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忽然發現沃爾瑪的“感恩節晚宴食品籃”成了新聞頭條。我在美國生活了近四十年,過去好像從未聽說過這個詞,所以有點好奇。起因是美國財長本森特在采訪中提到沃爾瑪的感恩節食物籃,用它作為例證,說明美國沒有通貨膨脹,物價正在下降。特朗普也在上周的白宮記者會上提到了這個籃子,強調沃爾瑪的價格“比去年便宜了25%”,並一口氣羅列他讓物價下降的一係列政績:汽油降了、食品降了、什麽都降了。有記者指出,籃子變便宜隻是因為內容換了,特朗普立刻回懟:“那是假消息。”
我平時很少去超市,都是老婆負責采購,對物價變化並不敏感。前陣子一次朋友聚會,我要包餃子,特地去附近的BJ’s買火雞餡,才驚訝地發現比過去貴了近一倍。當年我記得是4.99美元一磅,疫情後一路漲到5.99、6.99、7.99,如今竟已到10.99。而朋友們聚會聊天,也幾乎都在抱怨食品漲價,尤其是牛肉。於是我對這個“神奇的降價籃子”起了興趣,特意查了一下。
原來,沃爾瑪的“感恩節食品籃”是這家零售巨頭的年度促銷傳統,象征著“平價節日餐桌”的企業形象。初衷是讓消費者方便又實惠地準備一頓感恩節晚餐。籃子裏包括十五個項目,最重要的是約十四磅的火雞,還有玉米、土豆、青豆、調味汁、炸洋蔥圈等配菜,可供十人享用,平均每人四美元。價格確實實惠,若單獨采購這些物品,成本肯定高得多。沃爾瑪這樣拚湊出的籃子大概賺不了多少錢,主要是打造親民形象——就像Costco常年賣的烤雞,據說幾乎不賺錢,甚至可能賠錢。商家寧可小虧,也要維持品牌的好口碑。
不過,這個所謂的“降價籃子”本質上仍隻是營銷策略,既非經濟指標,也不能反映通脹變化。沃爾瑪每年都會調整籃子內容,增減商品以製造“更劃算”的印象。今年之所以能宣稱比去年便宜25%,完全是因為內容被大幅削減。
去年的感恩節籃子共有29項商品、21種食材,其中不少是全國知名品牌,當時標榜可供八人享用,售價約56美元,人均七塊。今年的版本則縮水為22項商品、15種食材,明顯少了pecan pie,換成了pumpkin pie;紅薯、洋蔥、芹菜、棉花糖等也被剔除,品牌也更換為沃爾瑪自有的低價係列“Great Value”。價格確實降了,但靠的是刪減與降級,而不是反映整體市場價格的真實回落。
這樣的促銷活動,商家或許不賺多少,甚至還有點小虧。然而政客若拿它當成通脹緩解的證據,就顯得既不科學也不誠實。但特朗普講話的口氣一向流利、自信、篤定,讓聽眾容易信以為真,甚至我覺得他自己都相信那些話句句屬實。我記得見過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在超市購物的照片,那種裝束就像個普通老百姓,而特朗普據說一輩子沒進過超市。他對物價的了解,大概也隻是身邊人給他準備的說話要點。所以他說的話基本是不過腦子的話。
當政客把促銷當政績、用零售手法粉飾通脹時,普通家庭的焦慮卻在真實地加深。這正是當下美國最熱的經濟議題,即所謂的“affordability”,中文的翻譯比較難,大概就相當於我們常說的性價比。在剛結束的選舉中,民主黨在新澤西、弗吉尼亞以及紐約市長選戰中大獲全勝,他們打出的核心議題正是物價的affordability,主張讓生活真正變得可負擔得起。選民的選擇說明,他們對物價上漲的不滿早已積壓已久。可以預見,物價affordability與通脹問題將成為明年中期選舉及兩年後總統大選的核心焦點。
數據顯示,從去年到今年,超市物價持續上漲,漲幅明顯的包括牛肉、咖啡、火雞等。無論是特朗普政府時期高關稅與財政赤字造成的通脹包袱,還是現任當局麵對的高物價困境,都繞不開一個事實:老百姓感受到的經濟,不是電視上政客宣稱的“25%降價籃子”,而是超市貨架上那隻越來越貴的火雞。任何試圖用縮水的沃爾瑪籃子掩蓋食品價格上漲的政客,最終都會被選民手中的收據和選票打臉。
畢竟,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不在於政客或白宮怎麽說,而在於普通家庭的餐桌上,能不能每天都吃上一頓物美價廉的晚餐。
2025.11.910 於美國
你還提到,特朗普和其他政客把這個“降價籃子”當做證明經濟好轉的證據,這讓我也有些想法。其實民眾最關心的,是生活成本能不能真正負擔得起,而不是一些商家搞的表麵降價。政客們通過這種方式推銷“降價”,就像在掩耳盜鈴,把問題簡單化了。我覺得這不光是沃爾瑪的問題,更是整個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反映,政客說的和老百姓實際感受到的差距越來越大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物價是穩中有降,如果再提物價上漲,MAGA就對你不客氣了
這顯然是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