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博物館裏收藏的中國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文物莫過於“昭陵六駿”中兩座駿馬的浮雕碑。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唐朝所有皇帝陵墓中規模最大,陪葬墓也最多; 它的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是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所乘過的六匹戰馬。為表彰自己的戰功和追念這六匹良駒,李世民詔令繪畫大家閻立本把六匹駿馬描繪成形,由建築名家閻立德法鐫刻而成。李世民親自為這六匹駿馬命名為白蹄烏、拳毛騧、颯露紫、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 並為每匹馬撰寫了讚美詩,如他為 “白蹄烏” 題的讚語是 “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為 “特勤驃” 題的讚語是 “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為 “颯露紫” 題的讚語是 “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三讋川,威淩八陣” 等。六駿石刻采用 “高浮雕” 技法,線條流暢,比例精準,既還原了戰馬的真實形態,又融入了唐代藝術的雄渾氣勢,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唐朝衰亡後,昭陵經曆過多次盜擾,尤其是唐末黃巢起義軍和五代時期溫韜的兩次大規模盜掘,使昭陵遭遇了最嚴重的破壞。明清時期的盜賊還破壞了包括昭陵六駿在內的地表石刻,整個昭陵隻遺存一些建築遺址。 1907 – 1908年間,法國漢學家沙畹曾到訪昭陵,其拍攝的照片顯示,盡管已遭破壞,但六駿的石刻碑還在原處。


古董盜賊們對剩下的四座駿馬浮雕仍不死心,他們在1918 年勾結時任陝西督軍陳樹藩之父陳佩嶽,派人去昭陵盜運 “四駿” 浮雕,得手後在裝船時被當地民眾阻攔。麵對輿論的譴責,陳樹藩隻好命人將殘損的浮雕送到陝西省圖書館保管,此後又被轉送至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人直到 1924 年才知曉此事,梁思成與林徽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期間,在該校博物館看到這兩座浮雕。梁思成當晚便寫信給遠在國內的父親梁啟超,告知了這一情況。梁啟超對此感到十分震驚,他在1925 年 7 月 14 日給梁思成的回信中寫道:“昭陵石馬怎麽會已經流到美國去,真令我大驚!那幾匹馬是有名的美術品,唐詩裏‘可要昭陵石馬來,昭陵風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向來詩人謳歌不知多少。那些馬都有名字,—— 是唐太宗賜的名,畫家雕刻家都有名字可考據的。我所知道的,現在還存四隻(我們家裏藏有拓片,但太大,無從裱,無從掛,所以你們沒有看見)。怎麽美國人會把他搬走了!若在別國,新聞紙不知若何鼓噪,在我們國裏,連我這麽一個人,若非接你信,還連影子都不曉得呢。可歎,可歎!”
我曾兩次到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裏參觀,並和“颯露紫” 和 “拳毛?”這兩座石刻碑“合影留念”,此後一直期待有機會親眼觀賞另外四座浮雕碑。

機會終於來了,2025年的十月,我和老友赴西安遊覽,先到唐太宗的昭陵參觀。二十年前我曾到過這裏,當時見到的是一片光禿禿的山頂,隻有“唐昭陵遺址”的石碑立在那裏。但這次不一樣了,由於當地政府的努力,這裏建立了“昭陵遺址公園”;“六駿”的複製碑被立在原處,一些紀念牌碑也重新樹立。我拍了一些照片,顯示這六駿石碑的“原產地”。



更重要的行程是到西安的碑林博物館,這是我第三次來到這裏參觀。可喜的是這裏的新館已經落成。新館的地下第四層整整一個樓麵,就是“昭陵六駿專題展“:六座石刻碑列成一排向遊人展示。


其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颯露紫” 和 “拳毛?”是複製品;另外四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則是原件,它們每一個都被砸碎過,我們看到的是拚接而成的。從唐太宗在公元649年去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這六座石刻碑曆經風風雨雨,如今終於有了安身之地,可供世人在今後千年瞻仰。





昭陵六駿作為唐代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以其寫實傳神的造型、雄渾大氣的風格和深厚的曆史內涵,對後世藝術創作產生了跨越千年的深遠影響。它們是中國曆史上首次以 “帝王坐騎” 為主題的大型紀念性石刻,將 “戰馬” 與 “開國功勳”“帝王權威” 綁定,確立了陵墓石刻中 “馬” 的象征意義 —— 後世帝王陵寢多以石馬為必備構件,且常賦予其 “征戰、忠誠、祥瑞” 的寓意。我曾親眼觀賞過宋代皇陵的石馬雕刻,明代十三陵的石象生和石馬,清代東陵和西陵的石刻戰馬,它們的 “浮雕 + 線刻” 的複合技法,都以昭陵六駿為標杆:既保留了石材的體量感,又通過流暢的線刻勾勒戰馬的肌肉紋理、鬃毛動態,實現了形神兼備。 而流失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浮雕則是海外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石刻的頂級珍品,其藝術價值被西方學界廣泛認可 —— 賓州大學博物館將其列為鎮館之寶,由此引發西方藝術界對中國唐代雕塑的深入研究,推動了 “中國古代雕塑” 在世界藝術史中的定位。

“昭陵六駿“的身世一直為國人所痛, 據說1972年尼克鬆訪華前夕,基辛格曾向楊振寧教授詢問應該帶點什麽禮物給中國方麵。 楊教授當時就提議可將昭陵的這兩座石刻還還給中國。此後中美的官方和民間也一直極力促使這六駿的再聚首,哪怕是用借展的方法也可以,但直到如今未能如願。 2010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曾派出由五位專家組成的修複小組,到賓州大學現場修複了這兩座石刻碑。一百多年來,中國官方和民間曾多次向賓州大學提出要求返還,但賓州大學博物館拿出當年收購時的支付憑證以證明其來源合法性;這裏的曆史和法律問題也不是我這篇小文章能敘述清楚的。 昭陵六駿的再聚首,看來還要時間,但至少在我的眼中和筆下,它們終於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