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整個九十年代我都在美國工作和生活,期間看了不少經典電影,如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Saving Private Ryan》(《拯救美國大兵》, 《Airforce One》 (《空軍一號》), 《Fugitive》(《逃犯》)和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橋遺夢》)等,也由此喜歡上一些著名影星,如湯姆漢克斯,哈裏森福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麗爾·斯特裏普等。如今這些電影都被視為“老電影”,這些演員也老啦,我這個當年的影迷當然也老了。
這次自駕遊到了愛荷華州,了解到離開首府德梅因僅六十英裏的麥迪遜縣, 就是當年拍攝《廊橋遺夢》的外景場地。 該電影的主要內容是當地一個寂寞的意大利裔家庭主婦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時,遇到一個來拍攝當地廊橋的攝影師,兩人迅速墮入愛河;但最後女主還是回歸了家庭。她在晚年時寫下了這段經曆,並要求她的孩子們在她死後把骨灰灑在她與男主相遇的廊橋旁。影片的情節十分簡單,但是其中的情緒表現卻十分細膩; 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其所表現出的還是一種較為正統的維係家庭的主題。
電影中,麥迪遜那座木質廊橋,加上周圍的農村景色,為影片平添了不少浪漫氣息。艾奧瓦州是美國的糧倉,這片田野上河道縱橫,為便利交通,早期人們在這裏大大小小的河流上修建了不少木橋。木製的橋梁容易腐朽,為了保護橋體少受雨淋風吹,人們在木橋上加了屋頂和側壁,形成了一座座“廊橋”。通過查詢了解到,麥迪遜縣至今尚存六座這樣的廊橋,它們都建於19世紀後期。影片的導演曾經親臨現場“踩點“,並最終確定其中的羅斯曼廊橋 (Roseman Bridge) 為拍攝點。電影出名後,這座充滿情感和魅力的橋,引來無數慕名者和遊客。如今的羅斯曼廊橋是昔日影迷們的最愛,這樣的景點,當然要去懷舊一番。
我們一大早就駕車出發,在當地鄉間公路上行駛了一個小時左右,路邊到處都是成片的玉米地。但這座廊橋並沒有明確的門牌號,GPS 隻指示了這一個點,我們駕車在此地兜了好幾圈,就是找不到。正在無奈之際,當地一位老太太開車路過,我馬上上前客客氣氣地上前詢問:“我們從紐約來,是要找那座遺夢的廊橋。” 老太太聽後開心一笑,“你們可不是第一個,我帶你們去“。 她隨即掉轉車頭,引領我們開了不到三分鍾就到了;然後對我們說,“就是這裏,實現你們的夢”。我們連連道謝,這裏的人真樸實可愛。
此時還不到上午八點,周圍一人多高的大片玉米地將這座廊橋遮住了,不開到橋邊簡直看不見。整個地方隻有我們一輛車,周圍一片安靜。暗紅色的廊橋在清晨蒙蒙的陽光中顯得神秘而浪漫;廊橋下是一條小河,河邊深深的野草一派蔥綠,黃白色的野花掛著晶瑩的水珠。。。。。。
廊橋已舊,目前隻做參觀之用。我們緩緩地從橋上走過,細細留意電影故事的痕跡,隻見橋兩邊的壁板上留下些龍飛鳳舞的字跡,這當然是遊客們的感言。橋的另一側不遠的樹叢中有一處房屋,這裏就是當年的拍攝場景。我們仿佛看見電影中的攝影師正在將一束野花獻給當地的農婦,又好像看見兩人在這裏悠閑地散步……
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主要演員也隻有兩位,全部角色加起來也隻有六七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擔綱導演和男主角;梅麗爾·斯特裏普 (Meryl Streep)擔綱女主角。 正是由於他們的出色表演,《廊橋遺夢》被當年眾多權威電影專家和雜誌評為“1995年世界十大電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名副其實的影壇常青藤,他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在拍攝《廊橋遺夢》時,他已經65歲了,似乎已經到了藝術生涯的盡頭。但在此之後他又導演和主演了十幾部電影作品;在 80歲後還以每兩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自導自演了好幾部佳片,還在 93歲時導演了最後一部作品《二號陪審員》。 我最敬佩的就是他的敬業精神,在生命的晚年連出佳作,這可不是圖名圖利,而是對電影事業的熱愛。
扮演女主角的梅麗爾·斯特裏普早年在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此後進入達特茅斯學院成為訪問學者,並在1981年獲得該校榮譽博士學位,在拍攝《廊橋遺夢》時年已46歲。 她曾17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獎兩次;4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一次獲獎。她是奧斯卡史上被提名和獲獎最多的好萊塢女演員,也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我幾乎看過她出演的所有電影。
這部電影的原作者羅伯特··沃勒曾經是北愛荷華大學的教授。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采風時路過了一座類似的“廊橋”,忽然就有了創作靈感, 於是有了小說《廊橋遺夢》。 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部小說, 很快成為當年最暢銷書籍。 由於電影的成功,這本小說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銷售了1200多萬冊,成為美國二十世紀的暢銷書之一,該小說的中文版也曾風靡一時。
總之,一部優秀的原創小說,一位最佳導演,兩位超級明星,一座獨特的廊橋,和當地原始的農村風貌,使這部電影成為傳世經典,也給影迷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如今“故地重遊“,為我們的自駕旅遊增添了不少樂趣。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