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與倫勃朗和梵高並稱為荷蘭三大畫家;但和後兩位相比, 維米爾的名氣要小的多,也“神秘”得多:首先是他的相貌,既無自畫像,也無任何照片顯示他長得啥模樣;二是沒人知道維米爾師從何人,也沒有延續其脈絡的學生,甚至連與其生平相關的日記、信件和資料都無留存;三是除了遺留的三十多幅畫,竟然沒有任何素描或未完成的畫作存世,整個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畫家! 世人隻知道他於1675年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才43歲。他在生前以及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寂寂無名。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一位法國藝術評論家發現了維米爾的遺作,並極力加以推廣,才使這位埋沒了近兩個世紀的偉大畫家再度光照史冊。 有位荷蘭的藝術史家稱維米爾為“荷蘭的斯芬克斯”,原因就在於他的“神秘”。
盡管如此,維米爾為後世留下了35幅畫作 (也有說是 37幅),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是因為這一副畫,他由此被稱為“荷蘭小畫派”的代表,成為荷蘭曆史上三位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畫中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的少女,氣質超凡出眾,寧靜中淡恬從容、欲言又止的神態栩栩如生,看似帶有一種既含蓄又惆悵的、似有似無的傷感表情,驚鴻一瞥的回眸光彩奪目。畫家用全黑的背景烘托少女外形輪廓,似乎她是黑夜裏的明燈,微微的光彩,不奪目不耀眼,十分溫和。此畫麵世數百年來,世人都為之驚歎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唯有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而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亦如《蒙娜麗莎》一樣,是一個千古遺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維納斯,其聲名幾乎不在其同鄉倫勃朗的《夜巡》之下。
我對此畫的了解始於二十年前看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由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Ingrid Johansson)和科林·費爾斯(Colin Firth)主演;電影的片名就來自維米爾的名畫,而電影亦采用了維米爾最喜歡的明亮色彩拍攝。
2024年秋天的西歐之行,我特地在荷蘭的海牙停留了半天,為的就是要觀賞這裏的《毛裏茨之家博物館》(Mauritshuis)中珍藏的這副傳世名作。博物館收藏約800幅油畫,大多是荷蘭以及尼德蘭藝術家們的作品。 鎮館之寶《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海報就張貼在博物館門口,原作展示在二樓的正廳。 盡管我曾在各種畫冊和紀錄片中多次看到過這幅作品, 但此刻還是讓我感到莫名的震撼。我竭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安安靜靜地欣賞。 原作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畫作前麵安置了一個架子,以防遊客靠的太近;盡管有一位保安始終站在畫作旁邊,但遊人還是可以拍攝照片,隻要不靠的太近。畫作前擠滿了觀眾,所有到這裏來的遊客,都隻是為了親眼觀賞這副傑作並和“她”合影留念,我當然也不例外。
博物館裏還有一幅維米爾的風景畫《代爾夫特風景》,這幅畫如果是掛在美國的哪個美術館,絕對也是遊客如流,但在這裏卻門前冷落,那副少女像搶走了所有的目光。走出博物館時,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成就感,究竟是什麽成就?我一時也說不上來。
參觀後的第二天,我又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美術館欣賞了維米爾的其他幾幅作品。 該館的鎮館之寶是倫勃朗的《夜巡》,其次就是維米爾的幾幅畫作, 其中一幅《倒牛奶的少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麵描繪的場景異常簡單:一位女仆將牛奶倒入陶碗;畫中女子麵帶微笑,挽起了衣袖,拿著裝有牛奶的陶罐,神情專注地把牛奶倒入陶碗中。女仆專注而鎮定的神情,賦予畫作一種樸實之美。除了牛奶的涓涓細流以外,一切似乎都完全靜止,呈現出一種莊重感。維米爾擅長在明亮、靜謐的畫麵中營造孤獨感。
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麵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淨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致,色彩明朗和諧,尤善於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維米爾的油畫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閑,光線一般從左側照來;他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通常布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他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麵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
自19世紀維米爾被重新發現以來,全球各大博物館已舉辦超過250場維米爾個人作品展。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每一場帶著維米爾名字的畫展,都會引發觀展熱潮。他留世的35幅畫作,被七個國家的18家藝術機構分別收藏。美國的幾家博物館裏收藏了不到十幅維米爾的畫作,它們的名氣雖然不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但也堪稱傑作。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裏展出的 《少婦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持水壺的女人》,《持琵琶的女人》和《熟睡的女孩》。我每次去大都會,都會一再觀賞這幾幅作品。
大都會博物館附近的弗裏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也有一幅《女主人和女傭》。 我入內參觀時直奔主題,看到不少遊客都在拍照,我先拍攝了這副作品,正準備與“她們”合影時,旁邊的一位保安客客氣氣地告訴我:“不能直接拍攝藏品本身,你可以拍攝場景或者花園”,唉,氣得我胸悶了好一陣,那也沒有辦法,私人博物館,私人定規矩,有什麽可說的。但無論如何,拍了這一張留念,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裏也有三幅, 我從紐約特地駕車去參觀。但可惜的是我去的那天, 包括維米爾畫作在內的幾個展廳關閉作維修,真是遺憾。幸而美術館還有其他傳世名作,我也沒有白跑一趟。 以下幾幅隻能從網上下載,以後一定再去一次:《手持天秤的女人》《寫字的女士》和《戴紅帽的女孩》。
最令人痛心的是1990年3月18日,兩個偽裝成警察模樣的盜賊進入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盜走了13件館藏藝術品,其中就包括維米爾的《音樂會》。 被盜的這13件藝術品的估值高達5億美元,此案至今未破。我們如今隻能在網絡上欣賞這副名作的照片了。
巴黎的盧浮宮和英國國立美術館裏也藏有維米爾的作品,我盡管去過兩次,但維米爾的作品在世界名作的海洋裏隻能算是一朵小浪花,沒有引起我的特別注意。以後有機會再去參觀,一定認真欣賞。
有時我自己也在想,為何喜歡維米爾的作品?想來想去的答案一是物以稀為貴,一家博物館即使收藏維米爾的畫作,也不過一兩幅; 而大多數名畫家一生的作品都在200幅以上,畢加索的畫作甚至超過4000幅,稀缺性造成了高價值。二是他的畫作特點明顯,辨識度極高,就像一位法國藝術評論家所言:“無論其他畫作多麽好,維米爾的畫總能從中脫穎而出,仿佛有聚光燈照在他們身上。”這就是維米爾之所以成為維米爾的原因。。。。。。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