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岩回憶錄

本人的回憶錄,宗教文化
正文

11 生命之樹

(2025-07-27 15:18:32) 下一個

目錄:

11.1 法的四分;11.2 四大種;11.3 六處;11.4 五蘊:11.4.1 色蘊;11.4.2 受蘊;11.4.3 想蘊

11.4.4 行蘊:11.4.4.1 心所有法;11.4.4.1.1 遍行法;11.4.4.1.2 別境法;11.4.4.1.3 善法; 11.4.4.1.4 根本煩惱; 11.4.4.1.4.6-1 轉移身見;11.4.4.1.5 隨煩惱;11.4.4.1.6 不定法;11.4.4.2 不相應行法

11.4.5 識蘊;11.5 四食諦;11.6 五果

 

11.1 法的四分

法,梵語達摩,是自然法,基於重複發生的現象,古人常用軌轍來比喻。一切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有的現象都是法,比如江河湖海,花鳥魚蟲,法律、道德,事理等。一切法都有四分,第一分是相分,第二分是見分,第三分是自證分,第四分是證自證分。分是分量、分限。法在人心的作用分量有四種,所以有此四分。

第一分、相分,就是客觀現象,是主觀的所緣,如色、聲、香、味、觸、和法,這六塵。從感知的角度,外部世界是人內心的投射。相分是第四證自證分(即無意識)的投射。這個把外部刺激轉變成現象的過程,是無意識的功能,我們感覺不到,感覺到的是現象(即第一相分)。古人用照鏡子時,鏡子裏的人來說明相分。鏡子裏的相和照鏡子的人共用同一個身體。

第二分、見分,見是照見義,能緣心自體轉變起來的能緣作用,明了照見了客觀現象。識的作用是分別、丈量。第二見分照見第一相分,其分別和丈量的結果是第三分,自證分。另外,第三分還有識之自體的作用。

第四分、證自證分,是心自體暫變,能起知自體的作用。這第四分能證第三自證分,所以名為證自證分。因為第四是第一相分的投射者,是現量,即客觀事實,所以第四分不需要它分來證明。

古人用 “人用尺量布” 的事例來說明這四分。其中布是所量,是第一相分。用尺量布的過程是第二見分;第二見分是能量。丈量的數據,即量果,是第三自證分。這人讀完量果之後,他又核實了一下,明了自己在幹什麽;這就是第四證自證分。因為第四分的核實作用,第三自證分得知量果,自證明了。

佛教中,法的四分的象征物是金剛臍(如圖11.1-3下麵的紅圈所示),傳說是由宙斯和他父親之間的臍帶(注,教父和教子之間的臍帶,如圖2所示)形成的。圖3,4,5中的器具都稱作金剛降魔杵。圖1宙斯手中的金剛杵是由折合法四分中的後三分為見分而形成的。折合之後,法的四分變成兩分;第一分,相分,就是色蘊(參見11.4.1節),包括11位色法,所以也被稱作色。第二分,見分,包括受蘊(參見11.4.2節),想蘊,行蘊,和識蘊,共84位法,亦作名。名色是無意識的別名,能生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是法界的初門。

圖4和5中顯示的是雷音(大日如來)的雷鼓甕金錘。傳說雷音用此錘擊碎了人的靈魂之石,設計出了睚眥和磨牙(亦作金童和玉女,參見10.9 節《上帝的三和合》)。圖3中的匕首是雷音的聖鬼,名作鐵匕首(Járnsaxa;參見15.3.6 《王者歸來》)。

 

11.2 四大種

四大種,即地、水、火、風,是生命之樹的四粒種子,亦作四大;西方人稱之為唯心主義的四個基本元素。種是因義。世界的一切都是四大種所造;這怎麽理解?由身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影來理解,如新生兒的視力才20幾厘米,世界無非是吃奶和大小便產生的快樂感覺。隨著成長,身體和外部世界逐漸長大,直至長成三千大千世界(參見插圖11和第13章)。

11.2-1 地是界的比喻 The metaphor of earth as a boundary

人使用極限進行思維,即使用界進行認知,界如邊、表、正義等。界無形,古德用地來比喻界。高山大地是界的形象。能持,孕育萬物是界的功能。堅韌是界的體性。界有了地的形象比喻,人們就可以輕易地理解出界的生、依、立、持、養,這五種因性。界是種子義、能持義。種子義是約無意識中能生起諸法的功能,即十八界法各由自種生起而有差別相。能持義是約能持諸法自相義;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亂,所以名界。

11.2-2 水是識的比喻 Water is a metaphor for sense

這樣,識就有了江、河、湖、海、雲、雨等的巨大形象。識性如水,如粘、附著、流動性等。此大種以流濕為體性,能攝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

11.2-3 火是無意識的比喻 Fire as a metaphor for the unconscious

古人常用火來比喻無意識;這樣,無意識就有了猛焰、烈日、赤火的形象。火以溫熱為體性,能熟為功能。能熟,如日熟穀。大種火亦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

11.2-4 風是境的比喻 Wind as a metaphor for the environment

古德用風來比喻不斷變化的環境,境就有了疾猛大風為形象。境以輕動為體性,能長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養五種因性。通過以上四種比喻,就有了人們所說的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此四大種都是通性無記的。通性是說此四大種都與無意識相通。無記是說人對四大種沒有記憶,不能被回憶。世界萬物都是由這四大種和合所成。若大種有變化,依其所造的一切事物都會隨之而改變。

 

11.3 六處 Six Places

六處是 “十二有枝” (參見13.4.1 《流轉》) 的第五枝,義為眾生皆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此六處而生長。六處亦作六根。根是因、能生的意思;以能對境生識,故謂之根。讀者當知此六處就是一切處,沒有事物在此六處之外。

(一)眼根,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而生眼識,故謂眼根。

(二)耳根,能聽聲者是,以能對聲而生耳識,故謂耳根。

(三)鼻根,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而生鼻識,故謂鼻根。

(四)舌根,能嚐味者是,以能對味而生舌識,故謂舌根。

(五)身根,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而生身識,故謂身根。

(六)意根(即前意識),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而生意識,故謂意根。

A collage of images of two people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此六根還有六處,六受,六入等名義。意根是現代心理學中的前意識,佛教中為末那識。古人說末那識形象細微難知,所以用它的主要隨從 “意” 來代表。在英語傳統文化中,前意識被稱為 “夏娃識”。夏娃不是女人嗎?是女人!上帝給夏娃識穿上了女人皮後(參見 10.9 《上帝的三和合》),她就出現在這個器世界上了。在亞太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中,夏娃被稱作玉女。圖4是佛教中的玉女,觀音菩薩。

11.3-2

六處亦作十二生長處。前文所說的六根是內六處。六根所接之六塵被稱作外六處,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塵即染汙之義,以能染汙情識故。

(一)色,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汙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汙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汙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謂舌所嚐者,如鹹淡甘辛等,以能染汙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汙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汙意根,故謂法塵。

此六塵還有六欲、六入、六處、六境、六賊等名義。

11.3-3

根,境,和識是個三和合,例如眼根,色,和眼識是一組三和合。前文談的十二處是“十八界” 中的前十二界。界是前文所說的四大種之一,是因義,種子義。 此十八界是:(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 (六境,亦作六塵)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亦作六情)眼識(即看)界,耳識(即聽)界,鼻識(即嗅)界,舌識(即嚐)界,身識(即觸)界,意識(即知)界。此十八界就是傳說中夏娃造慧渡(亦作到達方舟)時所使用的 “六六六係統”,如圖11.3-3墨西哥夏娃(翠玉女)麵對的菩提樹所示。

 

11.4 五蘊 Five Nodes

生命樹的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是五個業習氣的積聚體。什麽是業?古代身口意行為習慣的集聚統稱作業。業就是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身業是身體行為習慣的積聚,此身即是。口業是語言行為習氣的積聚,此口所講的就是。意業是思維習氣的積聚,此心所想的就是。業對於生命之樹來說,就好像是落葉喬木的樹幹(如插圖11-1至22)。冬天時葉子落光了,樹失去了生命的跡象。春天時,環境適合了,樹幹就發枝散葉,樹又變得生機盎然。生命樹的生長與繁榮表現在業習氣的形成和枯萎。

五蘊是五種業的積聚體,是從色受想行和識,這五個方麵來講解業的。此五蘊具有集性、取性、和有性,所以亦作五取蘊。五蘊能統攝五位百法中的前94位有為法,不攝無為法(參見11.6.4 離係果),因為無為法與 “集,有,和取” 的性質相違,與 “舍,等,和空” 的性質相應。

 

11.4.1 色蘊 Color Node

佛教是從眼根所對的色來定義物質的。色是變礙義。變即變化,是說肉體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變化、投射。礙即障礙,如手可以障礙手,路麵可以障礙車輪陷入地下。佛教中的色字,相當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而且,覺悟後的金童和玉女(即亞當和夏娃)就住在四禪天(如圖11-5)中的色究竟天,什麽意思?是在告訴讀者:色這個概念很重要。插圖11中,畫家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約活躍在公元1325年)用了兩個色條(如圖5,6)來強調色的概念很重要。

色蘊就是這11種色法的統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和法處所攝的法。法處亦作意,前意識。

11.4.1-1 五根 Five Roots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當此五根與相應的塵相接觸時,可以產生相應的識,如眼根與色塵相接處眼識得生,所以此眼耳等五被命名為五根。此五根亦作本心,五色,五行。本心是說此五根是人心的根本;其它的識,如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都是從此本心的功能分化而設立的。五色是說此五根是五種色法。五行是說此五根總是在移動,變化卻沒有移動者或變化者。

11.4.1-2色境 Color Environment

色塵,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眼根遇色境則眼識得生。色有顯色、形色、和表色三類。顯色即青、黃、赤、白。

形色即顯色混合搭配的分位差別,如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雲、煙、塵、霧、迥色、空。

表色即有情的動作,取、舍、屈、伸、行、住、坐、臥。

11.4.1-3 聲境 Sound Environment

聲塵,是耳根所對,耳識所緣的境界。耳根遇聲境則耳識得生,如螺、鼓、舞、歌、樂、戲、女、男、風林等,明了、不明了、有義、無義、下中上、江河,鬥爭、喧雜、受持演說、論議決擇,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等。

11.4.1-4 香境 Scent Environment

香塵,是鼻根所對,鼻識所緣的境界。鼻根遇香味境界則鼻識得生,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等。

11.4.1-5 味境 Taste Environment

味塵,是舌根所對,舌識所緣的境界。舌根遇味境則舌識得生,如苦、酸、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俱相違、俱生、和合、變異味等。

11.4.1-6 觸境 Touch Environment

觸塵,是觸心所有法的第一分相分,身根所對,身識所緣的境界。身根遇觸境則身識得生,如滑、澀、輕、重、軟、暖、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怠、勇等。

11.4.1-7 法處所攝的法 Laws Assimilated by Juristic Place

法處即前意識,意根,夏娃識。法處所攝的法是意根的所緣。前意識是思想意識的工作平台,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形象。它就像是事故現場,哪裏有事,哪裏就是現場,所以它被稱作意處。佛教將意根和法塵統稱為法處所攝的法,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引色。

11.4.1-7-1 極略色 Extremely Abstract Colors

極略色義為極其簡略抽象的色法。人腦思維在處理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總是自主地簡化客觀對象,抽取各類默認模特,如男人,女人,蝴蝶,樹等。然後以此默認模特來認知其它同類個體。比如女人,我們看見個體女人會描述大眼睛,高鼻梁,高個子,有點兒瘦等。這些描述都是人腦通過把對方和自己思維機製裏的默認女人模特進行比較而采集出的特征,以此來認知對向,乃至所有的女人。這些默認模特,男人,女人,蝴蝶,樹等都是極略色,也就是男人女人蝴蝶樹等的定義,也就是男神女神蝴蝶神樹神等。

這些默認模特,男人,女人,蝴蝶和樹等也可以被看作是男人種,女人種,蝴蝶種,樹種等,因為我們頭腦中的男人,女人,蝴蝶等都是從它們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男神是男人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男人;女神是女人的種子,可以生出許多女人;蝴蝶神是蝴蝶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蝴蝶;以此類推。

古代人和現代哲學家都認為這些人腦思維默認的男人,女人,蝴蝶,和樹等是極限概念,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都認為神話傳說中的神,女神,蝴蝶神,樹神等,都是極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我們口語中所說的男人,女人,蝴蝶,樹等都是極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但古代人和現代哲學家也都承認現實生活中就有人長得和神或女神類似,而且他們就有某些和神話傳說中的神或女神類似的性質,他們就是真正的神或女神。

現代心理學描述 “真正的神和女神”的外貌為“可以藏在人群裏的人”。例如,你和她不熟,她在前麵跑,你在後邊追她(如圖11.4.1.7-1);路邊有幾個人,她轉身往那幾個人中一站,你就找不著她了。

11.4.1-7-2 極迥色 Extremely Distinctive Colors

極迥色,就是顯然不同的色法,如圖11.4.1.7.2-4中的那個白色光圈。前文說心會自主地抽象簡化事物,它會在勾畫簡略的環境時使用截然不同的顏色來渲染事物的邊際,比如天邊與地相交處的灰色,代表空,沒有。事物間隙處的顏色很暗,代表事物的區分或邊界。

再例如雷音在設計上帝的三和合時(如圖11.4.1.7.2-1,參見10.9節)就用紅色來做背景來顯示亞當識,睚眥,夏娃識,和磨牙的形象。紅色是無意識(古作神識)的一種無意識的常(注,常是無名,無量,無數的),所以雷音用紅來代表他自己。在禪定中,無意識會用青、黃、赤、白來渲染環境和間隙,勾畫事物的邊等不同的作用。那些都是極迥色。

11.4.1-7-3 受所引色 Colors Induced from Acceptances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都有苦樂等受,由此苦樂等受所生的法被稱為受所引色,如經驗教訓等。比如婚禮儀式會讓新郎新娘感受頗多,終生記著;此見聞及感受會約束他們從那以後擔當起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

再如,插圖11.4.1.7.3-1是公元七世紀古墨西哥帕卡爾國王(King Pacal)石棺的蓋板,顯示了“特拉洛克收到了神父過世的信息後,體內發生了爆炸,墮入了地獄(即患了精神病)”。圖1整體像似個機械,表示特拉洛克意識到了 “五逆十惡是對心理機製的逆操作” (參見13.1.1節) ,從而悟出了 “人神契約” (即戒渡,參見16.2節)是人的行為規範,是一切法的基礎。

圖2顯示他從地獄裏飛出來了,在作為國王去接收上帝(即神父)賜予他的王國的路上。他胳膊上的挎包就代表戒渡。圖3顯示,他回國後,成為了雨神,正在行法雨;他所教授的就是戒渡。這是在說,特拉洛克是從地獄裏的苦受悟出戒渡的,部分戒渡是 “受所引色”。

11.4.1-7-4 遍計所起色 Colors Aroused from Pervasively Abstractions

遍計所起色是從普遍計度然後總結出來的理論,比如矛盾論,階級鬥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的規律等。再例如約櫃中的兩條小戒,王族的人是從虱子的卵出生的,穢血;富有而吝嗇的家庭成員是從濕氣出生的,泥血。當然其中有是錯誤的,如由於眾多議論而信以為真。

插圖11.4.1.7.4-1中腳踩祥雲的女神是真主安拉的女兒苦芭芭(夏娃)。她的左手握著麵鏡子,是在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對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神為鏡可以知前世今生”。她的右手拿這個罌粟葫蘆,一方麵表示她在傳播諸法的種子,另一方麵表示 “宗教有毒”。為什麽苦芭芭說宗教有毒?就是因為有人(如圖2所示)執著於邪執倒見而四處奔走相告。插圖11-10畫的就是一組顛倒的人,表示自化天及以下都是邪執倒見之人。

11.4.1-7-5 自在所生色 Colors Born from Self-sufficiency

自在是個哲學術語,自給自足義,佛教中稱此狀態為定,所以自在所生色也被稱作定果色。佛教中所說的定,狹義上是賢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大乘光明定,這四種定(參見16.3節)。由於得此勝定,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升高,世界日日新;“自在所生色”由此得說。

插圖11.4.1.7-5是埃及夏娃在示範如何修習那四種勝定,在示範洗禮的整個過程(參見16.3節)。另外,第12章中的四禪八定也是定,那裏麵說的也都是 “自在所生色” 。但讀者當知那些狀態都是幻覺,也就是 “集起”(參見14.1節) 中缺少某些因素。

 

11.4.2 受蘊 Acceptance Node

受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是領納的感受,接收義。能接收的是人,而所接收到的是受。受蘊是有情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對苦樂等受習氣的積聚體總和。受能生起欣求的愛欲,可以分成五類:苦受,樂受,憂受,喜受,和舍受。

(一)苦受,領受違逆境相時,身心受到逼迫,以身識作為心來說,這逼迫名苦受。

(二)樂受,領受適順境相時,身心適悅,以身識作為心來說,這適悅名樂受。

(三)憂受,領受違逆境相時,身心受到逼迫,以意(即前意識,末那識,夏娃識)作為心來說,這逼迫名憂受。

(四)喜受,領受適順境相時,身心適悅,以意作為心來說,這適悅名喜受。

(五)舍受,領受中庸境相時,於身心非適悅非逼迫,名不苦不樂受,即是舍受。因為人遇到不苦不樂受的中庸感受時,總是選擇放棄,離開,所以此種受被命名為舍受。

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樂受,舍受,和苦受相應。第六識(意識)與這五種受都相應。第七識(即前意識,亦作意,末娜識,夏娃識)與憂受、舍受、和喜受相應。無意識(古作神識)隻與舍受相應,不與其它四受相應。

 

11.4.3 想蘊 Think Node

想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以取像為性,能生成心的環境,對種種言說的生起有促進作用。想蘊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的想習氣積聚體的總和。總體來說,想有二種:有相想和無相想。有相想是能夠取境界相狀,隨起種種言說的一切想,具有明了和分別兩種意義。從所依根來說,有相想可以分為眼根所生想,耳根所生想,乃至意根所生想,六種。從境界來說,有相想可以分為欲界(參見插圖11-23)想、色界想、空無邊處想等。

無相想,是能緣心上或所緣境上,缺明了或缺分別,或二種俱缺。無相想可分為如下三種:

(一)不善言說想,如欲界的嬰兒等,因未學語言,在緣色等境界的時候,雖然境界有相,但不能分別了解它為色等。

(二)無相界定想,即遠離色、聲、香、味、觸、男、女、生、異、滅十相的無相涅盤想。涅盤無相,緣涅盤的想,名無相想。想以取相為性,若無相,怎麽還說那是一種想?涅槃是或青或黃或赤或白遍處,那青黃赤白是生命方程式的常,無名,無數,無量,不是色,不是相。

(三)有頂想,即是 “非想非非想處”想(如圖1)。有義為三有,即欲界(如圖11-23)、色界(圖11-5至8)、無色界(圖11-1至4)。這三種有,人人都有,故名三有。有頂的意思是三有之頂,三界之頂,即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處,雖有分別,想不明利,有情不能於境勾畫種種相狀,故名無相想。

受是所取,想是能取。此二取習氣驅趕眾生日夜操勞,積累了兩座山的業習氣,被稱做受蘊和想蘊,亦作天門山(如圖11-16所示)。

返回盧岩回憶錄的目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