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博物館10 舉世無雙小臣艅犀尊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66
杭州阿立
2025年7月19日
書接上集《亞洲藝術博物館9 商周青銅器 甲骨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7/13052.html
https://club.6parkbbs.com/web//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662583
上集的商周青銅沒寫完,轉身寫甲骨文了。一來甲骨文本就流行於商周時期,博物館也將早期青銅和甲骨文放在同一個展區;二來,更重要的是:
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小臣艅犀尊》是舉世無雙的商代犀牛銅器,沒有之一。中國另有一件西漢時期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但比小臣艅犀尊的年代晚了1000多年。
維基百科:“小臣艅犀尊是現在存世的唯一一件以犀牛為造型的商代青銅器。中國另有一件以犀牛為造型的青銅尊,也就是1963年陝西興平豆馬村出土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鑄造年代為西漢時期,比小臣艅犀尊的商代晚得多(晚商至西漢相差千餘年)。”
閑話休提,直奔主題,有圖才有真相。
《小臣艅犀尊》(公元前1100-1050年):
中國青銅時代的獨特器皿(圖文介紹):
文字介紹大意如下:
作為目前已知世上獨一無二的商代(約公元前1600-1050年)犀牛銅器,
這是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中最著名的珍藏,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古代青銅器之一。
這件犀牛銅器體現了商王朝的奢華貴族生活。這件器皿本有蓋(現已失蹤)很可能是酒器。酒是在融入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儀式中被用作祭品,供奉給神靈或祖先的。
犀牛栩栩如生、自然的表現形式使其區別於同期其他通常惡魔般形態的動物器皿。
這件青銅器皿的曆史意義還在尊內底部的銘文。銘文既為了解早期的漢字書寫提供了基本指南,又是當時商王的軍事和儀式行為的珍貴記錄。
犀尊銘文、相應漢字和英譯:
下麵是我對犀尊銘文的注解:
-----
銘文字體為西周金文。
博物館的銘文相應漢字:
“丁巳王省夔X(享),
王易(賜)小臣艅夔貝,
隹(惟)王來正(征)人方,
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
小臣是商朝的官職名,具體負責事務不詳。博物館的英文直接按單個漢字本義,譯為Lesser Minister(職位較低的臣),也無不可。艅是這位小臣的名字。
夔(讀音:Kui,陽平)是古代神話傳說裏的獨腳怪獸(夔牛、夔龍),“《山海經·大荒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享’的西周金文書寫見《享的文字源流》(下圖)。我找不到相應漢字,以X代之。享的古字形象祭祀祖先的寺廟。
夔(享):博物館譯為Kui temple(夔廟),頗有道理。這也與銘文接著提到的“王來正(征)人方”直接相關:商出征前祭祀夔廟,借夔龍以振軍威(以威天下)。度娘(百度)和維基百科的銘文翻譯把‘享’當成‘京’(把夔當成國名),個人以為錯了(史上並無夔國的記載,而商朝把鄰國稱為方國)。
人方:夷方在甲骨文中記作‘人方’、‘屍方’,夷方是商周時期對東方夷人部落統稱。
享的文字源流:
銘文‘享’字的古體(西周金文)如圖中5所示。
博物館網上的介紹還提到:“器身上罕見的銘文記載了一場軍事戰役以及這件銅器的製作日期。作品令人歎為觀止的逼真度——犀牛厚實皮膚的褶皺令人聯想到真實的犀牛皮;豎立並向外伸展的耳朵暗示著警惕的狀態;下垂的腹部則讓人感受到犀牛的重量——表明藝術家曾見過真正的犀牛,而犀牛在中國現已滅絕。”
----
阿立今天的閑侃太長了,打住。
回到博物館,繼續看展覽。
動物形狀的青銅禮器(Animal-Shaped Ritual Vessels):
圖中說明:“大約在同一時期有少量動物形狀的禮器”,圖示有犀牛,大象和豬。這犀牛尊,就是上麵長篇大論、世上獨一無二的商朝《小臣艅犀尊》。
Enough 犀牛,換個話題。
斝(讀音:jia,上聲):古代酒器、禮器。斝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陶器,青銅斝自夏代晚期出現,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為鼎盛期。
按度娘:斝是中國古代青銅酒器與禮器,主要用於溫酒及行祼禮,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至西周,常與觚、爵組合使用。其基本形製為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呈喇叭形,多飾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容量為青銅酒器“五爵”體係之最。
“亞矣”斝 商晚期(公元前1300-1050):
亞矣斝(Ritual Wine Vessel)介紹:
這類容器大多數是商朝禮儀時侍酒用的。考慮到它特別的高度和重量,亞矣斝很可能是擺設而非實用。斝上的雕飾主要是饕餮紋和獨腳龍(夔龍),背景為螺旋狀雷紋。斝柄上刻畫著一隻嘴裏叼著鳥的帶角野獸。
亞矣斝據報道發現於晚商時期的京城安陽,它的大小和雕飾類似商王武丁妻子婦好(Fu Hao)的墓葬裏發現的文物。
斝底部的銘刻是一個頭上有十字形符號的男人。這個符號現在相應的漢字是“亞矣”(Yayi)。很多晚商時期的銅器上都有亞矣這銘刻,這可能是氏族標誌。
阿立注:博物館介紹簡單稱婦好(Fu Hao)為商王武丁的妻子(consort),沒有提她的生平、業績。維基百科的介紹詳實很多,見下:
“婦好,又稱帚子、婦子、帚好,廟號辛,一般認為好是名或姓(即姓子),婦是職位稱呼,她是中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甲骨文)的最早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婦好的事跡主要來源自殷墟的商朝甲骨文記載,次數達2000多次以上。這些記載顯示婦好不僅是當地商方最高等級的女祭司,還是一位善於打仗的女將軍,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曆史上都是罕見的”
“從婦好墓發掘甲骨文中發現,婦好多次主持部族祭祀,並提供犧牲。婦好經常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祭天一次;祭泉一次)。
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是,在婦好墓發掘出的甲骨中,記錄她領導了多場軍事行動,這說明武丁期間商方對周邊方國進行過一係列的戰爭。譬如土方與婦好的商方常年交戰,而婦好最終在一次決定性戰役中擊敗他們,滅亡了土方。之後她又攻打了臨近一些部落和巴,後者是中國曆史上最早記載的伏擊戰。婦好多次擔任統帥帶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經統領13,000人的大軍【存疑,據《英國所藏甲骨集》片號:150,之上的卜辭顯示,婦好統兵僅3000人,另一名商朝大將“旅”統兵萬人】。她的赫赫戰功顯示,是當時最為傑出的將領之一。
這個情況雖然不合常理,但是已經透過許多出土文物(包括出土自她的墳墓的戰斧,祭祀用的青銅鼎和大量甲骨片)得以確認。在墓葬中,還有發現很多尚未刻字的空白甲骨片,證明婦好有刻寫甲骨文的能力。”
“她死於武丁之前,她死後武丁為她在殷墟的邊界處建造了婦好墓並進行了大量獻祭,據說他希望婦好的靈魂能保佑商方在貢方進攻中活下來,當時的龍方揚言要徹底撕碎商方。”
“根據甲骨文記載,武丁曾經占卜,測算婦好懷的是男胎還是女胎。卜辭裏還有貞問婦好牙病的卜辭(婦好弗疾齒)。
殷墟卜辭中,關於婦好的記載約有二百餘條,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武丁時期,小部分屬於武乙文丁時期,中間相隔一百年。張政烺認為婦好是世婦,一種世襲女官,因此不隻武丁時期一個婦好。武丁時代的婦好,原是宗廟中掌管祭禮的多婦,之後成為武丁的妻子。”
阿立注:張政烺(1912年4月15日—2005年1月29日),字苑峰,中國史學家與文字學家,長於甲骨文、金文與商周史。
拉拉雜雜寫了這麽多,難道我要摘掉‘理工男’的帽子,改行青銅史、西周象形字、新版《商周演義》了嘜?
打住。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亞洲藝術博物館11 玉器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