾人心中追尋的精神聖地。
“這便是諸葛先生隱居之所。”劉整語氣懇切,麵帶尊敬。他撣去台階上的落葉,輕輕扒開藤蔓,意外發現台階邊的一塊石碑殘缺不全,但那“漢”字的刻痕猶存。回憶閃回——年輕的劉整站在“宋”字大旗下,滿腔熱血,奮不顧身。

“這是諸葛亮故居的碑記。”他低沉地說。歲月流轉,荒廢的屋宇早已滄桑卻依稀可見昔日的輝煌。屋內塵埃彌漫,陽光透過破洞屋頂照亮那頂幾乎墜落的草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被塵封的往事。
“這地方荒廢百年,直到晉武帝時有人修繕,才能留存至今。”劉整語調中帶著一抹惆悵,曆史的塵埃掩蓋不住那份對偉人的敬仰。遠處烏雲漸厚,但那枚曆史的印記,卻從未被抹去。
“諸葛亮,雖已離去,但他的精神卻永存於此。”他凝望碑文,輕聲歎道。
蒙古使者乙也咳嗽幾聲,笑著調侃:“劉將軍,難道你也想效仿那三顧茅廬,喚回舊日的英才麽?”劉整嘴角一揚,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兵者,謀略之事也,尋一賢才,終究是我等的職責。”

眾人繼續向前,沿著山徑攀登。遠山如黛,霧氣繚繞,似夢似幻。山風拂麵,帶來鬆濤的回響。忽然,一陣陣鳥啼劃破寂靜,仿佛天地在低語,訴說著古人的誌向與抱負。
“這裏,曾孕育出一個臥龍。”史天澤感慨萬千,他的聲音中帶著尊敬。“孔明未出茅廬,便已布下天機,立下乾坤。”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曆史的敬畏。伯顏靜靜望著那高聳的山峰,低聲歎息:“如此品性之人,千年之後,仍令人敬仰。”

《隆中舊夢》

古隆中,青山環繞,古武侯祠巍然屹立於山巔。歲月如水,九百年前的晉時建築風格依稀可見,青瓦紅簷,金碧輝煌,似乎在訴說著那段已逝的輝煌。風吹過簷角銅鈴,發出清脆的叮咚,仿佛在歌頌著英雄的傳說。參天古柏和蒼鬆簇擁在祠院裏,虯枝如同諸葛亮羽扇輕搖的影跡,彌漫著曆史的厚重與莊嚴。
步入祠內,青石板鋪就的階梯踏響著沉穩的節奏。劉整領著眾將,指著那古老的門道說:“此祠始建於晉永興年間,比大宋還早了八百年。”他的語氣中滿是敬仰。蒼老的梁柱裂紋如龍鱗蜿蜒,撫摸之下,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曆史的脈絡在指尖流淌。正殿中,諸葛祖孫三代的聖像靜靜佇立,香案上點燃的新線香升騰出直如軍令的青煙。

劉整低聲叮嚀:“每逢清明重陽,鄉民都說燭火自明,那是諸葛丞相魂歸檢點兵書。”殿外風鈴應和,伴隨羽扇輕搖的韻律,似乎有人在雲中佇立,俯視著這片土地的興衰變遷。
諸葛亮的塑像高坐神台,目光如電,仿佛洞察一切。祖孫二人在其兩側,英魂長存,如同昔日成都朝會。陽光穿過破窗,將殿內映照得金輝流轉,一股似有若無的希冀灑在每個角落。

阿術,那個熱血年輕的將領,手中翻閱著杜工部的詩卷,他的眼中燃起光:“既然來到武侯故裏,為何不共賞《詠諸葛亮》?”指腹撫過皺皺的詩頁,仿佛觸摸到那段激蕩歲月的脈搏。
劉整為之讚歎:“妙極!詩聖此作,最得武侯神韻!”伯顏點點頭:“用雅樂祭先賢,正其氣韻。”正此時,古琴悠然奏起《臥龍吟》,琴聲如隆中清泉潺潺,又如祁山鬆濤在夜風中回響。
眾將肅立,甲胄映著微光,似鐵甲軍陣。史天澤枯指微顫:“末將願以死血,祭祀這位千古奇才!”音樂中,雄渾吟誦響起: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竹影搖曳,似八卦陣變幻無窮。琴弦突變激越,似悲壯的號角在天地間回響,眾將施禮,殿內煙霧繚繞如龍。

阿術鎧甲觸地,發出鏗然之聲:“傳令!守衛此聖地,待襄陽光複!”掌印映照火光,燭火搖曳,等待著那一場烽火的重燃。眾將應諾,離去的身影在晨霧中漸行漸遠,馬蹄聲如雷貫耳。
江水如白色長帶,緩緩流淌。暮色中,漁船劃過,槳聲欸乃,驚起一群白鷺,掠過水天的接縫。它們如瞬間的白羽飛舞,逐漸融入蒼茫的霧中。

在隆中草廬前,阿術正用手摩挲刀柄,思索著未竟的戰事:“丞相,戰局如泥潭,何以破局?”伯顏揮袖揚起塵煙,目光如炬,指向那株千年古柏:“今日拜謁武侯祠,爾等懂‘借東風’三字的真意否?”
眾將聞言,猛然間刀鞘撞地發出雷鳴般的聲音:“願聽調遣!”羊皮地圖在文書官手中展開,撕裂的聲響刺耳如帛碎。地圖上,襄陽的輪廓苦苦掙紮似垂死的瘦蛇。

伯顏指甲狠狠掐進漢水流域:“聖旨到!七萬步卒封鎖陸路,七萬水師打造戰船。”他的喉嚨深處仿佛寒冰:“待到東風起,水師橫掃漢水。”他揉著沙土,嘴角露出險惡笑意:“隻有人心,才能借得天時。”
“得令!!!”眾將齊聲應諾,意氣奮發。夜已深,青煙繚繞中,策劃已成,火光映紅了半邊天。

隊伍離去,馬蹄破空,塵煙彌漫,似要將這片古戰場重新點燃。
數年後,襄陽城逐漸陷入危難。城破之日,城池血染,鐵騎如潮,死傷無數。戰火如焰,焚毀了多少家園,但那片隆中的祠堂依舊屹立不倒,猶如曆史的見證。

那年冬天,漢水解凍,東風乍起。號角聲從遠山逐漸傳來,如悲哀的巨獸吟唱,似在呼喚那被塵封的英雄。
滔天血海中,曾經的謀士、將領們在隆中祠前再次聚首。伯顏望著破碎的城池,喃喃低語:“此戰或許一場空,但人心未死。隻要心存希望,天也會為我等開一條生路。”
阿術激動笑道:“丞相曾言,士可殺不可辱。我們雖敗,卻未亡。隻要還有一線希望,就算天崩地裂,也要奮起抗爭!”
夜色中,琴聲再次響起,但此刻它變得激越悲壯,似那血與火的交響,激蕩著所有人的心弦。眾將揮淚長歌,誓死守衛這片土地。
末日將至,然而,曆史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隆中的英雄魂,已融入這片土地的血脈,等待著下一次的東風,迎來再度崛起的春天。

這是一個關於忠誠、智慧與希望的故事。無論曆史如何變遷,隆中那座古祠,都將永遠銘記那些為了家國而獻出生命的英魂。隻要人心尚存,東風依舊會在某個春天再次吹起。(未完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