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由兩位堪薩斯城市居民的捐獻而設立,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William Rockhill Nelson) 是一位報業巨頭,博物館的選址與建築資金來自他遺留的信托基金; 而瑪麗·麥卡菲·阿特金斯 (Mary McAfee Atkins)是一位教師和藝術愛好者;她終生未婚,將全部遺產設立了信托基金,指定用於購買世界級藝術品。這兩位捐贈者並不相識,但他們的遺產信托基金由受托人合並使用並建成了這座世界級的博物館。 納爾遜的遺產讓博物館得以“建起來”,而阿特金斯的遺產則讓博物館“裝滿藝術品”。這座博物館對所有參觀者免費開放,其龐大的維護和營運資金由來自兩位捐助人設立的基金,各方的捐贈,和其經營收入(包括博物館商店和租賃/活動等收入)支撐,政府對此不用花一分錢。

建立一個高水平的博物館,沒有錢萬萬不行,但光有錢也不夠,還需要有專業人才。 勞倫斯 史克曼 ((Laurence Sickman)就是這樣一位專家級人才。他早年在哈佛大學求學, 上世紀三十年代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前往中國和日本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與文物收購;回美國後自1935年起在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工作長達42年之久。他為博物館建立了東亞藝術部,並親自擔任館長22年。在他的任期內建構了世界級的東亞藝術收藏體係(尤其是中國藝術),成為美國最係統的中國藝術收藏體係之一。他與人合著的《中國藝術和建築》(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成為英文世界介紹中國藝術史最重要的教科書之一。總之,資金和人才相結合的兩股力量,共同塑造了今日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我在 2025年的夏天參觀了這家博物館,這裏的“中國廟宇”展廳在美國各大博物館中獨一無二,具有仿古建築的空間感:由木柱、屏風(門扇)和雕飾天花板等構成一個類似寺廟中 “禮堂” 或 “殿堂” 的氛圍,使觀眾進入時有一種跨越“界限”、走進神聖空間的儀式感。 但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展廳中央“供奉”的一尊水月觀音木雕,它和其後方的來自山西廣勝寺的大型壁畫 《熾盛光佛佛會圖》, 構成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據史料記載,這座雕像曾在中國的遼代(公元1000年前後)供奉在山西省的某座廟宇裏。 20 世紀 30 年代,它被拆解成數塊,散落在一家古董商的庫房後院裏。 該古董商誤將其判斷為明代造像,因此無人問津。 大約在1932年前後,頗有經驗的古董商盧勤齋買下了這堆木塊。 此後勞倫斯 史克曼在盧勤齋的古董商店注意到這些木塊,憑借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史克曼敏銳地意識到這應該是一件遼代的珍品; 於是由納爾遜博物館出資,從盧勤齋手中買下了這一堆木塊。 史克曼又花了數年時間拚裝了這尊佛像;此後的事實證明,這是他和納爾遜博物館此生最成功的一次古董交易。 這是目前全世界保存品相最好的一尊遼代佛教造像,自然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這一幕隱約讓人感受到那種命運的戲劇性:一尊千年的佛像,在被肢解後在古董商的庫房裏等待命運的抉擇;幾經輾轉,它終於被一個美國博物館收購,從此它不再隻是古廟裏的神靈,而是成為中國古代藝術與佛教精神的存在。

這尊遼代佛教造水月觀音木雕高 2.4 米,采用遊戲的坐勢,右腿彎曲,左腿自然下垂踩在蓮花上,右臂搭在右腿上,左臂撐在岩石上,呈現出一種怡然閑適、無拘無束的自在狀態。菩薩麵容莊嚴而慈悲,眉如彎月,雙目低垂,似在俯瞰世間萬物,流露出無盡的憐憫與智慧。麵部線條柔和細膩,鼻梁挺直,嘴唇微微上揚,帶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給人一種溫暖與安寧的感覺。 它上身穿著貼身內衣,外罩寬鬆的天衣,領口多為圓領或 V 領。肩上斜披飄逸的披帛,披帛線條流暢,自然飄動。胸前佩戴著華麗的瓔珞,由多個珠寶串聯而成,中間常有大型寶石或護符作為點綴。下身穿著寬大的長裙,裙擺垂至腳踝,裙上有精美的褶皺和紋飾;腰部係有精美的腰帶,還佩戴著手鐲、臂釧、腳環等配飾。
“水月觀音”形象通常表現為觀音菩薩坐在蓮花座上,或是在岩石上,右手持楊柳枝或淨瓶,左手作施無畏印,目光注視著水中的月影。水月觀音的姿態多種多樣,有側坐、半跏趺坐、倚坐等,姿態舒緩,顯得自在悠閑;背景通常有水波、蓮花、山石、祥雲等,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水月觀音的形象亦寓意著“水中之月,水中之影,水中之像”,象征著“空性”、“無常”、“緣起”等佛教理念,她的形象優雅美麗,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水月觀音是佛教藝術中最常見的觀音形象之一,在石窟、寺廟、繪畫、雕塑中都有體現。它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佛教藝術的瑰寶。
參觀完博物館後,我查閱了不少資料, 從中給了我一個從未了解的知識點: “觀音曾經是男人?!”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印度的觀音菩薩原本是男性菩薩,通常身材強健、多臂、佩戴王者飾物。它是一位“保護者”,有較強的“陽剛菩薩”特質。佛教在傳入中國後開始觀音的形象逐漸變化: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觀音菩薩的形象為中性並略偏男性;到了宋代,隨著社會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民間信仰極度繁榮。觀音成為最受歡迎的救苦救難菩薩,被寄托了“母親般的慈悲”。觀音菩薩的形象從此變為身體較為柔和、麵容秀美,但仍保留男性胸部平坦、肩膀較寬、佩帶寶冠的特征。到了元明清時期,觀音的形象徹底女性化,成為“中國佛教的女神”,在民間被稱為“觀音娘娘”,形成了人們今天心目中的經典形象。 納爾遜博物館的這尊水月觀音像,就用女性秀美的臉盤和男性的上身證實了觀音從男性向女性轉化的中間過渡階段。
宋遼時期的水木觀音木雕像,在美國各博物館總共收藏有二十餘尊,本人有幸在美國的六家博物館裏欣賞過七尊造型各不相同的木雕像。首先當然是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我欣賞過兩尊:


其次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將水月觀音的木雕藏在玻璃罩裏展出,可見其稀缺性:


再次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也是將水月觀音的木雕藏在玻璃罩裏展出:


還有明尼蘇達藝術博物館:

最後是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

國內博物館收藏的水月觀音木雕像較少,遼寧和山西等地的博物館裏有類似收藏。2005年,中國政府通過“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從美籍華人收藏家陳哲敬先生手中購入一尊, 如今成為國家博物館首屈一指的藏品之一。 上個月我到北京參觀國家博物館時就欣賞了這尊佛像,確實氣度非凡。


在我所欣賞過的水月觀音木雕像中,納爾遜博物館珍藏的那尊無疑是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和品相最好的一尊,是“遼代水月觀音像的代表作”。 由此體會到參觀博物館的展品,既需要知識積累,事先“做功課“;也需要“眼見為實“,在博物館現場仔細欣賞;還需要事後”複習研究“,進行比較研究,由此提高欣賞水平。。。。。。。。。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