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26---230

(2023-11-04 14:40:52) 下一個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導讀】

       一、說明五運學說是從觀察宇宙中存在著五種不同的氣色而起始的。

       二、敘述了六氣的假設位置、運行方向和次序。

       三、指出地在人之下、太虛之中,賴大氣舉之,而能保持在字宙中間。周圍大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地麵上的一切事物。

       四、說明五運六氣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和對萬物生化的關係。

圖片

 

 

 

 

【原文】

      黃帝坐明堂【1】,始正天綱【2】,臨觀八極【3】,考建五常【4】〔1〕,請天師而問之曰:論【5】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2〕。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6】,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6】〔3〕?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4〕。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5〕。

【原文通解 】

 ●黃帝坐明堂【1】,始正天綱【2】,臨觀八極【3】,考建五常【4】〔1〕,

【1】明堂:黃帝處理事務和宣布政令的地方。

【2】天綱:指天之大綱,如日月軌道,鬥綱月建,二十八宿,四時方位等。

【3】臨觀八極:臨,以上臨下。八極,地之八方也,指八方極遠之處。

【4】考建五常:指觀察推求五運六氣之大法。

〔1〕明堂,布政宮也。八極,八方目極之所也。考,謂考校。建,謂建立也。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

黃帝坐在明堂裏,開始厘正天之綱紀,考建五握運行的常理,

●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5】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2〕。

【5】論:指《太始天元冊》一書。

〔2〕(新校正雲:詳論,謂《陰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文。彼雲陰陽之往複,寒暑彰其兆。)

向天師岐伯請問到:在以前的醫論中曾經言道,天地的動靜,是以自然界中變化莫測的物象為綱紀,陰陽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換,顯示它的征兆。

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6】,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3〕定運,餘因論之。

【6】夫子之所言:見《六節藏象論》。

〔3〕首甲,謂六甲之初,則甲子年也。

我也聽先生講過五運的規律,先生所講的僅是五運之氣各主一歲。關於六十甲子,從甲年開始定運的問題,我又與鬼叟區進一步加以討論。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鬼叟區說,土運主甲己年,金運主己庾年,水運主丙辛年,木運主丁壬年,火運主戊癸年。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

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未是太陰司天,寅申是少陽司天,卯酉是陽明司天,辰戌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

不合陰陽,其故何也【7】?

【7】不合陰陽:指五運六氣幹支之陰陽屬性與方位幹支之陰陽屬性不相符合的情況。

這些,與以前所論的陰陽不怎麽符合,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4〕。

〔4〕上古聖人,仰觀天象,以正陰陽。夫陰陽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源,述其本始則百端疑議,從是而生。黃帝恐至理真宗,便因誣廢,湣念黎庶,故啟問之。天師知道出從真,必非謬述,故對上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陰陽法》曰: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蓋取聖人仰觀天象之義。不然,則十幹之位,各在一方,征其離合,事亦寥闊。嗚乎遠哉!百姓日用而不知爾。故《太上立言》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此其類也。(新校正雲:詳金主乙庚者,乙者庚之柔,庚者乙之剛,大而言之陰與陽,小而言之夫與婦,是剛柔之事也。餘並如此。)

岐伯說:他是闡明其中的道理的,這裏指的是天地運氣的陰陽變化。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

關於陰陽之數,可以數的,是人身中的陰陽,因而合乎可以數的出的陰陽之數。

 ●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

至於陰陽的變化,若進一步推演之,可以從十而至百,由千而及萬。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5〕。

〔5〕 言智識偏淺,不見原由,雖所指彌遠,其知彌近,得其元始,桴鼓非遙。

所以天地的變化,不能用數字去類推,隻能從自然萬象的變化中去推求。▲

【譯文】

黃帝坐在明堂裏,開始厘正天之綱紀,考建五握運行的常理,向天師岐伯請問到:在以前的醫論中曾經言道,天地的動靜,是以自然界中變化莫測的物象為綱紀,陰陽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換,顯示它的征兆。我也聽先生講過五運的規律,先生所講的僅是五運之氣各主一歲。關於六十甲子,從甲年開始定運的問題,我又與鬼叟區進一步加以討論。鬼叟區說,土運主甲己年,金運主己庾年,水運主丙辛年,木運主丁壬年,火運主戊癸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未是太陰司天,寅申是少陽司天,卯酉是陽明司天,辰戌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這些,與以前所論的陰陽不怎麽符合,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他是闡明其中的道理的,這裏指的是天地運氣的陰陽變化。關於陰陽之數,可以數的,是人身中的陰陽,因而合乎可以數的出的陰陽之數。至於陰陽的變化,若進一步推演之,可以從十而至百,由千而及萬。所以天地的變化,不能用數字去類推,隻能從自然萬象的變化中去推求。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1】之氣經於牛女戊分【2】;黅天【1】之氣經於心尾己分【3】;蒼天【1】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1】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1】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4】,則天地之門戶【5】也〔1〕。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原文通解 】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1】之氣經於牛女戊分【2】;黅天【1】之氣經於心尾己分【3】;蒼天【1】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1】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1】之氣經於張翼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4】,則天地之門戶【5】也〔1〕。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1】丹天、黅(jin)天、蒼天、素天、玄天:丹是赤,黅是黃,蒼是青,素是白,玄是黑。據傳說,上古觀天時,見有五色之雲氣,橫亙於天空,所以有丹、黅、蒼、素、玄五天之氣的說法。

【2】經於牛女戊分:經,橫亙的意思。牛女,以及下文的心、尾、危、室、柳、鬼、亢、氐、昴、痹、畢、張、翼、婁、胃、奎、壁、角、軫等,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二十八星宿是古代測天的基礎。戊分,即奎壁二宿之位。

【3】己分:即角軫二宿之位。

【4】所謂戊己分者,奎(kuí)壁角軫:指用奎宿和壁宿標定戊分。

【5】天地之門戶:春分司啟,秋分司閉,故為天地之門戶。

〔1〕戊土屬乾,己土屬巽。《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晨暮占雨,以西北、東南。義取此。雨為土用,濕氣生之,故此占焉。

論述五天之氣在星空的劃分,是十幹化運的天象依據。

       十幹統運的五行配屬,是根據天象變化來確定的,並有著實測基礎。文中所說牛、女、尾、危、室、柳、鬼;亢、氐、昴、畢、張、翼、婁、胃、奎、壁、角、軫、心等二十個星,加上房、箕、鬥、虛、觜、參、井、星等八星,合稱“二十八宿”,是位於黃道(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的恒星,分布在東西南北四周,最早人們常利用它來辨別方位和時令季節,同時也把它作為辨別日月五星運動位置的星空標誌。古人為了便於觀察星空,常把二十八宿作為劃分天區的主體(即根據二十八宿星距之間的赤經線,將天空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並參照恒星的排列 和形狀,用各種動物名稱來命名這些星座,如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命名青龍,南方七宿命名朱雀等等。但是,關於五天之氣的說法,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認為古人在測天時,看見天空有五色雲氣,分別橫亙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所以有丹(紅色)天,黅(jìn今,即黃色)天,蒼(青色)天,素(白色)天,玄(黑色)天之說。這是否出自古代望氣家之說不得而知。如果按經文作成圖式,人們固然可以清楚看到五氣經天的二十八宿方位,並可計算出它的周天度數(即:東方蒼龍七宿-一角、亢、氐、房、心、尾、箕,凡七十度。計: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凡一百一十二度。計: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星七度,張十八度,翼十八度,軫十七度。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嘴、參,凡八十度。計:奎十六度,婁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畢十六度,觜二度,參九度。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凡九十八度。計:鬥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虛十度,危十 七 度,室十六度,壁九度。共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以及四方幹支所在的位置。但五氣經天是怎麽一回事?人們卻很難理解。另一說法是根據我國北宋時期的天文學家沈括的解釋,即《夢溪筆談》所載:“《黃帝素問》有五運六氣,所謂五運者,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然甲己所以為土,戊癸所以為火,多不知其因。予按《素問·五運行大論》黃帝問五運之所始,岐伯引《太始天元冊文》曰:'始於戊己之分,所謂戊已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王冰注引《遁甲》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天門在戌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凡陰陽皆始於辰,五運起於角軫者,亦始於辰也。甲己之歲,戊己黔天之氣經於角軫,故為土運;乙庚之歲,庚辛素天之氣經於角軫,故為金運,庚辛辰巳也;丙辛之歲,壬癸玄天之氣經於角軫,故為水運,壬辰癸巳也;丁壬之歲,甲乙蒼天之氣經過角軫,故為木運,甲辰乙巳也;戊癸之歲,丙丁丹天之氣經於角軫,故為火運,丙辰丁巳也。《素問》曰:'始於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凡運臨角軫,則氣在奎壁以應之,氣與運常同天地之門戶,故曰:土位之下,風氣承之,甲已之歲,戊己土臨角軫,則甲乙木在奎壁;曰金位之下,火氣承之者,乙庚之歲,庚辛金臨角軫,則丙丁火在奎壁;曰水位之下,土氣承之者,丙辛之歲,壬癸水臨角軫,則戊己土在奎壁;曰風位之下,金氣承之者,丁壬之歲,甲乙木臨角軫,則庚辛金在奎壁;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者,戊癸之歲,丙丁火臨角軫,則壬癸水在奎壁。古今言《素問》者皆莫能喻,故具 論 如此。”

       說明十幹統運中的五天之氣是建立在天文基礎上的。

       天門,地戶的含義是什麽?

       它是根據太陽在天體的位置以及時令氣候的變化來命名的。張介賓在《內經圖翼》中曾作解釋說:“予嚐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躡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昂、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複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生發也,皆從奎壁始,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

       這是說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位於奎、壁二宿時,正當由春入夏;位於角、軫二宿時,正當由秋入冬。夏為陽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故稱奎壁(戊分)、角軫(已分)為天門地戶。

       此外,關於十幹化運的問題,後世還有根據月建以立五運的,這與《內經》所論不同,不予贅述。

           ▲黃帝說:我想聽聽運氣學說是怎樣創始的。

      岐伯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的啊!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冊》文記載,赤色的天氣,經過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黃色的天氣,經過心、尾二宿及東南方的己分;青色的天氣,經過危、室二宿與柳、鬼二宿之間;白色的天氣,經過亢、氐二宿與昴、畢二宿之間;黑色的天氣,經過張、翼二宿與婁、胃二宿之間。

       所謂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處,己分,即角、軫二宿所在處,奎、壁正當秋分時,日漸短,氣漸寒,角、軫正當春分時,日漸長,氣漸暖,所以是天地陰陽的門戶。這是推演氣候的開始,自然規律的所在,不可以不通。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運氣學說是怎樣創始的。

岐伯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的啊!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冊》文記載,赤色的天氣,經過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黃色的天氣,經過心、尾二宿及東南方的己分;青色的天氣,經過危、室二宿與柳、鬼二宿之間;白色的天氣,經過亢、氐二宿與昴、畢二宿之間;黑色的天氣,經過張、翼二宿與婁、胃二宿之間。所謂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處,己分,即角、軫二宿所在處,奎、壁正當秋分時,日漸短,氣漸寒,角、軫正當春分時,日漸長,氣漸暖,所以是天地陰陽的門戶。這是推演氣候的開始,自然規律的所在,不可以不通。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帝曰:善。論【1】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2】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1〕?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3】;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麵北而命其位【4】,言其見也〔2〕。

【原文通解 】

● 帝曰:善。論【1】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2】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1〕?

【1】論:指《天元紀大論》一書。

【2】上下,左右:上,指司天;下,指在泉;左右,指司天、在泉之左右,即左右間氣。

〔1〕論,謂《天元紀》及《陰陽應象論》也。

黃帝說:好。在天元紀大論中曾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岐伯說:這裏所說的“上下”指的是從該年的司天在泉,以見陰陽所在的位置。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3】;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

【3】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指六氣中厥陰司天,左間氣是少陰,右間氣是太陽。

所說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凡是厥陰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少陽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厥陰;太陰司天,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少陽司天,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陽明司天,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陽司天,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

所謂麵北而命其位【4】,言其見也〔2〕。

〔2〕麵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

【4】麵北而命其位:上為南,下為北。麵向南方時的左右和麵向北方時的左右恰恰相反,所以經文說司天的左右是麵向北方時所定的位置。

這裏說的左右,是麵向北方所見的位置。

【譯文】

黃帝說:好。在天元紀大論中曾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岐伯說:這裏所說的“上下”指的是從該年的司天在泉,以見陰陽所在的位置。所說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凡是厥陰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少陽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厥陰;太陰司天,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少陽司天,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陽明司天,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陽司天,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這裏說的左右,是麵向北方所見的位置。

圖片

 

 

 

 

【原文】

       帝曰:何謂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1】;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陽,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麵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①。上下相邀遘【2】,寒暑相臨【3】,氣相得【4】則和,不相得【5】則病②。

【原文通解 】

●帝曰:何謂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1】;

【1】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指六氣中少陽在泉,左間氣是陽明,右間氣是太陰。

黃帝說:什麽叫做在泉?

岐伯說: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

 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

少陽司天則陽明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

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

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

● 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

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

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陽,右厥陰;

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陰,右間是厥陰;

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

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

所謂麵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①。

〔1〕主歲者位在南,故麵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麵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麵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這裏所說的左右是麵向南方所見的位置。

上下相遘【2】,寒暑相臨【3】,氣相得【4】則和,不相得【5】則病②。

【2】上下相遘(gòu):遘,遇之意。上指客氣,下指主氣。上下相遘,就是客主加臨。

【3】寒暑相臨:客氣主氣交感,則客氣與主氣相加臨,六氣之中,此處隻提寒暑,是舉例而言。

【4】相得:相互生旺的為相得。

【5】不相得:相互克賊的為不相得

〔2〕木火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土木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逆亦鬱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

客氣和主氣互相交感,客主之六氣互相加臨,若客主之氣相得的就屬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譯文】

       黃帝說:什麽叫做在泉?

       岐伯說: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少陽司天則陽明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陰,右間是厥陰;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這裏所說的左右是麵向南方所見的位置。客氣和主氣互相交感,客主之六氣互相加臨,若客主之氣相得的就屬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臨上【1】,不當位也①。

       帝曰:動靜何如②?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2】,左右周天,餘而複會也③。

       帝曰:餘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④?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運遷複,雖鬼臾區其上候【3】而已,猶不能遍明⑤。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4】,五行麗地【5】。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6】。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7】。形精【8】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視其象,雖遠可知也⑥。

【原文通解 】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臨上【1】,不當位也①。

【1】以下臨上:君火為上,相火為下,二火相加,本為相得,然須分別,若下加臨於上為逆,上加臨於下為順。

〔1〕六位相臨,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黃帝說:若客主之氣相得而生病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氣相得指的氣生主氣,若主氣生客氣,是上下顛倒,叫做下臨上,仍屬不當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帝曰:動靜何如②?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2】,左右周天,餘而複會也③。

【2】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張介賓:“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古人以左為東,以右為西。

〔2〕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3〕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回,地承天而東轉,木運之後,天氣常餘,餘氣不加於君火,卻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曰左右周天,餘而複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餘氣遷加,複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黃帝說:天地的動靜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天在上,自東而西是向右運行;地在下,自東而西是向左運行,左行和右行,當一年的時間,經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餘數四分度之一,而複會於原來的位置。

帝曰:餘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④?

〔4〕詰異也。(新校正雲:按鬼臾區言應地者靜,見《天元紀大論》中。)

黃帝說:我聽到鬼叟區說:應地之氣是靜止而不動的。現在先生乃說:“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聽聽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運遷複,雖鬼臾區其上候【3】而已,猶不能遍明⑤。

【3】上候:上,上等。候,占候。上候,指上觀天象。

〔5〕不能遍明,無求備也。

岐伯說:天地的運動和靜止,五行的遞遷和往複,鬼叟區雖然知道了天的運行情況,但是沒有全麵的了解。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4】,五行麗地【5】。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6】。

【4】七曜緯虛:指日月七星圍繞在太空之中。

【5】五行麗地:麗,附著的意思。即木、火、土、金、水等萬類有形之物附著在大地

之上。

【6】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形類,指動植物或礦物。整句意為大地載負著生化而成的萬類有形之物。

關於天地變化的作用,天顯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質。日月五星圍繞在太空之中,五行附著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載運各類有形的物質。

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7】。形精【8】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7】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精氣,指日月五星。太空之中布列著各種天陽之精氣。

【8】形精:形指大地的萬物,精指天之精氣,即日月星辰。

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氣的星象。地之形質與天之精氣的運動,就象根本和枝葉的關係。

仰視其象,雖遠可知也⑥。

〔6〕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

雖然距離很遠,但通過對形象的觀察,仍然可以曉得他們的情況。

【譯文】

黃帝說:若客主之氣相得而生病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氣相得指的氣生主氣,若主氣生客氣,是上下顛倒,叫做下臨上,仍屬不當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黃帝說:天地的動靜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天在上,自東而西是向右運行;地在下,自東而西是向左運行,左行和右行,當一年的時間,經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餘數四分度之一,而複會於原來的位置。

       黃帝說:我聽到鬼叟區說:應地之氣是靜止而不動的。現在先生乃說:“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聽聽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天地的運動和靜止,五行的遞遷和往複,鬼叟區雖然知道了天的運行情況,但是沒有全麵的了解。關於天地變化的作用,天顯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質。日月五星圍繞在太空之中,五行附著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載運各類有形的物質。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氣的星象。地之形質與天之精氣的運動,就象根本和枝葉的關係。雖然距離很遠,但通過對形象的觀察,仍然可以曉得他們的情況。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①?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②。

       帝曰:馮【1】乎③?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④。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2】,故令虛而生化【3】也⑤。故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⑥。

【原文通解 】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①?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②。

〔1〕言轉不居,為下乎?為否乎?

〔2〕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征其至理,則是太虛之中一物爾。《易》曰:珅厚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黃帝說:大地是不是在下麵呢?

岐伯說:應該說大地是在人的下麵,在太空的中間。▲

帝曰:馮【1】乎③?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④。

【1】馮:通憑。

〔3〕 言太虛無礙,地體何馮而止住?

〔4〕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黃帝說:它在太空中間依靠的是什麽呢?

岐伯說: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

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燥氣使它幹燥,暑氣使它蒸發,風氣使它動蕩,濕氣使它滋潤,寒氣使它堅實,火氣使它溫暖。

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2】,故令虛而生化【3】也⑤。

2】寒暑六入:寒暑,指一年。六,指六氣。寒暑六入,一年之內,六氣下臨大地如自外而入,故稱六入。

【3】令虛而生化:古人認為實則不能接受外來的東西,不接受外來的東西就不能生化,因為六氣的影響能使大地生化萬物,所以說“令虛而生化”。

〔5〕地體之中,幾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幹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放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謂天之六氣也。

所以風寒在於下,燥熱在於上,濕氣在於中,火氣遊行於中間,一年之內,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下臨於大地,由於他感受了六氣的影響而才化生為萬物。

故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⑥。

〔6〕 六氣之用。

所以燥氣太過地就幹燥,暑氣太過地就熾熱,風氣太過地就動蕩,濕氣太過地就泥濘,寒氣太過地就坼裂,火氣太過地就堅固。

【譯文】

黃帝說:大地是不是在下麵呢?

岐伯說:應該說大地是在人的下麵,在太空的中間。

黃帝說:它在太空中間依靠的是什麽呢?

岐伯說: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燥氣使它幹燥,暑氣使它蒸發,風氣使它動蕩,濕氣使它滋潤,寒氣使它堅實,火氣使它溫暖。所以風寒在於下,燥熱在於上,濕氣在於中,火氣遊行於中間,一年之內,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下臨於大地,由於他感受了六氣的影響而才化生為萬物。所以燥氣太過地就幹燥,暑氣太過地就熾熱,風氣太過地就動蕩,濕氣太過地就泥濘,寒氣太過地就坼裂,火氣太過地就堅固。

圖片

 

 

 

 

【原文】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氣【1】,勝複之作【2】,不形於診也①。《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②。

       帝曰:間氣【3】何如?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4】③。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5】④。不當其位【6】者病⑤,迭移其位【7】者病⑥,失守其位【8】者危⑦,尺寸反【9】者死⑧,陰陽交【10】者死⑨。先立其年【11】,以知其氣【12】,左右應見【13】,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⑩。

【原文通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氣【1】,勝複之作【2】,不形於診也①。

【1】天地之氣:指司天、在泉之氣。

【2】勝複之作:凡本運不及者,勝我之氣往往乘虛而至,便是勝氣;勝極則衰,衰則子運之氣複至,便是複氣。

〔1〕言平氣及勝複,皆以形證觀察,不以診知也。

黃帝說:司天在泉之氣,對人的影響,從脈上怎樣觀察呢?

岐伯說:司天在泉之氣,勝氣和複氣的發作,不表現於脈搏上。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②。

〔2〕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知之。

《脈法》上說:司天在泉之氣的變化,不能根據脈象進行診察。就是這個意思。

帝曰:間氣【3】何如?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4】③。

【3】間氣:每年主令的六氣。三氣為司天,終氣為在泉,二氣與四氣加於司天之左右間,初氣與五氣加於在泉之左右間,故為間氣。

【4】左右:指左右手的脈象。

〔3〕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應與不應,過與不過。

黃帝說:間氣的反應怎樣呢?

岐伯說:可以隨著每年間氣應於左右手的脈搏去測知。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5】④。

【5】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脈氣與氣候特征相應就是平和的;脈氣與氣候特征相反,人就會患病。

〔4〕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鉤不鉤,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新校正雲:按《至真要大論》雲:厥陰之至共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黃帝說:怎樣測知呢?

▲岐伯說:脈氣與歲氣相應的就平和,脈氣與歲氣相違的就生病,

不當其位【6】者病⑤,迭移其位【7】者病⑥,失守其位【8】者危⑦,尺寸反【9】者死⑧,陰陽交【10】者死⑨。

【6】不當其位:指當應的脈象,不應於本位,而應於它位。

【7】迭移其位:指當應的脈象互相更迭,即當應於左,反見於右;當見於右,反應於左。

【8】失守其位:指當應的脈位,不見當應

之脈,而反見克賊之脈。

【9】尺寸反:指脈當應於寸者,反見於尺;當應於尺者,反見於寸。如子午年少陰脈應於兩寸,若反見於兩尺,即為尺寸反。

【10】陰陽交:左右手脈象出現陰陽交錯的現象。

〔5〕 見於他位也。

〔6〕謂左見右脈,右見左脈,氣差錯故爾。

〔7〕已見於他鄉,本宮見賊殺之氣,故病危。

〔8〕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當陰在寸脈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脈反見於寸,尺寸俱乃謂反也。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也。

〔9〕寅申巳亥醜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相應之脈不當其位而見於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脈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應之脈位反見於克賊脈象的,病情危重,兩手尺脈和寸脈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見的,也要死亡。

先立其年【11】,以知其氣【12】,左右應見【13】,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⑩。

【11】先立其年:指先確立歲幹、歲支,即年運及主氣。

【12】以知其氣:從而知道當年的五運之氣,以及司天,在泉。

【13】左右應見:左右間氣的所在。

〔10〕經言歲氣備矣。(新校正雲:詳此備《六元正紀大論》中。)

首先要確立每年的運氣,以測知歲氣與脈象相應的正常情況,明確左右間氣應當出現的位置,然後才可以預測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順。

【譯文】

       黃帝說:司天在泉之氣,對人的影響,從脈上怎樣觀察呢?

       岐伯說:司天在泉之氣,勝氣和複氣的發作,不表現於脈搏上。《脈法》上說:司天在泉之氣的變化,不能根據脈象進行診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間氣的反應怎樣呢?

       岐伯說:可以隨著每年間氣應於左右手的脈搏去測知。

       黃帝說:怎樣測知呢?

       岐伯說:脈氣與歲氣相應的就平和,脈氣與歲氣相違的就生病,相應之脈不當其位而見於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脈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應之脈位反見於克賊脈象的,病情危重,兩手尺脈和寸脈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見的,也要死亡。首先要確立每年的運氣,以測知歲氣與脈象相應的正常情況,明確左右間氣應當出現的位置,然後才可以預測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