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穀讀書人

“The Great Courses”的忠實粉絲
正文

西方音樂欣賞(31-36)

(2025-02-17 09:58:44) 下一個
此課程來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how-to-listen-to-and-understand-great-music-3rd-edition
如有興趣可以網購, 或查詢本地圖書館,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這是我學的第一門”The Great Courses”課程. 因為講的是音樂欣賞, 必須聽或看. 好在很多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有這門課(CD或eLibrary). 注意公共圖書館裏的CD可能是這門課的第二版
第一次聽這門課時可能聽到一半時覺得聽不動了. 可能是前麵內容沒有消化好, 可以放一段時間再從頭聽, 讀一下課程附帶的參考書(guidebook), 或者記一點筆記(重要的定義和理念)

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筆記, 難免有誤, 請指教

第三十一課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C小調, 作品第67)(一)

貝多芬的四個創作時期
青年時期 - 在Bonn生活學習
維也納時期 - 吸收古典主義音樂
第一和第二交響曲
英雄主義時期 - 革命性個人表達
第三到第八交響曲
晚期 - 完全失聰, 生活孤獨, 健康下降
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作曲的創新
音樂形式服從個人表達的需要
強調音樂動機(motive)的發展
樂章之間的戲劇性敘事
韻律(Rhythm)本身成為重要元素, 可以和旋律分離
音樂是個人表達的方式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一主題 - 命運主題
第二主題 - 從命運主題演化, 具歌唱性
再現部 - 第二主題用了C大調, 而不是第一主題的C小調
結束部 - 象是第二個發展部

第三十二課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C小調, 作品第67)(二)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
雙主題和變奏形式(double variation form) - 兩個主題和各自的變奏
第二主題由Ab大調轉成C大調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三樂章
戲謔曲(scherzo form) - 不是通常的小步舞曲, 但結構相似
速度較快的三拍音樂(triple-meter form)
整體上是ABA結構
C大調和C小調的對抗繼續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
奏鳴曲式 - C大調的勝利

貝多芬的藝術風格
技術上古典主義
表達上浪漫主義(Romantic)

第三十三課 浪漫主義簡介

很難劃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界限
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是演變(Evolutionary), 不是革命(revolutionary)
音樂表達的強化和延伸, 不是風格轉向

從表現內容區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
莫紮特 - G minor symphony, fourth movement (1788)
抽象的內容
貝多芬 - Symphony No. 6, fourth movement, “Storm” (1808)
具體的描繪 - 暴風雨

從巴洛克時期音樂到浪漫主義音樂的必然發展
巴洛克時期戲劇 - 個人情感的音樂表達得到認可
古典主義主調音樂 - 從歌劇到樂器音樂
貝多芬的推動 - 音樂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
持續增長的表達欲求 - 更長的旋律, 更複雜的和聲, 更響的鋼琴和更大的交響樂團
古典主義 - 音樂形式決定表達內容
浪漫主義 - 表達內容決定音樂形式
十九世紀, 音樂成為西方藝術的極終形式
增強的和個人化的情感表達
更高水平的圖像和文學描述性
音樂形式服從表達內容

浪漫主義音樂的趨勢
豐富的, 甚至極致的, 情感表達
民族主義 - 通過民族民間音樂表達個人個性
崇拜自然
敬畏恐怖, 哥特風格, 超自然力

浪漫主義音樂的個人風格和個人表達
文藝複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 - 存在時期風格
浪漫主義音樂 - 作曲家個人風格(不再是時期風格), 甚至是某作品的風格

第三十四課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在音樂形式上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古典主義嚴格的音樂形式和浪漫主義推崇的自發性, 個性和創作自由存在難以調和的衝突
貝多芬靈活使用(contextual use)已經確立的音樂形式
古典主義的音樂形式為作曲家和聽眾提供了參考點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開發了新的音樂形式
短作品創作 - 避免了對比或再現的要求
大製作創作 - 包括交響樂團, 聲樂團, 獨唱, 或朗誦
浪漫主義作曲家在一部作品裏用特定主題音樂保持結構一致性

短作品代表作
舒伯特(Schubert)的德語藝術歌曲
敘事詩(Ballades)成為十九世紀早期作曲家創作的文學基礎
代表作 - Erlk?nig (1815)
肖邦的浪漫主義鋼琴曲
李斯特和肖邦展示了現代鋼琴的音樂表現能力
代表作 -
Etude in C Minor, Op. 10, No. 12 - 狂暴躁動
Mazurka in A Minor, Op. 17, No. 4 - 精致憂鬱
Etude in Gb, Op. 10, No. 5 - 絢麗高能

第三十五課 標題交響樂(The Program Symphony) -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Berlioz’s Symphonie Fantastique)(一)

音樂形式從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演變
1300之前 - 素歌(plainchant)
十四世紀 - 等節律(isorhythm)音樂
文藝複興時期 - 清晰的歌詞
巴洛克時期 - 抽象的原則
古典主義時期 - 基於抽象過程的主調音樂
浪漫主義時期 - 樂器音樂表達不言而喻

浪漫主義時期崇尚個人表達, 但如何讓聽眾理解
繼續古典主義的音樂形式
短音樂作品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
短作品合集 - 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鋼琴作品“Papillons”, “Carnaval”, and “Kreisleriana”
奏鳴曲式 - 門德爾鬆(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標題交響樂(Program symphony) -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1830)

柏遼茲(1803-69)
認為必須把文學和樂器音樂融合在一起
自學成材的作曲家 - 衝破傳統
幻想交響曲
年輕藝術家單方向愛上來自愛爾蘭的歌劇演員
用一段主題音樂代表被愛的歌劇演員, 貫穿所有五個樂章
重新定義了交響樂 - 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鋒作品

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 - 遐想與激情
代表歌劇演員的主題音樂高貴而害羞 - 忽上忽下地不穩定
第二樂章 - 舞會
華麗的華爾茲和主題音樂交替出現在主旋律和伴奏
第三樂章 - 郊外
主題音樂和暴風雨音樂輪流出現

第三十六課 標題交響樂(The Program Symphony) -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Berlioz’s Symphonie Fantastique)(二)

幻想交響曲
第四樂章 - 走向斷頭台
看似奏鳴曲式, 但沒有傳統的轉調過渡, 展開部, 或者再現部
第二主題 - 斷頭台進行曲富含拿破侖時期軍樂進行曲的影響
首次使用色彩音樂(Klangfarbenmelodie) - 用不同樂器演奏一段旋律的不同音符
第五樂章 - 夢見女巫安息日
樂章開始時用弦樂刻畫亂竄的老鼠
用天主教素歌音樂表示葬禮
用賦格音樂展現女巫在棺材邊舞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