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5.1 正等明:15.1.1 涅槃果;15.1.2 智慧果;15.1.3 十八神佛不共法;15.2 希臘法典;15.3 日耳曼法典;15.4 墨西哥法典;15.5 三皇五帝; 15.6 桃花劫;15.7 盧岩回憶錄
滅諦講涅槃存在,談在苦諦中的苦被消滅了之後,所得的清淨身心(如圖15-2)。涅槃是寂靜義,是從身心的感受來表達正等明的。正等明的全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梵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納瓦特爾語奧林·托納修(Ollin Tonatiuh)是佛教的最高成就,是從智慧來描述涅盤的狀態的。奧林·托納修的本義為 “奧林(Ollin)運動的冠軍(如圖32)上前來照耀” 。正等明包括六種覺悟:平等,正確,生老病死。
1. 等覺,在上帝或佛的境界裏,平等性是絕對的。凡是有兩條腿的都平等,平等於有四條腿的,平等於有六條腿的,平等於有多條腿的,平等於沒有腿的,平等於鬼神佛,平等於鳥獸魚蟲;平等於花草樹木,平等於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平等的原因是畢竟空。畢竟空是無所有處天(如圖圖15-2)的異名,又名常寂光天。
2. 正覺,修習者證得了四勝諦,就知道了地獄是最艱苦的地方,和常寂光天是最幸福的地方,以此兩極為依,就能夠運用人神契約來判斷任何一個身口意的行為正確與否。所以覺悟者以男人的 “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 或女人的 “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 為準繩,於一切地,一切時,一切事,立刻知道正確與否。
3. 生死的覺悟,即生死智證通,參見第12章《闡》。那些幻覺世界裏的事物現象是塵世人所認為的鬼神佛,天堂地獄等。而我們佛教的成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之相當,達到慧命萬年,等同神佛。治療心理疾病的覺悟參見10.6節《治療心理疾病的原則》。對老化的治療,就是進行割禮和洗禮;在道諦的十地中反複驗證、修習,那八萬四千魔軍就淹沒於大洪水久矣。而且《大般若經》是割禮或洗禮的工具,反複閱讀就能達到割禮或洗禮的效果。下文分別從涅槃果和智慧果兩個方麵來談正等明。
梵語涅槃義為圓滿的寂靜,是苦或煩惱全部被消滅後的身心清淨狀態,故亦名無所有。玄奘法師和弟子窺基在《成唯識論》中從四個方麵談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自性涅槃,和無住涅槃。
1. 無餘依涅槃,玄奘說: “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真如即七真如,參見11.6.4節《離係果》。餘依,即依之而滅苦的依靠,是依善滅惡的善。餘依亦滅,是說善惡兩滅。
無餘依涅槃即是插圖15.1.1-2所示的無所有天;那是什麽?是常遍處。常是無意識(古作神識)的常,例如青黃赤白之一。此常隻是現量,無名,無色,無量,不可說。常見的無餘依涅槃別名有微妙本心,畢竟空,正等明,常寂光天,無所有天,涅槃,圓成實相。對於文字思維型人(即語音思維型人),此常寂光天常被稱作“啊”,例如安拉,和“歐姆”,例如歐麥克(Olmec,如圖32所示的頭像)。廣義的無餘依涅槃是插圖1至6,亦作遍淨天。
2. 有餘依涅槃,玄奘說:“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障是指異生性的所知障和煩惱障(參見11.4.4.2-4節的異生性)。此說擇滅無為法,即有選擇地消滅了某些根本煩惱,如下文中四種離係果中的前三果,和道諦菩薩十地中的前七地都是選擇性地消滅了主要的煩惱障,所處的境界都是不同程度的有餘依涅槃。
插圖1至13,除了2,都是有餘依涅槃。當修習者懂得了四勝諦,就獲得了最低質量的“有餘依涅槃”,成為了竹馬天(如圖13所示),即獨角馬,梵語作補特伽羅,義為習氣疙瘩。
3. 自性涅槃,玄奘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4. 無住涅槃,玄奘說, “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此涅槃是說此人由於常用集起(參見14.1節)智,所以在他或她的前意識中形成了一個集起的空集∅,就是無住涅槃。
什麽是大悲?大悲是說釋迦摩尼(即金童,亞當)對神父(即上帝)為拯救世界而犧牲悲傷不已,每當說起或想到神父他就哭,後半生都沒能從對神父犧牲的悲哀中恢複過來。因為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佛對神父悲傷給予了佛無窮的力量。佛教以此大悲為根本。
前文涅槃談得解脫後,身體輕鬆得像兒童一樣,沒什麽感覺了。智慧果談佛的智慧心得和世界觀,有三義:種子成就,種子現行成就,和自在成就。種子成就說八地及以上的大菩薩,即大真人,即佛,已經擁有了全部智慧的種子。種子現行成就是說在生活中,大菩薩能夠運用上帝和佛的智慧,處理問題事故都不怎麽用腦,但是看問題深入本質,作法遠慮周詳。自在成就是說,大菩薩胸中自有生命之樹,生活自給自足,清閑自在。下麵再從三身、四智,分別談佛的智慧心得。
身除指體相外,還有智慧和功德之積聚義。
1. 自性身,玄奘說,謂諸佛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自性身是什麽?由於其不障性與虛空相似,又其性質與虛空相應,故古人常用東西南北上下的十方虛空比喻其形象。佛教亦由此得異名空門,又作不二門。
2. 受用身,玄奘說,有二種,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謂諸佛經曆三大阿僧脂劫,修集無量福德所起的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謂諸佛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八至十地的大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自受用身是什麽?包括正身,即佛在世時的肉體,和報身,即他所用器具,所居住房屋,以及所處的大地、山川河流等;又此四聖諦是佛在世時,他或她的識的自體。他受用身是什麽?佛把自己的生平事跡和所學集注成經書,流傳後世千年萬年;以及寺廟、佛像、法器等。
3. 變化身,玄奘說,謂諸佛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土穢土為諸菩薩及異生眾,機宜說法,令各得諸利樂。什麽是變化身?由皈依和變性而得的身體。此中的異生性,即一個人個體性是他的煩惱和所知之和。佛的化身諸如,在家出家的弟子等善男信女,寺廟,佛像、法器等常駐物。此類化身還存在於人趣之外,如存在於修羅趣,惡鬼趣,畜生趣等之中。
1. 大圓鏡智,亦作顯了智,玄奘說, “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它能夠如實地顯現一切境相,而且所顯示的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此心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大圓鏡智是什麽?佛經曆了三大阿僧脂劫,能夠感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現象。讀者可以從新生兒、小學生、到大學生的認知能力來理解。佛經曆了三大阿僧脂劫修學已至圓滿,能夠理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現象(如圖15.1.2-2-1至22,參見第13章《苦諦》)。
此插圖是墨西哥(如圖40所示;約公元1325年), 又名黑藏,畫的。黑藏的納瓦特爾語本義是“冒煙的黑曜石鏡” 。插圖1至22都是他自己的業的表現,由於墨西哥的無意識中有此業,所以他的心能如實地呈現三千大千世界的本相。圖39顯示他年青時,墮入地獄的途中就捉摸著這根法杖(即圖1至22)。這張圖吸收了日耳曼上帝雷音,希臘的上帝宙斯,和伊斯蘭上帝安拉,以及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和螺祖所創造的精華,可以說是集世界文化之大成。 那為什麽很多人說古墨西哥文化是邪教呢?因為墨西哥是 “冒煙的黑曜石鏡”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泥血人和穢學人看見的都是魔鬼。
2. 平等性智,亦作無差別智,玄奘說,此心觀一切法,自它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注1),無住涅盤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注1,此智是在說前意識,而前意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的工作平台;一般情況下,前意識隻服務於前六識中的一兩個識在做主流工作,所以前意識是前六識的不共所依。
3. 妙觀察智,玄奘說,此心擅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插圖15.1.2.2-3-1是墨西哥的始祖(約形成於公元1325年)雙身佛墨西哥(即插圖2)和翠玉女(手裏拿著靈龍,即插圖3)。
4. 成所作智,亦作做事智,玄奘說,此心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身口意三業變化,成就本願力所應作事。本願即菩薩於初地所立下的四宏誓言(參見16.1節)。本書作者認為四無所畏最能體現成所作智的強大。(一)正等覺無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永盡無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法無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此十八法是神佛自我約束的戒律,是戒藏(參見16.2節)的一部分,隻適用於八地至十地的摩訶薩(即大菩薩,大真人),不與其它眾生共享,故稱不共法。佛教用桫欏樹(一種棕櫚樹,如圖15.1.3-1-2所示)和戒指(如圖7)來象征戒法。戒指象征著菩提心戒(參見16.0節),就是入學大乘佛教時所立下的誓言。此誓言又名願渡,可以統攝一切戒法。戒藏包括三枝(如圖2),一枝是男戒,名為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又名黃金甲(如圖3所示,身著黃金甲的特拉洛克,亞當),一枝是女戒,名為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又名女人皮(如圖4所示,埃及夏娃身著黃金甲),中間的一枝就是這十八神佛不共法。如圖1所示世界的許多地方發現了那種浮雕或雕像,約在公元1325年,墨西哥(即一位特拉洛克,亞當)再一次從地獄裏取回了戒藏,如圖5和6(參見15.4節)。
1. 身無失,佛自無始劫以來,持戒清淨,行住坐臥具足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由此功德圓滿故,一切煩惱不打攪,雜染劣種出盡,故於身無失。
2. 口無失,佛已修滿三大阿僧脂劫,具足親身經驗,於無為法和有為解脫法理論醇熟,故於大眾中說法,以清淨法眼洞察機緣,慧眼裂解結症,有的放矢,言簡意賅,隨口而言,沒有錯誤,使聞言者皆依自根力而有所證悟。
3. 念無失,佛的念力深厚,於大眾中說法,若有插問或反駁,心不散亂,佛無所畏懼地回答插問,駁斥悖論。轉回來,佛就繼續講,不會失念,沒有停住了反問,“我們剛才討論什麽來著?我講到哪了?” 沒有這事。
4. 無歧視,佛已證得平等性智,於大眾中說法,平等普渡,心無揀擇,不會厚此薄彼。
5. 無不定心,佛於行住坐臥,或於眾中說法時,悉皆具足三千威儀,心常不離甚深勝定(參見16.3節《發光地》)。
6. 無不知而舍,無知而不舍。
7. 欲無減,佛具足四無量心,具有無窮的力量,由是佛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慈,常懷慈心,對眾生的煩惱苦處感通身受。悲,常懷悲心,對眾生受到生老病死魔的傷害,深感悲傷。喜,常懷隨喜心,對眾生的歡笑喜慶,佛與眾同樂。舍,常懷舍心,舍性是平等之心,佛常懷平等待人之心。
8. 精進無減,佛自覺覺它,教學相長,如是佛常精進,普渡眾生,盡未來際。
9. 慧無減,佛已經掌握了上帝的心理機製學,以至圓融,具有了一切慧。又在普渡眾生中千錘百煉,愈發精銳,如是佛於慧隨機而說,不會減少,更沒有盡。注,佛教有多種理論體係,多種故事線索,編織在一起之後,沒有開始和結束,如圖15.1.3-2所示。
10. 念無減,佛采用並修成了上帝的心理機製學,以四無礙解(參見16.9節)總持一切佛法,如是,佛對佛法的所有理論和能解決的現實問題了然於胸,隨意起念,以念持心,身口意業隨念而來,不會丟失或減少。
11. 解脫無減,佛已經證得了有為解脫、無為解脫、和無住涅槃,又在普渡眾生中反複實踐,如是佛的解脫已至於無縛無解。
12. 解脫知見無減,佛建設起了佛法的架構體係,如生命之樹,四勝諦,五眼通(參見第17章,和第18章的五個太陽)等,也對人生的全部追求、煩惱和對治方法做了編碼和列表,如是,佛能夠提綱挈領,開合自如地講解滅苦得樂之道,沒有遺漏和缺失,能夠維持解脫知見明了。
13.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的身業以智為導首,隨念而行,示現各種殊勝形相,師範於眾。
14. 一切語業隨智慧行,佛的語業以智為導首,微妙清淨語言隨智慧而轉,口吐蓮花,饒益有情。
15.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的意業以智為導首,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癡惑無明黑暗。
16.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
17. 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
18.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