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長島客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恢複高考後進入大學,80年代赴美留學,00年代“海歸”回國,退休後定居紐約長島
正文

石鼓前的千年對話

(2025-11-09 07:33:07) 下一個

       北京故宮裏的寧壽宮位於後宮地區,清代的康熙帝將這裏改建為寧壽宮,作為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後頤養天年之所;乾隆帝則下旨內務府改建寧壽宮,作為自己退位後的養老之地,還在其西北部修建了寧壽宮花園。光緒年間,慈禧太後也曾居住於此;如今這裏是石鼓展覽廳。我曾在各種書籍和畫冊中多次看到過這些石鼓,但當我站在這些石鼓麵前,還是為它沉重的曆史感深深震撼。

          這些石鼓是十個饅頭狀的花崗岩,每個直徑約一米,重約一噸,上狹下寬,形似鼓,因此得名。 每個石鼓的表麵用都用大篆體刻有一首四言詩;根據石鼓上刻的頭兩個字,這十麵石鼓被分別命名為:汧殹、吾車、田車、鑾車、霝雨、馬薦、而師、吾水、吳人和乍原。 這些石鼓據考證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石刻作品,這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 詩文以四言詩的形式刻寫,句式工整、文辭古樸,其核內容是記載戰國時期秦國的祭祀、田獵、征戰等社會生活與自然場景,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這些中國早期的石刻文字,清晰展現了漢字從金文到小篆的演變軌跡,為研究漢字發展脈絡提供了直接實物證據。每一麵石鼓旁邊,都有拓片顯示這些詩句的內容。

               唐代貞觀初年,當地牧民在陝西鳳翔的荒野中發現了這十麵石鼓。當時因其外形奇特被當地人收藏,但並未受重視。直到唐代學者蘇勖路過此地,認出石上文字是先秦古篆,將其視為國寶並上報朝廷。這些奇特外形的石鼓和神秘篆文,吸引了虞世南和歐陽詢等文人關注。安史之亂爆發後,石鼓先被遷至雍城,後因叛軍逼近,當地官員隻得將其倉促埋入荒野並謊稱毀失。戰亂平定後,石鼓被重新挖出,韓愈見狀曾上書朝廷,懇請將其移至京城妥善保管,卻未獲重視。直到公元 814 年,石鼓才被移送鳳翔孔廟,但此時其中一麵 “作原” 鼓已不知去向。北宋時期的宋仁宗曾下令尋訪石鼓,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找回了九麵石鼓,還最終在一個村莊的屠夫家找到失蹤的這個“作原” 鼓 —— 它已被鄉民當作舂米的石臼和磨刀石,上部被削,文字損毀嚴重。

       十麵石鼓團聚後,被移送至太學保存。宋徽宗癡迷石鼓文,特意命工匠用黃金填充字痕。然而靖康之變中,金兵攻入汴京,他們剔走石鼓上的黃金後,還將它們棄至於荒郊。1234 年,南宋與蒙古聯軍攻破燕京,禦史大夫王檝在廢墟中發現了石鼓,將其存於孔廟並派人看護。明清時期,石鼓被正式納入皇家收藏。明末李自成起義時,紫禁城被戰火波及,看守石鼓的官員冒死將其轉移至後宮倉庫,用棉被包裹,才避免被戰火焚燒。不過曆經歲月侵蝕,石鼓上刻有的文字不斷磨損,宋代時尚存 465 字,到清代僅餘325字。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為避免石鼓落入日軍手中,故宮博物院決定將其與其他國寶一同南遷。故宮的工作人員特意為它們定製了雙層木箱,內層鋪著棉花與羊毛,外層用鐵皮加固,還在箱底安裝了滾輪,方便搬運。從北平到上海,再從上海到長沙、貴陽,最後到四川樂山,石鼓在戰火中輾轉近萬裏,途中多次遭遇日軍轟炸與土匪劫掠 —— 在從長沙遷往貴陽的途中,車隊行至湖南芷江時遭遇空襲,一枚炸彈落在離石鼓木箱僅十米的地方,多虧士兵們及時將木箱轉移到山洞中,才讓石鼓幸免於難。如今 “鑾車“鼓上的裂痕,正是那次空襲中被飛濺的石塊砸中所致。抗戰勝利後,石鼓被運回南京。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計劃將其轉運台灣,但因飛機超載,這十麵珍貴的石鼓最終被留在了南京。1950 年,石鼓被安置於北京故宮中和殿;2004 年故宮專設石鼓館展出,2017 年又遷至展陳條件更好的寧壽宮。曆經千年坎坷的石鼓,終於在此安家,向世人展現其承載的古老文明。而些石鼓的背後,是一代代人跨越千年的守護,是從農夫到學者、從官員到士兵的接力,才讓這些 “石質史書” 得以留存。

          自唐以來,眾多文人墨客因石鼓的古樸珍貴與坎坷經曆觸動靈感,創作了不少詩詞:唐代的韋應物寫下了 “周宣大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煒煌煌”;韓愈的詩句是“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宋代的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得以親見石鼓,為此創作了《石鼓歌》;詩裏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生動地形容了石鼓文字的蒼勁靈動之態。清代的乾隆帝對石鼓極為珍愛,為此寫下了“石鼓之數符天幹,千秋法物世已少” 的詩句。他不僅仿刻十鼓置於辟雍,還曾針對 “作原” 鼓的流傳曆程作詩題跋刻於鼓上,字裏行間充滿了對這些石鼓的珍視之情。晚清文人康有為曾評石鼓文 “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讚賞其字體結構舒和中有團聚之感,具有古典的工穩華麗之美,無需刻意修飾,便展現出獨特的韻味與風采,並將其譽為 “中華第一古物”。

     我在其中之一的 “作原“鼓前注視良久,它不僅表麵文字磨損近半,鼓身還因長期踩踏出現了三道明顯的裂痕,成為十麵石鼓中受損最嚴重的一麵。它 高約 88 厘米,直徑約 58 厘米,比其他石鼓略小,通體青灰色的石麵上,還殘留著淡淡的金色痕跡 —— 這便是宋代用黃金鑲嵌裂痕的遺存。鼓身刻有四言詩,現存文字僅 38 個,且多為殘字,需借助展櫃旁的 “文字複原對照表” 才能勉強讀懂全貌。這些詩文描述了周宣王時期官員帶領百姓開墾荒地、挖掘溝渠的過程:“原既平,泉既清” 描繪了原野平整、泉水清澈的景象;“導溝洫,達河涇” 則記錄了修建溝渠、將泉水引入河流的水利工程。它們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關於古代農田水利建設的文字記錄,堪稱先秦的‘水利檔案’。

           這十麵石鼓的流傳史,本身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國寶守護記。而這份幸運 的背後,正是其史學價值的支撐。 石鼓文的筆畫遒勁有力、結構對稱均衡,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據介紹石鼓文的書法風格被後世稱為 “石鼓氣”,其特點是 “端莊凝重、雄渾豪放”,對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宋代的蘇軾、黃庭堅,元代的趙孟頫,都曾臨摹石鼓文,將其筆法融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中。

                  離開展廳時,回望那十麵沉默的石鼓,我忽然明白它們之所以被尊為 “鎮國之寶”,不僅在於其文字史、史學與藝術的三重價值,更在於它們承載的文化基因:從唐代文人的初見驚歎,到宋代學者的潛心考證,再到近現代的科學研究,石鼓文的價值被一代代人不斷發掘,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透過冰冷的石頭,人民可以觸摸到先秦先民的智慧與情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傳承。?

     走出寧壽宮,宮牆外的人聲漸起,而心中那份與千年古物對話的震撼卻久久不散。石鼓無言,卻用斑駁的刻痕記錄著文明的傳承;文字有靈,在歲月流轉中延續著民族的記憶。這場寧壽宮的訪古之旅,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尋根 —— 當指尖拂過展櫃玻璃,仿佛與兩千年前鐫刻文字的秦人隔空相握,而這份因石鼓而生的文化共鳴,正是其曆史文化價值最生動的體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w!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欣賞國寶
1321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