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通常發生在睡眠階段,由大腦的神經元活動引起,往往是一係列具有情節的圖像、思維和感覺。有彩色的夢,也有黑白的夢。有些夢境在現實中不合邏輯,或不可能發生。
1920年前後,一位名叫亨利·皮埃龍(Henni Pieron)的法國科學家提出了現代流行的關於睡眠的觀點,即睡眠的三個性質。第一,睡眠是階段性的生物學必需。第二,睡眠有自己內在產生的周期。第三,睡眠以動作和感覺的消失為特征。(《睡眠、夢與死亡過程》)
夢的生理學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研究者尤金·阿塞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和內森尼爾·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首次發現個體有兩種主要的睡眠類型:快速眼動期 (Rapid Eye Movements, REM)和非快速眼動期 (None- Rapid Eye Movements, NREM),其中快速眼動期(REM)與夢境活動密切相關。這一發現將夢的研究推向了生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被描述為現代夢與睡眠研究的開端,。
夢發生在睡眠狀態下,如果我們不睡眠,那我們就不做夢,人類就沒有夢了。問題是,我們可以不睡眠嗎?也就是說,人為什麽要睡眠?
長期研究睡眠的神經生理機製的智利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Javier Varela García,1946—2001年)回答道:“ 以往認為睡眠是為了恢複精力,消除疲勞。乍看似乎不錯,可是科學家沒有發現睡眠到底消除了什麽,到底是怎麽來恢複體力和腦力的。科學觀察發現,睡眠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大腦積極活動的過程。事實上,睡眠時人體消耗了很多能量,REM睡眠的時候,大腦耗氧量比清醒時候還要高。所以,睡眠不是簡單的讓人體像機器一樣冷卻下來。正因為REM睡眠過程中,大腦處於如此活躍的狀態,所以我們通過睡眠消除疲勞恢複精力的機理並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麽簡單。” (《 Sleeping, Dreaming, and Dying》,Francisco J. Varela,2002)
研究表明,人們在睡眠過程時, 大腦在睡眠時並沒有完全停止活動,大腦在清理大腦的廢物與毒素,如β-澱粉樣蛋白,這些代謝產物可能對記憶和認知功能產生負麵影響。在REM(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大腦的活動模式類似於清醒狀態,甚至有時會比清醒狀態下更加活躍。大腦的一些區域,尤其是與情緒調節和夢境形成相關的區域,會表現出更高的代謝率和活動水平,氧耗量更多。
睡眠不足將影響身體的各個生理係統,尤其與神經係統和精神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嚴重的睡眠不足有可能對大腦造成毀滅性影響。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表明任何藥物、儀器設備或心理意誌力可以取代睡眠。
睡眠是恢複大腦和身體健康的最有效的事情。睡眠最大、最顯著的好處是增加創造力。當一個人睡覺時,夢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管理隱藏的欲望。做夢提供了讓大腦想象、遐想和變換思維的空間。
在北美,每年三月將時間改為夏令時,導致大多數人失去一個小時的睡眠機會。有研究人員將數以百萬計的日常醫院記錄製成表格,他發現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睡眠減少伴隨著第二天心髒病發作的增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是雙向的。在北美的秋天,當時鍾向前移動,我們獲得多一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結果第二天心髒病發作率就會下降。交通事故的數量也存在類似的升降關係。
人不能不睡眠。一睡眠,人就會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