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正文

上美國大學究竟能學到什麽?

(2025-10-22 18:06:40) 下一個

在中國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強調的是“專業”與“技能”。一個學生從高考填誌願的那一刻起,就幾乎被鎖定在一個固定的學科框架之中。若他考入數學係,那麽未來四年的學習幾乎都圍繞著數學展開。除了外語、政治、語文等少量基礎課程,很少有機會涉獵其他領域,也很難轉係或換專業。中國的大學過去模仿的是蘇聯模式,旨在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才。這種教育方式的優點是目標明確、效率高。比如,五年醫學院本科畢業後可以直接當醫生(據說現在要求高了些),法學院四年畢業後可以當律師。但中國教育也讓學生在表達、溝通、社交、領導力等方麵的發展受到限製。

相比之下,美國大學的教育並不急於讓學生在入學時就確定專業方向,而是注重通識教育(liberal arts)。像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樣的常春藤大學,含金量最高的都是他們的本科生教育,也是錄取最難的。學生在頭兩年廣泛選修不同學科的課程,從文學、曆史、哲學、藝術、數學、外語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多達上千門課程中,選取自己喜歡和學校要求必修的課程。學生們探索自己的興趣,嚐試不同的領域,而不是立刻去掌握一門吃飯的手藝,也沒有”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美國精英大學相信,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把學生訓練成某一行業的技工,而在於幫助他們成為具備批判性思維、創造力與獨立判斷力的人。這也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核心。不管是常春藤、大U、小文理學院,其本科生教育核心都是通識課程。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學生從課堂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與表達的能力。在中國課堂,老師一言堂,學生拿筆記認真記錄。在美國,學生通過討論、寫作、辯論與合作,學習如何分析問題、如何傾聽他人、如何在分歧中尋找共識。課外的社交活動、社團生活、誌願服務與實習機會,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許多美國大學畢業生並不一定在畢業時就擁有某項具體技能,但他們往往具備更強的適應力與領導力,特別是表達和溝通能力,能在不同的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就是這種教育精神的象征。雖然他在大學輟學,但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回憶起自己曾旁聽的一門書法課,正是那門藝術課讓他第一次體會到字體之美。多年後,當他創辦蘋果公司時,這種對字體美感的敏銳理解直接影響了蘋果電腦的字體設計,也成就了日後蘋果產品獨特的優雅、美感與人性化。喬布斯的經曆說明,大學教育的價值往往不在於掌握某個技能,而在於那種偶然激發的靈感與啟示。它可能在多年後成為改變人生的契機。確實,喬布斯在書法課上所獲取的靈感,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更是改變了世界!

事實上,美國的大學階段所提供的“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重在培養學生的廣度與思維方式,為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至於真正的專業技能訓練,往往在大學之後的“職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s)中完成。像哈佛和耶魯這樣的大學,除了本科部外,都設有十幾個職業學院。比如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神學院等等。學生若想成為醫生、律師、工程師、管理者或學者,通常要在這些學院中繼續深造,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換言之,美國的本科教育更像是一種“通向專業”的準備階段,讓學生在廣泛的學習與探索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再進入專業領域深耕。我去年在Jacksonville看眼科醫生,那位醫生居然是耶魯曆史專業畢業的,讓我很驚訝。是的,曆史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考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從而確定自己的未來職業。這也是通識教育的意義,它隻是打下基礎,職業方向由大學後的職業學院確定。其實,在美國名牌大學裏,比如哈佛、耶魯,過去多少年來,本科生最後選擇的專業是曆史,最高時可達畢業生的30%以上。接下來則是英語等專業。但這不妨礙他們日後成為律師、醫生、企業家等。

過去回國會有朋友谘詢孩子出國留學選擇專業的問題,他們大都希望孩子選擇商學院,我隻能耐心解釋,美國的常春藤名校本科基本都沒有商學院,隻有賓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除外。很多學校的商學院,比如伯克利、佛吉尼亞大學,商學院都是大三再申請確定的。我每次讓家長猜美國大學本科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麽,家長的回答通常是:法律、商課、醫學。我隻能打斷他們,這些都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名校中,多年來獨占鼇頭的專業是曆史。這番話直接把很多人嚇暈了,感覺不可思議!

不過,通識教育在今天愈來愈受到挑戰,尤其是受到就業市場的挑戰。大多數美國學生大學畢業後需要工作,而不是讀研究生。如果拿著曆史專業的文憑申請工作,優勢就差了很多。所以精英名校畢業生的專業選擇近幾年出現了巨變,選擇曆史、英語的學生少了,雖然還是前十。經濟學、生物學、計算機、統計等專業上去了。當然,選擇這些有就業優勢的專業,學生仍然必須完成必修的通識教育的課程,這大概占畢業生全部課程的三分之一。很多學生為了就業甚至選擇雙學位。

美國精英大學這種分層的教育體係體現出一種深刻的信念:人的成長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段探索的旅程。大學四年讓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需要通過課外活動、交換留學、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結識朋友,而不是僅僅啃書本。而職業學院階段則教他們如何把對社會和世界的理解轉化為實際能力與專業訓練,從而走向社會,建立職業生涯。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大學的教育目標從來不是讓學生一畢業就立刻能用,而是讓他們具備終身學習和持續成長的能力。

因此,若問“在美國上大學究竟能學到什麽”,答案或許應該是:他們學到的不僅是單一技能和某門專業知識,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全麵、能獨立思考的綜合性人才。

2025.10.22 於美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pertinent.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俺認同並讚成美國的這種教育理念及課程設置。 隻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上學貸款要還,將來的職業要找得到並收入不能太低。現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的精英培養體係更適合收入高的家庭及高智商的學生。 普通的州立大學更多注重的是職業教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