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jA6qnBtiRvTmdBxH7AAV5Q
2025年並非中美關係史上最緊張的年份。這一年兩國溝通暢順,政治和軍事上也沒有劍拔弩張。但在經貿領域,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終不得歇的一年。
這一年,或許會成為兩國經貿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即中方開始從耐心克製走向明確反製,從跟隨式對等反製走向關鍵供應鏈反製。
古代典籍《鬼穀子》中說,道貴製人,不貴製於人也;製人者握權,製於人者失命。強調主動權的重要性。
有製服他人的能力,就能掌握主動權。被他人所控製,就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大曆史的背景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最大市場和金融、科技、軍事等方麵的超強國,在全球經貿領域一直處於製人者的地位。
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烏拉圭回合談判、1995年1月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這些經濟全球化的框架性安排,最初都是由美國推動的。
但當曆史走到今天,美國踢開了自己當年倡導的組織和規則。目前166個世貿組織成員中,165個基本上都是按照世貿組織的非歧視、自由貿易、公平、透明度等原則,開展貿易活動。唯獨美國和別的成員間的關稅安排遊離於世貿規則之外,由美國自判斷、自定義、自安排。
一旦美國對誰覺得不舒服,覺得誰對自己有威脅了,就會運用長臂管轄、經濟製裁、出口管製等武器加以製約。
美方的基本心態是自己過去吃了大虧,現在要討回來,於是不斷放狠話,極限施壓,能討多少是多少。同時繼續推動製造業回流,加強關鍵供應鏈的自主建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中方的基本態度是,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有分歧和摩擦,可以磋商談判,尋找解決方案。中方很少主動先出招,其策略更像是對方策略的一種鏡像談,敞開大門,打,奉陪到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5月在日內瓦,6月在倫敦,7月在斯德哥爾摩,9月在馬德裏,中美雙方舉行了四輪經貿會談,談出了不少共識,避免了衝突升級。但也看得出,合作的根基並不很牢,一直存在磕磕絆絆,呈現出一種且行且纏鬥的狀態。
為什麽反反複複談,每一次都是坦誠的,建設性的,卻總是回不到風平浪靜時?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一邊談、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又不斷生出新的幺蛾子。美國在取消一部分限製的同時,往往又會出台新的限製。
比如馬德裏會談,會談前兩天,美國突然把23家中國實體新加入實體清單,其中13家是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企業。中方當即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芯片進行反傾銷調查。
馬德裏會談後,美國在20多天出台了20項對華打壓措施,特別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出台了出口管製實體清單穿透性規則,其核心內容是: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或軍事最終用戶清單的企業,其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將自動追加同等出口管製製裁,少數股權關聯企業也需接受更嚴苛的審查。而在此前,美國僅對清單上的企業本身實施限製。
這一連坐式封殺規則,旨在封堵企業通過子公司規避製裁漏洞,從定點打擊升級為網狀封鎖。而且規則在9月30日發布當天即生效,未設任何過渡期。這使全球範圍內有數千家中國企業的子公司被波及。
荷蘭政府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實施為期一年的全球運營凍結,就與此有關。聞泰科技聘請的荷蘭律師稱,荷蘭經濟部明顯是跟在美國政府後的溫順小綿羊。
中美經貿對話無疑是有效果的,如果不談,情況可能會糟得多。談,至少能了解彼此的底線和關切,找到一些共同空間,不把棋走死。但美國一方麵在談判中要求中方照顧其關切,一方麵又不停打壓中國企業。這種談法中方不可能全盤照收,也不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談判上,所以反製勢在必行。
反製的內容
中方近期發布的強有力反製措施主要包括:
1.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製,擬於12月1日實施;
2. 自11月8日起,將對高性能鋰電池及其生產設備、正極負極材料等關鍵物項實施出口管製;
3. 自10月14日起,對美國的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
在三項措施中,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是一項直接的反向回應,已開始執行。
今年4月17日,美國宣布了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301調查的最終措施,將於10月14日起對相關中國船舶征收港口費。此後數月,中方一直和美國溝通,並提供了書麵回應,還就雙方可在相關產業開展合作提出了建議。但美方態度消極,於10月3日發布公告,明確了對中方船舶收費的具體要求。中方不得不反製。
我從中國主要海運企業得到的信息是,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一造船國,且從原材料進口到中間產品、終端產品的出口,海運的運輸量都極為龐大,而美國貨物出口有限,所以美方征收的費用肯定會超過中國的征收,單從征收額看是非對稱的。中國回應的意義更在於表明一種態度,即我隻能受,不能抗那種局麵過去了。
而中國在稀土和高性能鋰電池相關物項的出口管製,威力就大多了。
先看稀土。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的公告明確將包含中國原產稀土物項0.1%價值占比的外國製造產品,以及利用中國原產稀土相關技術的外國製造產品納入管製物項範圍。技術的涵蓋麵極為寬廣,包括稀土開采、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等,涉及到設計圖紙、工藝參數、仿真數據乃至生產線的裝配、調試和維護等技術服務。
由於半導體供應鏈離不開稀土,中國此舉甚至可以說是宣示了對半導體供應鏈的一種否決力。
再看高性能鋰電池的關鍵物項。根據彭博社數據,今年前7個月,美國電網級儲能用鋰離子電池中,約65%從中國進口。如果進口受限,美國的電力係統運行將會麵臨挑戰。
並不是說,美國就沒有能力打造出自己的稀土供應鏈、高性能鋰電池供應鏈。問題是時間。中國供應鏈背後是長期積累的卓越的工程化能力體係。短期想拷貝出一個,非常之難。
反製的下一步
美國習慣了當製人者,現在嚐到製於人、被別人卡脖子的味道,自然會感到意外,有受辱感,認為是中國在升級貿易戰。
中國出台稀土出口管製後,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所有產品征收100%關稅,自11月1日起生效,同時還要限製所有關鍵軟件對中國的出口。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裏爾在10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指責中國為加強其對稀土材料的控製而采取的範圍甚廣的行動不亞於一次針對全球供應鏈的奪權,並說這將對全球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手機、汽車、家用電器、國防等多個行業造成廣泛影響。
不過美國也很清楚到底是什麽原因招致了中國反製,心裏也有數。所以也在不斷調整口徑。特朗普說中美雙方都不想陷入經濟衰退,說美國希望幫助而不是傷害中國,並說這樣的高關稅不可持續。貝森特上周在內閣會議上說,局勢已經降溫,雙方代表團將在馬來西亞會晤,為兩國領導人在APEC會議期間的會晤做準備,事情會重新帶回正確的軌道。
2025年APEC會議,即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舉行。現在隻有十天左右時間。這十天非常關鍵。特朗普加征100%關稅的生效日是11月1日,中國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製的生效日是12月1日,如果雙方在APEC會議前能刹住車,貿易戰就會緩和,避免大的升級。
北京時間10月18日上午,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貝森特、貿易代表格裏爾舉行了視頻通話,雙方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中美經貿磋商。雖然雙方不可能在存在很多分歧的情況下很快就達成一項全麵的一攬子經貿協議,但這至少表明,雙方也並不願意看到兩國經貿格局繼續惡化,而力求管控分歧,不至於失控。
最近,針對美國對中國稀土出口管製的反彈與曲解,以及不少國家對稀土供應的擔心,中國商務部多次強調,中國的出口管製不是禁止出口,是防止稀土非法流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不當用途;隻要是用於民用用途的、合規的出口申請,都可以獲得批準,相關企業無須擔心。
反製的底氣
美國從進出口平衡角度製衡中國,從關鍵技術角度製約中國,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中國基於多年積累、正在從量變到質變的強大產業能力,開始從供應鏈關鍵資源的角度反製美國,這一旦開啟,也很難停下來。
如果這樣互製互卡下去,會不會漸行漸遠、慢慢就脫鉤了?
這是有可能的。但我個人認為,大概率不會發生。
從短期看,雙方都不可能完全離開對方而存在,或者說,如果完全離開,雙方要支付的代價都會大到難以承受,最終覺得這麽做對自己也無益處。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全球貿易大重組》的報告,有175種商品,中國是美國唯一進口來源國,包括時鍾和電熱毯。再以聖誕裝飾品為例,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30億美元,而從中國之外的經濟體進口的僅為6億美元。在這些領域美國短期無法進行貿易重組。美國要在其他地方如越南、印度建立自己的產能,需要時間,而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出海,要嚴格識別原產國也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重要的是,就算美國不再購買中國出口的時鍾、電熱毯、聖誕裝飾品了,美國消費者能夠忍(事實上也不會忍),就會把中國企業都憋死嗎?也不會,他們會開拓多元化市場,雖然賺不了美國市場那麽多錢,但因為有優越的性價比,西邊不亮東邊亮,也餓不死。
從長期看,關鍵還在技術創新。那麽,美國實施更嚴格的技術管製,能不能堵死中國的升級之路呢?過去這些年的曆史已經證明,你越管製,我越突破,雖然代價會多花一些。
今年7月穀歌公司前CEO施密特在上海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後寫了一篇文章,提出美國必須認識到,競爭對手將在某些領域取得主導權尤其是機器人、電動汽車和部分生物技術,我們得摒棄美國永遠領先的幻覺。
他還談到了電力與算力。如果美國沒有足夠的電力,在算力供給與應用落地這一關鍵戰場上,美國會被中國反超。中國解決了電力問題。他們還有出色的軟件人才、出色的企業家。
關於大模型,他認為,美國的大模型更可能是閉源+收費,而中國的大模型是開源+免費。那麽,那些資金不雄厚的政府和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覆蓋的國家,他們會怎麽選?他們大概率會采用中國的大模型,不是因為它們是最先進的,而是因為它們免費。
中國今天的產業競爭力主要已不是體現在中低端產品上,而是體現在中高端產品上。根據《2023年聯合國技術與創新報告》,在工業4.0前沿技術、綠色前沿技術、其他前沿技術這三大類別中,中國專利在全球的占比分別為49%、56%、27%。雖然中國在高價值專利、高引用專利指標上和領先國家還有相當差距,但事實非常明顯,通過技術管製不可能遏製中國的技術進步,在壓力倒逼下,中國反而進步得更快了。
最近,英偉達CEO黃仁勳在美國的一場對話中說,由於美國出口管製,英偉達100%退出了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95%降到了0%。他認為,美國當然希望贏得AI競賽,決策者都想做正確的事,希望美國獲勝,然而,傷害中國的事情,往往也可能傷害美國,甚至更嚴重。
對中國來說,當然不願意受傷害,但冥冥中似乎有一種奇妙的轉換真的受傷害了,很多中國企業能把所受傷害轉換成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力量。
隨著中國產業能力的不斷提高,估計用不了幾年,美國再來製約中國時,會謹慎得多。
不是從反製到反攻,而是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世界
最近也看到一些說法,認為中國在中美經貿博弈中開始由守轉攻,反攻開始了。
我不太認同反攻說。我們當然不接受不平等的對待,但反製不是為了脫鉤,理性反製,以穩促和是更明智的態度。
首先,盡管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在下降,但對美貿易順差占中國總順差的比例依然不小,加上中國出口到第三方經濟體的很多中間件,做成整機產品後的最終出口地還是美國,美國對整個中國外貿的影響依然很大。中美經貿關係是一個大體係,從統計數據看美國有很大逆差(這在相當程度上是統計的問題),但互惠互利還是基本態,美資在華收益和服務貿易盈餘也相當可觀。特朗普希望中國多買美國的東西,也不是都要脫鉤。所以,盡一切可能搞好中美經貿關係還是應該作為一條大原則。
其次,即使中美經貿領域中無法消除互卡互製的一麵,但考慮到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每個經濟體事實上都不可能完全離開全球供應鏈的支持,如果中國以反攻作為大邏輯,不可能不對全球供應鏈形成衝擊。大象打架,小草遭殃,中國反攻的外部性是可以想象的。這很可能造成中國長期建立的對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負責的國際信用的流失。
最後,中國發展的主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內為人民服務,對外為人類服務,是統一體。這兩個服務的經濟基石就是高效可靠的中國供應鏈。中國供應鏈是為世界服務的,是不能離開世界市場而存在的,如果脫離了世界,世界都不要,或者世界要也不給,那中國供應鏈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
美國現在講美國優先,中國講以和為貴,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明確反對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中國的思維是共同體思維。正如中國領導人所言,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如果我們也是叢林思維,也是零和博弈,如果反攻變成預言,都這麽想,都這麽說,都這麽做,那所謂脫鉤平行世界半球化就有可能自我實現。那不是痛快,是長期災難。
中美誰治誰?根本上,誰也製不了誰。誰天天想著製對方,可能就開始踏上歧路了。
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就有力勝的條件。
方方麵麵都有力量了,在國際上也得道多助,就有勢勝的條件。
而最終,還是靠價值觀勝。
不是靠降服誰、征服誰而贏,而是靠造福天下,贏得真正的信任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