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爺逛世界

“有人認為自由是在家,而有人則認為自由是在路上。”—赫爾曼·黑塞
https://wuyegallery.com/wuyeblog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爺逛世界 2025中國遊 (十四)貴陽(6)貴州省博物館

(2025-07-26 13:21:41) 下一個

貴州省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國家二級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58年首開舊館,2013年遷入觀山湖區新址並於2017年全麵開放。

全館藏品超過8萬件(套),其中貴州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苗族服飾和銀飾等民族文化文物為館藏亮點,尤其苗族服飾與銀飾收藏居全國首位。

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免費參觀,外籍憑護照進入。作為貴州省文化地標,貴博既是研究地方曆史的知識中心,也為公眾提供探索曆史、人文、自然與民族多樣性的優質平台。

入口大廳

第一部分聚焦於史前時期

通過對全省重要考古遺址的梳理,展現貴州早期人類活動的印記。展區重點呈現了黔北、黔中等地出土的舊石器與新石器文物,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斧、陶器殘片及骨器等。典型遺址如觀音洞、高山遺址、甕安生物群不僅揭示了史前人類的生存方式與工具演變,也反映出貴州獨特的地貌環境對遠古人類的深刻影響。

貴州早期智人

大洞遺址發掘

高領深腹陶罐

第二部分“先秦時期·青銅時光”

集中展現了貴州地區在西周至戰國時期的青銅文明麵貌。展廳陳列了大量青銅兵器、工具、器皿與裝飾品,如銅劍、銅矛、銅戈、銅鼎等,出土自夜郎遺址、普定穿洞遺址等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組織、戰爭形態與禮儀製度的發展。通過文字、圖示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展現貴州與巴蜀、楚等中原文化圈的交流影響,同時也凸顯黔地本土青銅文化的獨特性。

西周大鳥紋銅鼎

商末鉉紋銅爵

戰國青銅斧

戰國管型耳銅鈴及銅鋤

戰國銅茅

春秋古國不對稱銅斧

第三部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郡國並治”

展示了這一時期貴州多元政權並存、民族文化融合的曆史麵貌。通過銅鼓、陶俑、漢簡、瓦當、墓葬隨葬品等珍貴文物,揭示夜郎、滇、牂牁等地方政權在西南地區的存在與發展。秦漢中央政權雖曾設郡置吏,但黔地仍保持較強的地方自治特征。

戰國喇叭口鼓形銅釜

西漢山形銅鼓

漢虎鈕銅錞於

西漢漆盤

東漢陶罐及青銅劍

漢代雨人神獸銅薰爐座

漢代陶狗、陶雞

西漢銅染器

西漢銅帶鉤

漢代三足銅盍

西漢龍首柄銅釜

東漢醬秞陶壺

西漢銅鏡

東漢撫琴陶俑

漢晉冷水衝型銅鼓

第四部分“隋唐至宋元,兼容而治”

呈現貴州從大一統王朝行政體係納入,到地方土著政權並存的曆史發展。展區展出了唐代石刻佛像、宋代瓷器、元代兵器及錢幣等,反映出黔地在政治、宗教與經濟方麵的深刻變革。隋唐時期中央政權逐步加強對西南的管轄,同時佛教文化沿絲綢之路南傳至貴州,遺跡與造像遍布各地。宋元時期,中央推行“羈縻”與“土司”製度,使貴州形成“政令所達而文化多元”的格局。

南宋野鹿銜芝石刻

唐三彩駱駝

唐青瓷雙係罐

唐雀繞花枝菱花形銅鏡

南宋女官石刻

南宋女武士石刻

唐鎮墓獸

唐彩繪陶馬

唐奏樂騎馬俑

宋青銅水月觀音

南宋刻符鎮墓石

元人物故事銅鏡

明黔府青花罐

南北朝立耳大銅釜

第五部分:明清時期,國之邊陲

聚焦明清時期貴州正式設省後,作為西南邊陲重鎮的戰略地位和多民族融合發展進程。展區展出土司印信、兵器、文書檔案、地圖、服飾等文物,呈現明朝“改土歸流”政策下中央集權的強化過程,以及清代軍政體製對貴州的深入治理。展覽還反映了漢族與苗、侗、布依等少數民族在邊地互動共處中所形成的文化互鑒,如服飾、節慶、建築等方麵的交融。

明銅點

明崇禎授畢節位指揮使文書

明成化十九年楊輝墓陶俑

明金鑲寶五鳳冠

晚明陶望獸

明宣德青花碗

明萬曆十九年大統曆

明宣德爐

明永祥寺銅鍾

明銅雪山大士

明觀音銅頭像、達摩捧鞋像、白釉接引佛像

第六部分:清代貴州,黔境定格

聚焦清代貴州地區社會秩序趨於穩定、行政體係基本定型的曆史階段。展區展出了大量文書檔案、地契、兵器、官印、民間器物及民族服飾,全麵展示了清政府在貴州推行“改土歸流”、設府立縣、整頓邊政等舉措的成效。隨著流官製度的建立,黔地納入更為嚴密的中央統治體係,經濟文化發展逐步活躍。土司製度雖仍存在,但已被限製和規範,社會治理更加製度化。同時,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中進一步融合,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格局。

清初甲秀樓鐵柱

清彝族土司繡龍長袍

清粉彩壽桃瓶

清雲龍紋盤、貫耳杏元瓶

清牡丹紋玉壺

清圓雕玉鍾離像

清一代名臣字畫、雕像群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