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論篇第三十五(三)
【原文】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1】,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2】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3】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4】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5】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6】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原文通解】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1】,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1】陽氣獨發:陽氣,指衛氣。陽氣獨發,指衛氣不與邪氣相遇。
▲黃帝道:瘧疾有隔日發作,為什麽?
岐伯說;因為邪氣舍留之處較深,向內迫近與陰分,致使陽氣獨行於外,而陰分之邪留著於裏,陰與陽相爭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發作一次。▲
●帝曰:善!其作日晏【2】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發作的時間,有逐日推遲,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緣故?▲
【2】晏:晚也。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3】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3】膂(lǔ):一指脊椎骨;一指脊柱兩側的肌肉。
▲岐伯說:邪氣從風府穴侵入後,循脊骨逐日逐節下移,衛氣是一晝夜會於風府,而邪氣卻每日向下移行一節,所以其發作時間也就一天遲一天,這是由於邪氣先侵襲於脊骨的關係。▲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每當衛氣會於風府時,則腠理開發,腠理開發則邪氣侵入,邪氣侵入與衛氣交爭,病就發作,因邪氣日下一節,所以發病時間就日益推遲了。▲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4】之脈;
【4】伏膂之脈:此指衝脈。
▲這種邪氣侵襲風府,逐日下移一節而發病的,約經二十五日,邪氣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於脊內,而流注於伏腫脈;▲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5】之中。
【5】缺盆:指任脈的天突穴。
天突穴歸屬任脈,有緩解治療咳嗽、哮喘、失音、嘔吐、呃逆、癭瘤等作用,天突穴的位置: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再沿衝脈上行,至九日上至於缺盆之中。▲
●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因為邪氣日漸上升,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一天早一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6】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6】募原:即膜原,是指皮肉與內髒之間的部位。
▲至於隔一天發病一次的,是因為邪氣內迫與五髒,橫連與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較遠,邪氣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氣並行,邪氣與衛氣不得同時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發作一次。▲
【譯文】
黃帝道:瘧疾有隔日發作,為什麽?
岐伯說;因為邪氣舍留之處較深,向內迫近與陰分,致使陽氣獨行於外,而陰分之邪留著於裏,陰與陽相爭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發作一次。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發作的時間,有逐日推遲,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緣故?
岐伯說:邪氣從風府穴侵入後,循脊骨逐日逐節下移,衛氣是一晝夜會於風府,而邪氣卻每日向下移行一節,所以其發作時間也就一天遲一天,這是由於邪氣先侵襲於脊骨的關係。每當衛氣會於風府時,則腠理開發,腠理開發則邪氣侵入,邪氣侵入與衛氣交爭,病就發作,因邪氣日下一節,所以發病時間就日益推遲了。這種邪氣侵襲風府,逐日下移一節而發病的,約經二十五日,邪氣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於脊內,而流注於伏腫脈;再沿衝脈上行,至九日上至於缺盆之中。因為邪氣日漸上升,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一天早一天。至於隔一天發病一次的,是因為邪氣內迫與五髒,橫連與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較遠,邪氣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氣並行,邪氣與衛氣不得同時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發作一次。
瘧論篇第三十五(四)
【原文】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1】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2】,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3】,衛氣之所發【4】,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5】。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6】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
▲黃帝道:您說衛氣每至於風府時,腠理開發,邪氣乘機襲入,邪氣入則病發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1】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1】氣:指衛氣。
▲現在又說衛氣與邪氣相餘的部位每日下行一節,那麽發病時,邪氣就不恰在於風府, 而能每日發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2】,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2】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張介賓:“然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於風府而入也。”
▲岐伯說:以上是指邪氣侵入於頭項,循著脊骨而下者說的,但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邪氣所侵, 不一定都在風府穴處。▲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例如:邪中於頭項的,衛氣行至頭頂而病發;邪中於背部的,衛氣行至背部而病發;▲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邪中於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而病發;邪中於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而病發;凡衛氣所行之處,和邪氣相合,那病就要發作。▲
●故風無常府【3】,衛氣之所發【4】,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5】。
【3】風無常府:風邪侵襲人體沒有固定的停留部位。
【4】衛氣之所發:“發”,作“應”解。
【5】則其府也:《新校正》雲:“《甲乙經》作其病作。”
▲所以說風邪侵襲人體沒有一定的部位,隻要衛氣與之相應,腠理開發,邪氣得以湊合,這就是邪氣侵入的地方,也就是發病的所在。▲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黃帝道:講得好!風病和瘧疾相似而同屬一類,為什麽風病的症狀持續常在,而瘧疾卻發作有休止呢?▲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岐伯說:風邪為病是稽留於所中之處,所以症狀持續常在;瘧邪則是隨著經絡循行,深入體內,必須與衛氣相遇,病才發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6】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6】淒滄(cāng):寒冷的意思。
▲黃帝道:瘧疾發作有先寒而後熱的,為什麽?
岐伯說:夏天感受了嚴重的暑氣,便留藏在腠理皮膚之中,到秋天又傷了風邪,就成為瘧疾了。▲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所以水寒,是一種陰氣,風邪是一種陽氣。先傷於水寒之氣,後傷於風邪,所以先寒而後熱,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寒瘧。▲
【譯文】
黃帝道:您說衛氣每至於風府時,腠理開發,邪氣乘機襲入,邪氣入則病發作。現在又說衛氣與邪氣相餘的部位每日下行一節,那麽發病時,邪氣就不恰在於風府, 而能每日發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說:以上是指邪氣侵入於頭項,循著脊骨而下者說的,但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邪氣所侵, 不一定都在風府穴處。例如:邪中於頭項的,衛氣行至頭頂而病發;邪中於背部的,衛氣行至背部而病發;邪中於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而病發;邪中於手足的,衛 氣行至手足而病發;凡衛氣所行之處,和邪氣相合,那病就要發作。所以說風邪侵襲人體沒有一定的部位,隻要衛氣與之相應,腠理開發,邪氣得以湊合,這就是邪氣侵入的地方,也就是發病的所在。
黃帝道:講得好!風病和瘧疾相似而同屬一類,為什麽風病的症狀持續常在,而瘧疾卻發作有休止呢?
岐伯說:風邪為病是稽留於所中之處,所以症狀持續常在;瘧邪則是隨著經絡循行,深入體內,必須與衛氣相遇,病才發作。
黃帝道:瘧疾發作有先寒而後熱的,為什麽?
岐伯說:夏天感受了嚴重的暑氣,便留藏在腠理皮膚之中,到秋天又傷了風邪,就成為瘧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種陰氣,風邪是一種陽氣。先傷於水寒之氣,後傷於風邪,所以先寒而後熱,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寒瘧。
瘧論篇第三十五(六)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1】,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並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勝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3】,則複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4】,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1】,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並者也。
【1】堅束其處:指在症疾發作之前,用細繩捆住腕踝關節附近,使邪氣不能流動,陰氣不能外出。
【2】真:這裏指邪氣。
▲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隻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並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勝更虛。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
●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3】,則複病也。
【3】衛氣集:集,合。衛氣集,指邪氣複與衛氣合。
▲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緣故?▲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4】,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4】客於六腑:後世醫家認為此句有錯簡,因前後文中並未涉及瘧證與六腑的關係。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邪氣與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瘧疾發病,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譯文】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隻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並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緣故?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邪氣與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瘧論篇第三十五(六)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1】,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並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勝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3】,則複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4】,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1】,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並者也。
【1】堅束其處:指在症疾發作之前,用細繩捆住腕踝關節附近,使邪氣不能流動,陰氣不能外出。
【2】真:這裏指邪氣。
▲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隻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並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勝更虛。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
●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3】,則複病也。
【3】衛氣集:集,合。衛氣集,指邪氣複與衛氣合。
▲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緣故?▲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4】,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4】客於六腑:後世醫家認為此句有錯簡,因前後文中並未涉及瘧證與六腑的關係。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邪氣與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瘧疾發病,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譯文】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隻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並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緣故?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邪氣與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瘧論篇第三十五(七)
【原文】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1】,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2】,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3】,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4】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5】,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6】,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
▲黃帝道:有病溫瘧和寒瘧,邪氣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髒?▲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1】,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2】,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
【1】陽氣大發:春天氣候漸暖,一切生物開始生發。人體功能也隨著時令而活躍,這種情況稱為“陽氣大發”。
【2】腦髓爍:因暑氣影響,使精神疲倦,頭腦昏沉,似乎腦髓被消爍的樣子。
▲岐伯說:溫瘧是由於冬天感受風寒,邪氣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春天陽氣生發活波,邪氣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熱熾盛,使人精神倦怠,腦髓消爍,肌肉消瘦,腠理發泄,皮膚空疏,或由於勞力過甚,邪氣才乘虛與汗一齊外出。▲
●此病藏於腎【3】,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3】病藏於腎:因溫瘧為冬季感受風寒所致,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而腎主骨生髓,所以說病藏於腎。
▲這種病邪原是伏藏與腎,故其發作時,是邪氣從內而於外。這樣的病,陰氣先虛,而陽氣偏盛,陽盛就發熱,熱極之時,則邪氣又回入於陰,邪入於陰則陽氣又虛,陽氣虛便出現寒冷,所以這種病是先熱而後寒,名叫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4】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4】氣盛:這裏指肺熱則肺氣實,所以說氣盛。
▲黃帝道:癉瘧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癉瘧是由於肺髒素來有熱,肺氣壅盛,氣逆而上衝,以致胸中氣實,不能發泄,適因勞力之後,腠理開泄,風寒之邪便乘機侵襲於皮膚之內、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偏盛,陽氣盛而不見衰減,於是病就但熱不寒了。▲
●其氣不及於陰【5】,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6】,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帝曰:善。
【5】其氣不及於陰:《太素》作“其氣不反之陰”。高世拭:“上文溫瘧,氣複反入,故先熱後寒;癉瘧,其氣不反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6】氣內藏於心:心主血脈之氣,氣內藏於心者,是說邪氣藏於血脈中。
▲為什麽不寒?因邪氣不入於陰分,所以隻熱而不惡寒,這種病邪內伏於心髒,而外出則留連於肌肉之間,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癉瘧。
黃帝道:講得好!▲
【譯文】
黃帝道:有病溫瘧和寒瘧,邪氣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髒?
岐伯說:溫瘧是由於冬天感受風寒,邪氣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春天陽氣生發活波,邪氣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熱熾盛,使人精神倦怠,腦髓消爍,肌肉消瘦,腠理發泄,皮膚空疏,或由於勞力過甚,邪氣才乘虛與汗一齊外出。這種病邪原是伏藏與腎,故其發作時,是邪氣從內而於外。這樣的病,陰氣先虛,而陽氣偏盛,陽盛就發熱,熱極之時,則邪氣又回入於陰,邪入於陰則陽氣又虛,陽氣虛便出現寒冷,所以這種病是先熱而後寒,名叫溫瘧。
黃帝道:癉瘧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癉瘧是由於肺髒素來有熱,肺氣壅盛,氣逆而上衝,以致胸中氣實,不能發泄,適因勞力之後,腠理開泄,風寒之邪便乘機侵襲於皮膚之內、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偏盛,陽氣盛而不見衰減,於是病就但熱不寒了。為什麽不寒?因邪氣不入於陰分,所以隻熱而不惡寒,這種病邪內伏於心髒,而外出則留連於肌肉之間,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癉瘧。
黃帝道: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