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燒腦但值得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一位小學生跟我說,在夏令營活動時一位誌願者大哥哥對他們說:“我媽媽死了,我爸爸殺人關進監獄了。”稍停一會,大哥哥說:“這是假的。”(It’s a fake. )
小學生問我:“大哥哥的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 他媽媽真的死了嗎?他爸爸是殺人犯?”
我知道那小學生有點焦慮與困惑,我回答:“大哥哥不是說‘那是假的’,是嗎?”
“嗯,他說了。”小學生釋然了。
其實,這話也可以理解成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是最古老的語義悖論。
說謊者悖論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克裏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這句話之所以有名,在於它沒有答案。因為如果埃庇米尼得斯說的是真的,那就不符合這句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如果他說的是假的,那就符合這句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那這句陳述是真的。
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
如果某人說他自己“我說的是假的”,那麽他說的話是真還是假?
這話很難回答。
“我現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句子後來就被通稱為“說謊者語句”,即謊言悖論。
具體來說,那大哥哥說,“我說的是假的”這句話,可理解為他媽媽沒有死,他爸爸沒有殺人;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大哥哥說的那句“我說的是假的”本身就是假的,那就是大哥哥的媽媽死了,他爸爸殺了人。
說謊的悖論在生活中並非罕見,為此而引起的心理困惑時常出現。
例如,有個女孩嬉皮笑臉地對著讓她去相親的媽媽說:“我有男朋友了,是個外國人。”她明明知道她母親最不願意家裏有個洋女婿,因為母親不會英語,擔心溝通或生活習慣等方麵出問題。那母親聽女兒這麽一說,急了,嚴厲指責女兒不懂事理。女兒拋回一句:“我說的是假的!”然後揚長而去。
那女孩到底有沒有洋人男朋友呀?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無意間說了些得罪或冒犯了別人的話,經常會知趣地補上一句:“我說的是假的。”
這話的巧妙之處是,既可理解這不是真的,是謊言,免得對方不高興;不過也可理解其所言的這句“不是真的”也是假話,那麽,原本那句冒犯別人的話就是真的了。
語言的奧妙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