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學工學學士、碩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 近幾年在海外中文網寫些回憶、隨筆、遊記和詩詞曲,筆名杭州阿立。
個人資料
正文

榮譽軍團博物館10 十七世紀意法西班牙

(2025-08-16 03:19:32) 下一個

榮譽軍團博物館10 十七世紀意法西班牙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89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16日

書接上集:

榮譽軍團博物館9 十八世紀歐洲大陸藝術》: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11576.html

George and Marie Hecksher Gallery(喬治和瑪麗·赫克舍爾畫廊):

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1600年至1700年):

幾何寓言》(Allegory of Geometry)1649:

洛朗·德·拉海爾(Laurent de La Hyre),法國,1606-1656。

這幅油畫受委托為路易十四的一位顧問在巴黎的住所創作,最初屬於一套七門學科的畫作,每門學科代表一門文科:算術、天文學、辯證法、幾何學、語法、音樂和修辭學。這些學科構成了古羅馬古典教育的基礎。在這幅畫中,幾何手持圓規、直角尺和古代數學家歐幾裏得的證明表。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暗示著幾何學在埃及的起源,而地球儀則體現了它在地圖繪製中的作用。畫架上的這幅畫展現了拉海爾在法國皇家藝術學院的一位同事提出的一種透視法,該學院由兩位藝術家於1648年共同創立。

雅各布和瑞秋在井邊》(Jacob and Rachel at the Well),約1680年:

約翰·卡爾·洛特,別名卡洛托(Johann Carl Loth, called Carlotto),德國,1632-1698。

約翰·卡爾·洛特曾在家鄉慕尼黑學習,後移居意大利,以卡洛托為名進行創作,並成為威尼斯最傑出的畫家之一。這幅畫作以標誌性的宏偉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源自希伯來聖經的故事。雅各布將井口的石蓋滾開,為拉結半裸照料的羊群取水。盡管雅各布迷戀著這位美麗的牧羊女,但她的父親最終還是欺騙他娶了她姐姐利亞,利亞衣著樸素,正位於卡洛托畫作的中心。這幅畫作早期的四邊都畫上了條紋。

教皇亞曆山大八世陵墓雕像模型》(Model for the tomb figure of Pope Alexander VIII),陶俑,約1700年:

安傑洛·德·羅西(Angelo de Rossi),意大利人,1671-1715。

盡管在位僅十四個月,教皇亞曆山大八世卻在聖彼得大教堂獲得了一座精美的陵墓。

這座陶俑模型為他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青銅雕像奠定了基礎。教皇的侄孫皮埃特羅·奧托博尼樞機主教委托他最喜愛的雕塑家安傑洛·德·羅西負責該項目,該模型被記錄在奧托博尼死後的遺物清單中。這位藝術家在1715年紀念碑揭幕之前就去世了。這個陶俑模型反映了他非凡的才華,體現在略微歪斜的教皇三重冠、鬥篷上輕輕勾勒的鴿子以及他舉起祝福的右手的姿態上。

施洗者聖約翰布道》(Sain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約1665年:

馬蒂亞·普雷蒂(Mattia Preti),意大利,1613-1699。

這幅作品最初懸掛在祭壇上方,當施洗者聖約翰預言基督降臨時,觀者仿佛置身於聚集在他腳下的人群之中。聖約翰的權杖上展開的條幅上寫著“看哪,上帝的羔羊”(Ecce Agnus Dei),指的是基督在天主教教義中作為祭祀羔羊的角色。馬蒂亞·普雷蒂在馬耳他創作了這幅畫,當時他屬於一個名為“馬耳他騎士團”的平信徒修會,該修會的守護神是施洗者聖約翰。這幅作品引人入勝、如歌劇般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既體現了作者的宗教信仰,也體現了當代天主教會的期望。

帕萊斯特裏納親王馬菲奧·巴貝裏尼半身像》(Portrait Bust of Maffeo Barberini, Prince of Palestrina),約1685-1687年:

洛倫佐·奧托尼(Lorenzo Ottoni),意大利,1648-1736。

洛倫佐·奧托尼是巴洛克時期羅馬最受追捧的雕塑家之一。這尊馬菲奧·巴貝裏尼(教皇烏爾班八世的侄孫)半身像很可能是他為家族新建的宮殿——巴貝裏尼宮雕刻的。這尊肖像畫在人物去世幾年後完成,體現了十七世紀藝術家對半身像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重塑,賦予其宏偉氣勢、動感和現實主義風格。令人眼花繚亂的細節證明了奧托尼的實力:光滑的肉質臉,服裝和卷發的複雜造型,以及包裹性的不對稱帷幔。

聖巴塞洛繆殉道》(Martyrdom of Saint Bartholomew),約1660年:

盧卡·焦爾達諾(Luca Giordano),意大利,1634-1705。

盧卡·焦爾達諾的畫作描繪的人物憔悴而結實,沐浴在超凡脫俗的光芒中,卻又帶著一種淒美、近乎痛苦的自然主義風格。他頭頂的光環表明他是一位聖人。他右手握著的刀表明他就是巴塞洛繆。作為耶穌十二使徒之一,聖巴塞洛繆被認為將基督教帶到了如今的亞美尼亞,並在那裏使一位當地國王皈依基督教。國王的兄弟勃然大怒,將巴塞洛繆活活剝皮以示懲罰。刀子暗示著這種折磨,但聖人的另一隻手也同樣重要:他用指尖輕撫自己的皮膚,喚起觀眾的觸覺,引發對巴塞洛繆所受痛苦的深刻認識。

懺悔的抹大拉的瑪利亞》(The Repentant Mary Magdalene),約1660年:

盧卡·焦爾達諾(盧卡·焦爾達諾),意大利,1634-1705。

抹大拉的瑪利亞凝視著一個骷髏——象征著生命的短暫和人類努力的虛空——這幅畫作將靈性與感性融為一體。淚水在她的臉頰上閃閃發光,金色的頭發垂落在肩上。《聖經》中,抹大拉的瑪利亞是發現基督空墓的婦女之一,後來教皇格裏高利一世將她描述為一位改過自新的妓女,並曾將她與伯大尼的瑪利亞以及《路加福音》中用眼淚為耶穌洗腳的那位婦女相混淆。這種將聖人視為通過其善舉獲得救贖的罪人的理解在天主教傳統中紮根,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

沉睡的維納斯》(Sleeping Venus),約1638-1639:

尤斯塔什·勒蘇爾(Eustache Le Sueur),法國,1617-1655。

古希臘和羅馬神話為巴洛克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情色題材。在這幅畫中,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沉睡在前景中,而她的伴侶火神伏爾甘則在她身後鍛爐旁辛勤勞作。在他們之間,長著翅膀的丘比特將手指放在唇邊,懇求我們不要吵醒他的母親,也不要揭露她與丘比特生父馬爾斯的秘密關係。然而,這個主題隻是勒蘇爾將一半畫布用於描繪裸體的借口。鮮豔的色彩、優雅的布局和八角形的版式表明,這幅畫最初裝飾著巴黎的一座豪華宅邸。

金牛犢崇拜》(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1625年或1629年:

安德烈亞·迪·利奧內(Andrea di Lion),意大利人,1610-1685年生於那不勒斯,仿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法國人,1594-1665年的作品。

塞勒涅與恩底彌翁》(Selene and Endymion),約1704年:

科奈耶·凡·克萊夫(Corneille van Clève),法國,1645-1732。

這兩尊精美的青銅雕塑為一對,分別描繪了古羅馬神話中的兩個故事:月亮女神塞勒涅探望沉睡的牧羊人恩底彌翁,以及公主阿裏阿德涅邂逅酒神巴克斯,後者指向阿裏阿德涅的星辰王冠。科奈耶·凡·克萊夫熱衷於對比鮮明的表麵效果,從光滑拋光的裸體到富有紋理的皮毛和花卉。他複雜的構圖隨著觀者在作品中移動而逐漸顯現,值得從多個角度進行審視。範克萊夫曾在羅馬學習,後來成為巴黎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和凡爾賽宮皇家雕塑家,其職業生涯十分傑出。

聖家族與嬰兒聖施洗者約翰》(The Holy Family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1626年:

西蒙·武埃(Simon Vouet),法國,1590-1649。

旅居羅馬的法國僑民西蒙·武埃於1627年1月6日將這幅畫交給了紅衣主教弗朗切斯科·巴貝裏尼。紅衣主教府上的一位職員記錄道:“一幅掛在木板上的圓形畫,畫中有聖母瑪利亞,聖母懷抱耶穌,聖約翰懷抱羔羊。” 武埃的妻子,意大利畫家弗吉尼亞·達·維佐,很可能是這幅畫的主人,她正為聖母瑪利亞擺姿勢,單膝抱著聖嬰耶穌。1626年末,弗吉尼亞即將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女兒。女兒出生後,全家搬到了巴黎,武埃在那裏成為了法國畫派的領軍人物。

赫拉克勒斯與阿特拉斯》(Hercules and Atlas),17世紀晚期:

米歇爾·安吉耶(Michel Anguier),法國,1612-1686。

在古典神話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項功業以獲得永生。米歇爾·安吉耶在此描繪了第十一項功業中的一個情節,赫拉克勒斯為此向掌管天空的阿特拉斯尋求幫助,阿特拉斯暫時舉起了他的重量,以換取阿特拉斯的幫助。安吉耶將這對巨人塑造成肌肉發達的巨人,並以螺旋狀的垂直構圖呈現:赫拉克勒斯站立著,調整著鬥篷,將天體的重量歸還給阿特拉斯。1669年,安吉耶將一件與此構圖相同的大型陶俑(現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作為他的接待品提交給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這是入場要求之一。這是唯一已知的以該模型鑄造的青銅雕像。

帶底座的櫥櫃》(Cabinet on stand)法國,巴黎,約1650年:

皮埃爾·戈爾(Pierre Gole),櫥櫃工匠,荷蘭,約1620-1684年。

烏木,鑲嵌各種木材,染色象牙和彩色硬石;鎏金銅雕像(Ebony, inlay of various woods, tinted ivory, and colored hardstones; gilt-bronze figures)。

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成員委托製作精美的烏木櫥櫃,並搭配配套的底座,作為權力和品味的象征。烏木通常從印度進口,被視為珍稀的異域木材,用於製作最尊貴的家具。這件櫥櫃雕刻著聖經場景和人物,旨在體現古代以色列國王所定義的良政理念。兩扇主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戲劇性的畫麵,其中鎏金銅雕像正在演繹《所羅門的審判》(Judgment of Solomon),這是關於王室智慧的終極故事(the ultimate story of royal wisdom)。櫥櫃內部有三十多個抽屜,其中一些抽屜隱藏在裝飾板後麵。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榮譽軍團博物館11 十六世紀歐洲大陸藝術》: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