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66—-170

(2023-11-03 16:14:39) 下一個

痹論篇第四十三(四)

08

【原文】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原文通解】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1】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1】灑陳:布散的意思。

黃帝問道: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痹病嗎?

岐伯說:營是水穀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運行於五髒,散布於六腑,然後匯入脈中,所以營氣循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髒,聯絡六腑的作用。

 ●衛者,水穀之悍氣【2】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2】悍氣:張介賓:“衛氣者,陽氣也。陽氣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氣。”

衛是水穀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3】,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3】肓膜:指內髒之間及肌肉紋理之間的筋膜。張介賓:“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

所以循行於皮膚肌肉之間,熏蒸於肓膜之間,敷布於胸腹之內。若營衛之氣循行逆亂,就會生病,隻要營衛之氣順從和調了,病就會痊愈。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與風寒濕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痹病。

【譯文】

黃帝問道: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痹病嗎?

岐伯說:營是水穀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運行於五髒,散布於六腑,然後匯入脈中,所以營氣循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髒,聯絡六腑的作用。衛是水穀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肌肉之間,熏蒸於肓膜之間,敷布於胸腹之內。若營衛之氣循行逆亂,就會生病,隻要營衛之氣順從和調了,病就會痊愈。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與風寒濕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痹病。

09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踈,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原文通解】

●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黃帝說:講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幹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什麽緣故?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踈( shū)【1】,故不通【2】,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1】踈:是空虛的意思。

【2】 通:同“痛”。

不痛而麻木不仁的,係患病日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3】,故寒也。

【3】與病相益:與病氣相增益而加重其病的意思。益:增長、助長。

表現為寒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4】,故為痹熱。

【4】病氣勝,陽遭陰:由於人體陽氣多陰氣少,邪得陽氣之助,故病氣強盛。盛陽與陰邪相逢,陰不能勝之,則化而為熱,故為痹熱。遭,乘,戰勝。

表現為熱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合而乘陰分,所以出現熱象。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5】,故汗出而濡也。

【5】兩氣相感:指人體偏盛的陰氣與以溫邪為主的風寒相互作用。兩氣:分別指人體陰氣與外感風寒濕邪。

多汗而皮膚濕潤的,是由於感受濕邪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濕邪與偏盛的陰氣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

【譯文】

       黃帝說:講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幹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什麽緣故?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係患病日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表現為寒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合而乘陰分,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皮膚濕潤的,是由於感受濕邪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濕邪與偏盛的陰氣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

10

【原文】

       帝曰:伕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伕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黃帝問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麽緣故?

岐伯說:痹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屈曲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1】,逢熱則縱【2】。

帝曰:善。

【1】蟲:拘急。蟲:歷代解釋不一,《甲乙經》《太素》都作「急」。

【2】逢寒則蟲,逢熱則縱:《類經》十七卷第六十七注:“蓋逢寒則筋攣,故急;逢熱則筋弛,故緩也。”。縱,弛緩。

凡痹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黃帝道:講得好!

【譯文】

黃帝問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麽緣故?

       岐伯說:痹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屈曲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黃帝道:講得好!


 

痿論篇第四十四(一)

01

【題解】

      【0】痿:痿軟無力。

痿證,是指肌膚枯萎,筋骨關節弛緩、痿弱不用的一類病證。《字林》雲:“痿,無力也。”高士宗《素問直解》說道:“痿者,四肢委弱,舉動不能,如委棄不用之意。”

       本篇對痿躄、脈痿、肉痿、骨痿、筋痿的病因、病機、症狀、辯證及治療大法等進行了全麵探討,是《內經》論述痿證的專篇,故名“痿論”。誠如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所雲:“內詳五髒之痿,必始於肺,其本髒自有所合,其成痿各有其由,其驗之有色有證,其治之有法有穴,故名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痿,同萎,四肢枯萎不用也。本篇以五髒五體之所合,分別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理、辯證和治療,以及五髒之痿始於肺和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故名。”

02

【要點】

一、以五髒與五體相合理論為立論基礎,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機,論證了“五髒使人痿”的基本觀點。

       二、提出了五種痿症的鑒別方法。

       三、論述了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則。  

03

【原文】

       黃帝問曰:五髒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1】,則皮毛虛弱急薄【2】,著則生痿躄【3】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4】脛縱【5】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五髒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黃帝問道:五髒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

故肺熱葉焦【1】,則皮毛虛弱急薄【2】,著則生痿躄【3】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4】脛縱【5】而不任地也;

【1】肺熱葉焦:形容肺葉受熱灼傷,津液損傷的一種病理狀態。

【2】急薄:形容皮膚幹枯不潤。        

【3】痿蹙(bì):蹙,下肢痿廢。指四肢痿廢,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種痿病。

【4】樞折挈(qiè):樞,指關節;折,指斷;挈,提舉的意思;樞折挈,形容關節遲緩,不能做提舉活動,像是樞軸折斷不能活動的樣子。

【5】脛(jìng)縱:指足和小腿肌肉癱軟無力。

所以肺髒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幹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心髒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肝髒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幹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

●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濁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譯文】

      黃帝問道:五髒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所以肺髒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幹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心髒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肝髒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幹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濁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痿論篇第四十四(二)

04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1】,所求不得,則發肺鳴【2】,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髒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裴衰太甚,則胞絡【3】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4】於外,入房太甚,宗筋【5】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6】。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7】,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8】,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1】,所求不得,則發肺鳴【2】,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髒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1】失亡:指不順心。

【2】肺鳴:肺屬金,金不靜則鳴,以“肺鳴”說明肺髒有病。

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

岐伯說:肺是諸髒之張,又是心髒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於周身,五髒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悲衰太甚,則胞絡【3】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3】胞絡:心包的絡脈。

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 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4】於外,入房太甚,宗筋【5】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6】。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4】淫:惑。

【5】宗筋:許多筋的集合處稱為宗筋,泛指全身的筋膜。又男子外生殖器稱宗筋。

【6】白淫:指男子遺精、滑精,女子帶下的一類疾病。

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製,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上精氣所致。

有漸於濕【7】,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7】漸於濕:漸,浸漬的意思。謂水濕浸漬,成為病因之一。

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8】,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8】伐:攻伐。

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髒,腎為水髒,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 致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譯文】

       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

       岐伯說:肺是諸髒之張,又是心髒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於周身,五髒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 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製,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上精氣所致。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髒,腎為水髒,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 致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05

【原文】

       帝曰: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1】;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2】;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3】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4】骨而利機關【5】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6】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7】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8】,則病已矣。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1】;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2】;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1】絡脈溢:指表淺部位的血絡充盈或脈絡出血。

【2】肉蠕動:肌肉肌肉軟弱、萎軟無力的意思。

黃帝問道:用什麽辦法鑒別五種痿證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麵色白而毛發衰敗;心有熱的痿,麵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麵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麵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麵色黑而牙齒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3】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4】骨而利機關【5】也。

【3】論言:是古代論治的書籍。

【4】束:約束。

【5】機關:指關節。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揚名,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揚名是五髒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6】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7】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6】滲灌:是滲透灌溉的意思。

【7】揔(zǒng):同“總”。

衝脈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揚名經會合於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匯於宗筋,再會合於足揚名經的氣銜穴,故揚名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係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所以揚名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8】,則病已矣。

帝曰:善。

【8】各以其時受月:都各在其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按張誌聰說法,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隻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

黃帝道:很對!

【譯文】

       黃帝問道:用什麽辦法鑒別五種痿證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麵色白而毛發衰敗;心有熱的痿,麵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麵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麵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麵色黑而牙齒枯槁。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揚名,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揚名是五髒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衝脈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揚名經會合於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匯於宗筋,再會合於足揚名經的氣銜穴,故揚名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係絡於督脈。所以揚名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隻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

       黃帝道:很對!

厥論篇第四十五(一)

 

圖片

 

【題解】

       【0】厥:這裏指厥病。

       厥,是氣逆的意思。劉熙《釋名·釋疾病》:“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厥證,是指髒腑經絡氣血逆亂,而致四肢厥冷、厥熱,以及猝倒不省人事等一類病證。

       本篇專門討論寒厥、熱厥及十二經厥逆等

多種厥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原則以及預後等,故篇名“厥論”。正如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說道:“詳論寒厥、熱厥之分,及手足十二經之各有其厥,故名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厥,氣血逆亂所致的病證。本篇專論厥證,故名。內容主要闡述寒厥、熱厥的不同病因及其症狀與治法,指出不論寒厥、熱厥,它的主要病理是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影響機能正常活動的一種劇變現象。文中還論述了六經厥逆的症狀。”

 

圖片

 

 

【導讀】

       一、對寒厥和熱厥的成因、病機、病症特點分別做了說明。

       二、論述了昏厥的表現和病機。

       三、提出厥證的治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四、論述了六經厥證和十二經厥逆的病態表現。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1】;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2】。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3】,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1】;陽氣衰於下,則為熱厥【2】。

【1】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指足三陽經之氣。下,足部;足部陽氣虛弱,陰寒之氣乘機侵入,足冷,稱為寒厥。

【2】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陰氣,指足三陰經之氣。足部陰氣逐漸衰弱,陽熱邪氣乘機侵入,足熱,稱熱厥。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陽氣衰竭於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於下,發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3】,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3】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起:應為走,循行。

足三陽經下行,沿下肢外側止於足趾外端,所以說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陰經都起於足趾內側端,沿下肢內側上行,叫五指之裏。

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道: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匯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

【譯文】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陽氣衰竭於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於下,發為熱厥。

       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道: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匯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

 

圖片

 

【原文】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下於膝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1】。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2】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3】,以秋冬奪於所用【4】,下氣上爭不能複,精氣溢下【5】,邪氣因從之而上【6】也。氣因於中【7】,陽氣衰【8】,不能滲營【9】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原文通解】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下於膝者,何也?

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1】。

【1】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從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導致;皆從內,指寒從中生,陽虛不製陰則寒。

指陽虛陰盛而致寒,這種寒冷不是由於外

寒的侵入而造成的,而是來自體內。

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裏的陽虛所致。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2】也。

2】太陰陽明之所合:脾胃二經行於腹部,都近前陰。前陰周圍有九脈循行,這裏獨指脾胃兩脈,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

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陽明經脈匯合之處。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

此人者質壯【3】,以秋冬奪於所用【4】,下氣上爭不能複,精氣溢下【5】,邪氣因從之而上【6】也。

【3】此人者質壯: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體壯實而不知道修養身心。

【4】秋冬奪於所用:奪,喪失;用,過度使用。指在秋冬陽氣已衰的季節,房事不節製,損傷在下的陽氣,損及腎陽。

【5】精氣溢下:指因為下元虛寒不能內藏,精氣漏泄而滑精。

【6】邪氣因從之而上:陰寒之氣得以上逆。

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欲、過勞,使腎中精氣耗損,精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爭,雖爭亦不能迅速恢複,精氣不斷溢泄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                   

 ●氣因於中【7】,陽氣衰【8】,不能滲營【9】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7】氣因於中:氣,指陽虛所致的陰寒之氣。這裏指陰寒之氣不是外感,而是內生,應上文“不從外”的意思。

【8】陽氣衰:楊上善:“寒邪之氣,因虛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陽氣虛衰。

【9】滲營:滲透營養。這裏是溫煦的意思。

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穀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肚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

【譯文】

       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裏的陽虛所致。

       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

       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陽明經脈匯合之處。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欲、過勞,使腎中精氣耗損,精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爭,雖爭亦不能迅速恢複,精氣不斷溢泄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穀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肚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

 

厥論篇第四十五(二)

 

圖片

 

【原文】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1】。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2】,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3】,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4】,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5】盛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6】,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原文通解】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1】。

【1】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為水穀之精,熟穀之液,其氣彪悍,所以入胃以後,即先從衛氣行於皮膚而充盈於絡脈,經脈和絡脈不能同時充盈,所以說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剽悍徑行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2】,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2】精氣竭:指水穀精氣無以化生而衰竭。

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剽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3】,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3】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飽入房,脾腎兩傷,脾傷不能運化,腎虛不能資助脾胃運化,所以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這種人必然是經常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欲,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

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酒性是剽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麵,所以手足發熱。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4】,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4】暴不知人:暴:當“猝然”講。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蘇醒,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陰氣【5】盛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6】,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5】陰氣:這裏指下焦之氣。張介賓:“陰氣盛於上,則不守於下,故下虛。陰虛於下,則脾胃之氣不化,故腹為脹滿。”

【6】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並、聚的意思;邪氣,指氣機失常,即逆亂之氣。這句話是說在下的腎氣虛衰,陰不能製陽,失於製約的腎中陽氣上擾。

岐伯答道:下部之氣充盛於上,下部就空虛,下部氣虛則水穀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於上,若下部之氣又並聚於上,則氣機失常而逆亂,氣機逆亂則擾亂陽氣,陽氣逆亂就不省人事了。

【譯文】

       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剽悍徑行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剽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這種人必然是經常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欲,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麵,所以手足發熱。

       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蘇醒,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道:下部之氣充盛於上,下部就空虛,下部氣虛則水穀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於上,若下部之氣又並聚於上,則氣機失常而逆亂,氣機逆亂則擾亂陽氣,陽氣逆亂就不省人事了。

 

圖片

 

【原文】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1】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2】。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3】,麵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脛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脘脹,後不利【4】,於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幹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5】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6】,脛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7】。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8】。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9】,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10】,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11】,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12】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13】。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原文通解】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1】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2】。

【1】病能:能,通態。病能,即病態。

【2】眴仆:眴,通“眩”,眼花。仆,跌倒。下虛上實,氣機上逆,所以見眩暈或暈倒的症狀。

黃帝道:對!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

岐伯說:太陽經厥證,上為頭腫發重,下為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眼花跌倒。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3】,麵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3】不得臥:脾氣失運,胃氣不降,“胃不和則臥不安”。

陽明經厥證狀,可出現瘋癲樣表現,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麵部赤熱,神誌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脛不可以運。

少陽經厥證,可見到突然性耳聾,麵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

太陰之厥,則腹滿脘脹,後不利【4】,於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4】後不利:指大便不通。

太陰經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

少陰之厥,則口幹溺赤,腹滿心痛。

少陰經厥證,可出現口幹,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5】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

【5】涇溲(jingsōu):涇,指大便。溲,指小便。

厥陰經厥證,可見到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采取屈膝的體位睡臥,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本經自生病,不是受他經虛實證影響的,從本經取穴治療。

太陰厥逆【6】,脛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7】。

【6】太陰厥逆:《黃帝內經太素》經脈厥作“足太陰脈厥逆”。下麵的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也均加足字。

【7】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經脈的腧穴治療。

足太陰經的經氣厥逆,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8】。

【8】治主病:意為取患病經脈上的俞穴進行治療。

少陰之厥逆,令人腹虛脹滿且嘔吐,下利清榖。治在其病經上的穴道。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9】,譫言,治主病者。

【9】前閉:指小便不通。   

 ▲厥陰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部虛滿,小便不通且胡言亂語。治在其病經上的穴道。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若足三陰經都發生厥逆,大小便不通,令人手足冰冷,則三日內必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足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10】,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10】機關不利:指關節活動不靈便。

足少陽經的經氣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就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發驚,就會死亡。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足陽明經的經氣厥逆,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11】,治主病者。

【11】沫:指白色稀薄的痰水。

手太陰經的經氣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本經主病的腧穴治療。

手心主、少陰【12】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13】。

【12】手心主、少陰:指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二經。

【13】身熱,死不可治:《黃帝內經太素》卷二十六作“身熱死,不熱可治”。

手厥陰和手少陰經的經氣厥逆,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經氣厥逆,發為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譯文】

       黃帝道:對!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

       岐伯說:太陽經厥證,上為頭腫發重,下為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眼花跌倒。陽明經厥證狀,可出現瘋癲樣表現,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麵部赤熱,神誌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少陽經厥證,可見到突然性耳聾,麵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太陰經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少陰經厥證,可出現口幹,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厥陰經厥證,可見到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采取屈膝的體位睡臥,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本經自生病,不是受他經虛實證影響的,從本經取穴治療。

       足太陰經的經氣厥逆,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若足三陰經都發生厥逆,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足少陽經的經氣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就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發驚,就會死亡。足揚名經的經氣厥逆,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手太陰經的經氣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本經主病的腧穴治療。手厥陰和手少陰經的經氣厥逆,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經氣厥逆,發為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