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孩子申請大學往往是家長最關注、最焦慮的事情。在中國,大學錄取相對簡單透明:隻要孩子吃好、睡好,專心備考,最終的高考分數幾乎決定一切。雖然同分數段中可能存在些微的“操作空間”,但總體上,隻要分數夠高,低分者就不可能超越你。
在美國,大學錄取卻完全不同。它采取“綜合評估”(holistic review)製度,除了高中成績單和標準化考試分數(如SAT或ACT),還需要提交推薦信、申請作文以及課外活動記錄。這意味著,大學不僅看學生的學業能力,更看重他們的性格特質、社會責任感、領導力和潛力。然而,在這一複雜的體係中,許多家長和學生常常忽略一個關鍵角色,那就是孩子高中裏的 college counselor(大學申請顧問)。
在中國高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個職位,頂多有個班主任,但在美國幾乎每所高中,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設有專職的大學申請顧問。公立高中一般至少配備一到兩名顧問,而在學生人數較多的學區高中,每位顧問可能要同時負責上百名學生;而在資源更充足的私立高中,每位顧問通常隻負責幾十個學生。顧問的主要職責是幫助學生規劃大學申請,提供升學指導,協調推薦信,審核材料,並為大學提供學生的材料和評語,所以是高中與大學招生辦之間的橋梁。
這一角色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很多家長以為升學顧問隻是例行公事的工作人員,認為他們會自動、公平地完成所有工作,不需要家長或學生主動聯係。事實上,顧問的工作繁重,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分散。如果學生和家長不主動溝通、不留下印象,顧問對孩子的了解就會流於表麵,在向大學輸送孩子的材料時就會出現折扣,從而在關鍵時刻影響申請結果。
要知道,大學招生官非常看重升學顧問信中的信息。幾乎所有采用“通用申請係統”(Common Application)的大學都要求至少一封來自升學顧問的推薦信。公立大學如加州大學係統(UC)是少數例外,他們更傾向於以硬性指標,比如GPA和考試分數,作為錄取依據。但對於大多數私立大學和名校來說,升學顧問的推薦信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顧問通過通用申請平台的另一個窗口為大學提供信息。他們不僅要回答量化的問題,如學生在畢業班中的學術排名(前5%、25%、50%、75%等),還需要寫一段對學生的整體評價。招生官會把這些數據與學校學校背景一同考慮。如果一個學生在學術競爭激烈的學校中位居前5%,他的申請自然更具分量。而顧問在評語中若能加上幾句具體而有力的描述,例如“該生是本校多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型學生,在數學與領導力方麵表現出非凡潛力”,往往能大大提升錄取概率。相反,如果顧問的評語模糊、無感,比如“學習認真,表現良好,老師評價總體積極”,甚至提到“課堂上話不多”,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話,都有可能削弱招生官的興趣。
因此,學生與顧問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學生應主動與顧問預約見麵,詳細介紹自己的興趣、課外活動的成績和未來目標。家長是否參加見麵可視情況而定,但學生本人必須親自溝通,讓顧問真正了解他是誰、熱愛什麽、希望成為什麽樣的人。顧問手中雖有成績單和老師評語,但這些信息難以體現學生的個性與成長。
學生應準備一份詳細的個人履曆表(resume),包括課外活動、獲獎記錄、誌願服務經曆以及擔任的領導職務。例如,如果你是學校合唱團團長、校報主編或機器人社創始人,就要清楚列出具體事例與成果,並附上一份整潔的文件夾交給顧問。這樣,當顧問為你撰寫推薦信或填寫表格時,就有充足的素材來凸顯你的亮點,而不至於寫出平淡無奇的評語。
我女兒們的經曆正好說明了這點。大女兒在公立高中就讀時,還沒有通用申請平台,一切都是手動。我們並未主動與顧問見麵。幸好她的英語老師了解她,寫了一封非常出色的推薦信,幫她順利在提前申請階段(Early Decision)被錄取。而小女兒在私立學校,顧問會主動與家長約談,詳細說明曆年錄取趨勢,分析她在年級中的相對排名,並提供合理的申請策略,我們也介紹了孩子的學習很努力情況。這種麵對麵的交流,不僅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也讓顧問在寫信時有更真實、更個性化的素材。
在我看來,大學申請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決定成敗。很多學生埋頭苦讀,自己完成申請作文,卻忽視了推薦信和升學顧問的潛在作用。事實上,這一環節如果經營得當,往往能起到關鍵推動作用。
升學顧問不是可有可無的行政角色,而是掌握著學生與大學之間溝通的“最後一公裏”。他們的一句話,可能讓招生官對你印象深刻,也可能讓人猶豫。對家長和學生來說,理解並善用這一資源,積極接觸升學顧問,讓他為大學提供的學生信息是全麵的,具體的,有亮點的,能起到好的作用的。而恰恰是這一重要環節,常常被家長和學生所忽略。
2025.11.12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