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長島客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恢複高考後進入大學,80年代赴美留學,00年代“海歸”回國,退休後定居紐約長島
正文

維也納藝術學院的“著名非校友“

(2025-08-31 05:56:53) 下一個

         去年在維也納旅遊期間,路過一座詩人席勒的紀念碑。我對這位偉人的著作了解不多,隻知道那是德國曆史上與歌德齊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 但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就是以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那可是這兩位藝術巨匠的合作典範。此時我突然發現席勒塑像後的那棟建築似曾相識,但一下子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 繼續向前走了一百多米後,我突然想起,那不就是世界著名的維也納美術學院嘛,我曾在各種書籍中多次見過。於是乎馬上折返回去,為這個藝術聖殿拍攝了幾張照片留念。  這是歐州最古老的藝術學院,當然有其輝煌的曆史,和一長串著名校友的名單。但它更為人知的是,它還有一位“著名非校友” -----阿道夫 希特勒。  這家美術學院曾經犯過“歐洲曆史上最大的錯誤“-----居然兩次拒絕了這位文藝青年的入學申請------由此”間接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希特勒於1889年出生在奧地利林茨市的一個小公務員家庭,兒時的夢想是當一名偉大的畫家。中學沒畢業,他就決定前往當時的歐州藝術之都維也納去報考藝術院校。此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家境比較困難,但他母親仍然支持希特勒去追求他的夢想。1907年和09年間,希特勒兩次正式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可惜的都以失敗告終,他的夢想被這家美術學院砸得粉碎。不過在拒絕希特勒的入學申請時,考官以他在建築方麵具有較高的天賦為理由,勸說他報考建築學院。但由於報讀建築學院需要高中畢業文憑,而希特勒又不願為此重讀高中,無法申請建築學院。

更倒黴的是希特勒的母親不久也去世,19歲的他成為了孤兒;此時的他沒有了經濟來源,成了一名維也納的流浪青年。為了生存,希特勒常常臨摹別人的畫作出售,有時還創作水彩畫, 大部分是維也納街景的明信片。1908年到1914年間,希特勒平均每天作畫2-3幅,共創作了近一千張畫作。隨著畫作的出售,希特勒開始漸漸擺脫了生活拮據的窘境。當然他也不會滿足於此,1914年一戰爆發,時年25歲的希特勒參加了德國軍隊,從此開始了這位無業青年的開掛生涯。

 

      盡管無緣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希特勒對藝術的喜好未變。一戰結束後,希特勒就開始收藏藝術品。他在1938 年將奧地利並入德意誌帝國版圖,存放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中數以千計的藝術收藏品落入了納粹手中;二戰中納粹還搶奪了歐州各國無數藝術品,為此希特勒曾籌劃在自己的家鄉林茨新建一座博物館,將所有這些藝術品都存放其中,並將其打造成為歐洲最大的文化藝術中心。按照計劃,這座博物館本應在1950年竣工,然而隨著納粹的敗北,這個計劃最終成為泡影。

 

盡管希特勒戰敗自殺,但他流落在世的不少畫作仍然被各種收藏者保存。2009年,一家奧地利的拍賣行以12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15幅希特勒畫作;一位匿名的中國商人則在2014年以10萬歐元的價格買下了希特特的一幅畫作。我從網上下載了幾幅希特勒的畫作,盡管無緣“偉大的畫家”,但作為類似明信片的作品,還是像樣的。

有位歐洲的曆史學家曾經評論道,假如希特勒當年被維也納美術學院錄取,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許可能幸免,所以這所美術學院“犯了歐洲曆史上最大的錯誤”。曆史的進程有其必然性,但好像更有偶然性。如果維也納美術學院當年錄取了他,希特勒至少會成為一位“非著名畫家”;如果他在一戰中被一顆炮彈炸飛,他也隻能當一名烈士。可惜的是曆史沒有“如果”,希特勒最終成了這家美術學院的“著名非校友”。在從維也納到瑞士的火車上,我曾和一位鄰座的一位奧地利長者聊起此事,他卻不無自豪地告訴我,“我們奧地利人很幸運,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卻被視為德國人;而貝多芬出生在德國,卻被認為是奧地利人。誰都希望好人是自己的,壞人是人家的,真有意思。

       無獨有偶,1827年,14歲的廣東農民洪秀全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此後一直堅持了八年,遺憾的是始終應試不第。但他並不因此放棄科舉夢想,甚至在起義之初立下誓言:有朝一日,他要親自開科取士。在太平軍攻下第一個州城福建永安時,洪秀全即宣布開科取士,當場錄取 40 餘人。此後的太平天國共舉行二十多場科舉考試,產生了22位狀元,甚至還有一位女狀元。洪秀全從求一秀才不可得,到自行開科取士, 極大地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曆史學家們對此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洪秀全當年被被納入“體製內“, 中國的曆史是否會改寫?曆史當然不能假設,這又是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問題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