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決策(01-06)
(2025-04-16 14:22:45)
下一個
此課程來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moral-decision-making-how-to-approach-everyday-ethics
如有興趣可以網購, 或查詢本地圖書館,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倫理學是哲學的重要部分, 也是應用廣泛的哲學問題. 雖然這門課觸及很多日常生活細節, 但沒有深入討論某種道德體係(moral system)或某種價值觀, 有點遺憾.
同一社會生活事件, 作者提及了許多曆史的或當代的觀念視角, 並不一定代表他自己的觀點, 更不代表本人的理念!
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筆記, 難免有誤, 請指教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決策
第一課 做個善良的人
古典西方哲學
柏拉圖(Plato)的”共和國”(“The Republic”) - 蓋吉斯之環(The Ring of Gyges)思想實驗
希羅多德(Herodotus)與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環境支配人, 人不支配環境”(“Circumstances rule men; men do not rule circumstances”)
所有的道德規範(morality)都是相對的 -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ty)
我們生活在特定曆史時期和地理環境 - 道德標準也是特定的, 例如對奴隸製的看法
人類是有良知的生物(Creatures with a Conscience)
基本的道德觀念在各民族/社會都有認可 - 例如公平正義
和道德相對主義衝突
催產素(Oxytocin) - 良知激素(Conscience Hormone)
催產素可以減少防禦性、恐懼和壓力
社會性動物選擇維護社區團結的行為 - 合乎道德的行為
古典東方哲學
孟子(Mencius) - 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 - 沒有教育就不能分辨善惡
近代西方哲學
奧古斯丁 - 原罪(Original Sin), 人之初性本惡
盧梭(Rousseau) - 人生而自由, 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人是天生善良的, 但社會是邪惡的 - 社會資源有限, 不得不用各種方法競爭
通過分析道德困境(Ethical Dilemmas)思考
蘇格拉底(Socrates)提問 - 西方倫理哲學的奠基人
第二課 是否可以說謊
柏拉圖(Plato)和高尚的謊言(the Noble Lie)
有些時候我們必須為了高尚的理由說謊
家長製(Paternalism) - 統治者為了所謂的被統治者的最終利益而限製被統治者的自由與責任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和弱家長製(Soft Paternalism)
功利主義 - 當好的結果大於壞的結果時, 說謊是合理的
弱家長製 - 為了其他人的利益可以說謊
Dietrich Bonhoeffer
現實事實是我們所說的的經常與其字麵意思完全不同
例如聖誕老人的故事 - 事實上是在教導慷慨和道德行為
康德(Immanuel Kant)
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說謊
隻有自主選擇的行為才可以被認為是美德 -> 自主選擇要求了解事實真相 -> 說謊剝奪了對方自主選擇的機會
如果說謊可以接受, 信用難以存在
Adrienne Rich
基於信任(trust), 不能說謊 - 親密關係很難建立在謊言上
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
情境倫理(Situational Ethics) - 沒有簡單的道德原則或正當意圖可決定這個問題, 不同情境決定是否可以說謊
如果說謊是實現目標最實用的方法, 就可以說謊(注: 這個要求不高)
尼采(Nietzsche)
我們用謊言欺騙自己比欺騙他人更頻繁!
更危險的是我們, 作為社會群體, 対事實視而不見
藍眼睛謊言 - 我們先用謊言欺騙自己, 然後欺騙其他人
誠實將解放你/真理會讓你自由(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最近的研究結果 - 大多時候我們說謊時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在說謊
誠實帶來力量(There is a lot of power in telling the truth.)
第三課 舉報者是否忠誠
舉報(whistle-Blowing)行為的三個環節
異議(Dissent)
忠誠(Loyalty)
指控(Accusation)
異議 - 個人公開表達和大眾觀念或權威觀念不同
需要承擔風險 - 會招引針對自己或他人不受歡迎的注意
需要勇氣 - 孤身一人反對強大的維持現狀的個人或組織
需要對道德原則的確定性
忠誠
對朋友和家庭成員的忠誠被認為是重要的美德之一
忠誠於某種信念 - 忠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
忠誠也會誤導我們做錯事(愚忠)
真相(Truth)
更高級別的忠誠 - 對組織機構整體, 對社會, 對真理真相
有義務不背叛他人信任, 除非有正當理由(Duty not to betray someone’s trust without good cause)
保護舉報者
可以接受別人為了不完全正當的理由去做正確的事情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舉報人保護法(The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1989)
指控
指控別人, 由其是以前的朋友, 是很困難的
第四課 八卦閑聊(Gossip)
簡單閑聊就可以顯示我們是什麽樣的人
八卦閑聊(Gossip)
批判(Criticism)
奉承(Flattery)
八卦閑聊 - 談論第三方人士, 如果他/她在場會引起不悅
為八卦行為辯護
自然享受 - 人類天生就愛八卦
在特定群體裏建立親密關係的一種方法 - 隻和可信任的人八卦其他人
包括某些人也意味著不包括另一些人
單純因為有趣, 娛樂或消遣 - 優越感(The feeling of superiority), 或者看著驕傲而強大的人被嘲諷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八卦閑聊的禁製
八卦閑聊會製造出不合事實的集體思維 -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
猶太教-基督教傳統 - 教眾中幫派叢生
佛教傳統 - 避免閑言碎語(idle speech)
集體的幸福(The Happiness of the Group)
小孩子的道德準則(moral codes)
男孩 - 強調遵守規則和理由
女孩 - 強調集體的幸福和情感(feelings)
批判(Criticism)
因為自己喜歡而批評別人 - 殘酷(cruelty)的表達
建設性的批評 - 維護感情和關係
讚美(Praise)和奉承(Flattery)
奉承 - 讚美的目的是自己得利
讚美 - 誠實的讚美沒有別有用心的目的
第五課 保持健康的義務
自由(Liberty)和自決(self-determination)
過度的生活方式(a lifestyle of excess)在道德上應受譴責, 但同時享有絕對的道德合法性
幸福(希臘語Eudaimonia)
亞裏士多德(Aristotle) - 人的什麽功能可以產生和維持幸福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
亞裏士多德: 中庸(the Golden Mean)
幸福在於中庸 - 最好以平衡(with balance)或適度(in moderation)的方式生活
好人是幸福的人 - 充實而完整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明知損害自己的健康還要繼續做, 這種行為不合理也不道德
John Rawls: 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暴飲暴食或過度吸煙給社會帶來不必要負擔
一個正義的社會應該也是一個公平的社會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將出生的家庭, 人種, 健康狀況, 智商水平,等等, 你希望社會是怎樣的?
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得到最大的資源援助
那些生來就有特權的人有義務不給社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 例如保持健康
Robert Nozick: 自由至上(Liberty is Paramount)
有權利使用自己的財產
每個人都不完全同樣 - 財產分配反應這個事實
政府與個人
Rawls - 某些個人行為應該由合理的政府政策管理
Nozick - 個人行為應該由個人決定, 政府無權幹預
第六課 試吃食品店的葡萄
在我們的文化和社會裏, 關於財產(property)的哲學史深刻影響我們的道德觀
John Locke - 勞動財產理論(Labor Theory of Property)
以前所有的地產都由國王擁有
勞動財產理論 - 地產應該由在上耕耘勞動的人所有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的哲學基礎
財產的道德正當性(Moral Justification of Property)
人們把擁有的財產作為自身的延伸
財產的自由交換給參與交換的每個人帶來快樂 -> 財產的道德正當性
生命, 自由, 和對財產的追求(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Property)
勞動財產理論, 資本主義(Capitalism),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 金錢作為道德實體(money as a moral entity)
財產有了深刻的道德價值
Ayn Rand - 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
資本主義是最道德的社會形態(the most moral form of society)
每個人追求自己的最佳利益 -> 社會整體更富裕, 更幸福, 更道德
財產是道德和幸福的來源(the source of moral significance and happiness)
Milton Friedman - 謀求利潤的社會責任
公司謀求利潤意味著把整個社會的道德和福祉最大化(maximizing the moral goodness and well-being of our entire society)
壟斷 -> 財產交換不再自由 -> 不道德
利潤作為幸福的衡量標準(Measure of Happiness)
幸福 ~= 交換價格-成本 = 利潤
Kenneth Arrow
Friedman的理論不鼓勵慈善行為
財富分配可能會出現巨大的差異
嚴格控製以防止壟斷, 操縱價格, 串通等強迫交易出現 -> 商業法律法規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