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絕唱:襄陽水師那支被遺忘的“鐵鎖橫江”精銳
(2025-09-29 23:00:44)
下一個
13世紀的襄陽城下,漢水嗚咽,戰鼓震天。
當蒙古鐵騎如黑雲壓境,世人多記得“襄陽圍城六年”的悲壯,卻鮮少提及那支曾讓蒙古人頭疼不已的水上力量——南宋襄陽——樊城水師。
他們不是北方的騎兵,卻是南方的江河之魂。
一、天生的“水戰基因”:地理與戰術的完美融合
襄陽與樊城隔漢水相望,形成天然的“雙城聯防”體係。
此地水網密布,南宋在此布防的“荊鄂水軍”以艨艟、鬥艦為主力,配備火砲、弓弩和拍竿(一種利用杠杆原理砸擊敵船的武器),堪稱長江中遊的“移動堡壘”。
史載,宋軍戰船“載兵三百,覆牛皮為廂,矢石難破”,而蒙軍初期以北方騎兵為主,水戰能力薄弱,甚至需臨時征用漢人船隻。
二、血戰漢水:以技術壓製騎兵的經典案例
蒙古南下初期,曾試圖強渡漢水直取襄陽,卻屢遭水師截擊。
宋軍利用河道狹窄處設“鐵鎖橫江”(用鐵鏈封鎖水道),配合火攻(投擲火球、油罐)和砲石,多次擊退蒙軍試探性進攻。
最著名的一戰發生在1267年,宋將張世傑率水師夜襲蒙軍水寨,“焚其舟筏百餘”,逼得忽必烈不得不調整戰略——轉為長期圍困。
三、六年圍城與水師的悲歌
蒙古人很快學會“以漢製漢”:在降將劉整的主導指揮下,建造水軍和戰船五千餘艘,忽必烈命劉整訓練水師,仿製宋船,甚至招募南宋降卒;切斷補給:在漢水下遊築壘攔江,阻斷宋軍糧道;
心理戰:散布樊城失守謠言,動搖軍心。
1273年,蒙軍動用西域回回砲(巨型投石機)猛轟樊城,並以新練水師強攻,宋軍腹背受敵。
襄樊水師苦戰至最後一刻,最終“舟盡焚,士卒皆投水殉國”。
四、為何說襄陽水師是南宋最後的倔強?
技術代差優勢:宋船設計、火器應用遠超同時期蒙軍;江河防禦體係的巔峰:雙城+水師的“立體防禦”堪稱冷兵器時代典範;
精神象征:水師的存在延緩了蒙古南下進程,為南宋續命近十年。
結語:江河終東去,鐵鎖沉沙未曾忘
襄陽水師的結局是悲壯的——他們輸給了時代的洪流,而非對手的強悍。
若南宋未自毀長城(如賈似道猜忌邊將)、若糧道未斷、若援軍能至……曆史或許會改寫。
但無論如何,這支漢水上的孤軍,用六年死守證明了:
南方的水師,曾是中原王朝最硬的脊梁。
本文史料綜合《宋史》《元史》《續資治通鑒》,拒絕戲說,隻還原冷兵器時代最真實的水戰細節。
#襄陽之戰 #南宋水師 #冷兵器海戰 #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