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西方的心理專家在中國訪問時,看到中國如此豐盛的美食和飯後滿桌的剩飯剩菜,不禁感慨到:“如今看到那麽多的美食,就能想象這個民族曾經有過多少饑餓。”
按照榮格心理學的理論,人們經曆過的苦難與恐慌會在他們的集體無意識中留下痕跡。
所謂集體無意識是指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無意識部分,它包括祖先們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人生經曆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個體遺忘的部分,它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那些強有力的心靈深層的動力。如果說,大海中露出水麵的那些冰山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部分,那麽淹沒在水下麵的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冰山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
中國曆史上經曆過無數次饑荒,例如明朝崇禎末年,河南、山東的蝗蟲之災,人蟲搶食,把草根樹皮都啃盡吃完,饑餓難忍時,甚至出現“以人為糧”、“以人肉果腹”的殘忍狀況。
電影《1942》也描述了1942年河南的大饑荒,廣大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饑餓痛苦的逃荒之路。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也導致了千萬人被餓死。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中國人在郵輪上、在自助餐廳裏、在免費食物供應處哄搶食物。他們搶扒的大量食物並不是因為他們當時處於非常饑餓的狀態,他們通常無法吃完他們哄搶到的成堆食品,於是出現了餐後大量食物被拋棄。
那麽,為什麽他們要搶那麽多的食物呢?以集體無意識的觀點來看,經曆過饑荒的中國人會在他們的集體無意識中印刻“饑餓恐懼”。集體無意識能操控這個族群的行為舉止,即使在物質充裕,不用哄搶也可以分到資源的時候,他們心理深處對饑餓的恐懼主宰著他們哄搶食物的衝動與慣性,看著自己眼前滿盤滿桌的菜肴似乎有了一種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