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五)
【原文】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邪之所湊〔1〕,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2〕,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也,病本於胃也。薄脾〔3〕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4〕。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①。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邪之所湊〔1〕,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1】湊:[cou]這裏當侵犯講。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是由於其正氣先虛。腎髒屬陰,風邪屬陽。腎陰不足,風陽便乘虛侵入,所以呼吸少氣,時時發熱而汗出。小便色黃,是因為腹中有熱。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
不能仰臥,是以內水氣上乘於胃,而胃中不和。仰臥則咳嗽加劇,是因為水氣上迫於肺。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凡是有水氣病的,目下部先出現微腫。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黃帝說:為什麽?
岐伯說:水是屬陰的,目下也是屬陰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陰所在之處,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腫。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2〕,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2】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真氣,指心髒之真氣。心屬火,其氣上逆,所以口苦舌幹。張誌聰注:“真氣者,髒真之心氣也。心屬火而惡水邪,水氣上乘,則迫其心氣上逆,是以口苦舌幹。”
水邪之氣上泛淩心,迫使髒真心火之氣上逆,所以口苦咽幹,不能仰臥,仰臥則水氣上逆而咳出清水。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凡是有水氣病的人,都因水氣上乘於胃而不能臥,臥則水氣上淩於心而驚,逆於肺則咳嗽加劇。
●腹中鳴也,病本於胃也。薄脾〔3〕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3】薄脾:薄,迫。薄脾,即犯脾。
腹中鳴響,是胃腸中有水氣竄動,其病本在於胃。若水迫於脾,則心煩不能進食。飲食不進,是水氣阻隔於胃脘。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
身體沉重而行動困難,是因為胃的經脈下行於足部,水氣隨經下流所致。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4〕。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①。
【4】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即胞宮之絡脈。高世拭注:“胞脈主衝任之血,月事不來者,乃胞脈閉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歸胞中。故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水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①考上文所釋之義,未解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幹苦渴之義,應古論簡脫,而此差謬之爾。如是者何?腎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又膀胱太陽之脈,從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俠脊抵腰中,人循膂。今陰不足而陽有餘,故熱從胸背上至頭而汗出口幹苦渴也。然心者陽髒也,其脈行於臂手。腎者陰髒也,其脈循於胸足。腎不足則心氣有餘,故手熱矣。又以心腎之脈,俱是少陰脈也。
婦女月經不來,是因為水氣阻滯,胞脈閉塞不通的緣故。胞脈屬於心而下絡於胞中,現水氣上迫於肺,使心氣不得下通,所以胞脈閉而月經不來。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是由於其正氣先虛。腎髒屬陰,風邪屬陽。腎陰不足,風陽便乘虛侵入,所以呼吸少氣,時時發熱而汗出。小便色黃,是因為腹中有熱。不能仰臥,是以內水氣上乘於胃,而胃中不和。仰臥則咳嗽加劇,是因為水氣上迫於肺。凡是有水氣病的,目下部先出現微腫。
黃帝說:為什麽?
岐伯說:水是屬陰的,目下也是屬陰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陰所在之處,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腫。水邪之氣上泛淩心,迫使髒真心火之氣上逆,所以口苦咽幹,不能仰臥,仰臥則水氣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氣病的人,都因水氣上乘於胃而不能臥,臥則水氣上淩於心而驚,逆於肺則咳嗽加劇。腹中鳴響,是胃腸中有水氣竄動,其病本在於胃。若水迫於脾,則心煩不能進食。飲食不進,是水氣阻隔於胃脘。身體沉重而行動困難,是因為胃的經脈下行於足部,水氣隨經下流所致。婦女月經不來,是因為水氣阻滯,胞脈閉塞不通的緣故。胞脈屬於心而下絡於胞中,現水氣上迫於肺,使心氣不得下通,所以胞脈閉而月經不來。
黃帝說:好!
【理論闡釋】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臨床意義
本節經文,意在闡發風水病腎陰不足,水不製火,而發“時熱”的機理。就本篇而言,意在說明:精不勝邪,陰陽交爭不解的“陰陽交”;少陰之氣虛於內,風熱之邪勝於外的“風厥”;勞傷肺腎,複受風邪的“勞風”;不當刺而刺,損傷正氣,陰虛者陽必湊之的“腎風”,均由正不勝邪所致。但它的真正意義尚不止於此,它可以說明疾病發生的共同特征,從而闡明一個重要的發病學觀點: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在邪正鬥爭勝負中,正氣旺盛與否是決定發病與不發病的關鍵。這一觀點在《內經》多篇中反複強調,《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靈樞·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相虛相得,乃客其形”,從而突出了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既然正氣的強弱可決定發病與不發病,那麽保護正氣顯得尤為重要,而要保護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就當注重養生,其具體方法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均有詳細論述。因此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僅是中醫發病學中的重要觀點之一,也對養生學有一定貢獻。◆◆◆
【臨證指要】
◆◆◆腎風、風水的治療
《內經》雖對腎風、風水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論述較多,但未及此兩病的具體治法,因二者均有水腫一症,當按水腫病進行治療。關於水腫病的治療,《素問·水熱穴論》和《素問·骨空論》均提出針刺“水俞五十七處”。《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壟”等從髒腑氣血調整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曆代醫家本著《內經》的理論,在治法上不斷發展,張仲景因勢利導,就近祛邪,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利小便,常用腎氣丸、防己茯苓湯之類;發汗,常用越婢湯、大小青龍湯之類;利小便兼發汗,則用五苓散之類。從臨床方麵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一)
【題解】
【1】逆調:就是矢常、矢調,逆亂的意思。
【導讀】
一、討論了陰陽失調而引起的各種寒熱病變,說明人體的陰陽必須保持平衡。
二、指出陰陽的平衡與內髒的虛實有關。
三、闡明“肉苛”病症是由於營衛虛弱不調而形成的。
四、經氣上下不調為逆氣,並指出了肺絡之逆、胃氣之逆、腎水之逆三種不同的病理變化。
【原文】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2〕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①?
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3〕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②?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4〕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③。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④?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5〕,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6〕,而陽獨治。獨治〔7〕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⑤。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8〕也⑥。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2〕,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①?
【2】非常溫也,非常熱也:非常,異於正常。此謂內傷病的溫熱症狀,不同於一般的外感溫熱病證。一說“常”通“裳”,即衣服。與下文“衣”相同,可參。
【3】煩滿:滿,同“懣”,悶也。煩滿,即心煩悶惱。
①異於常候,故曰非常。(新校正雲:按《甲乙經》無為之熱三字。)
▲黃帝問道:有的病人既不是一般的外感溫病,也不是普通的外感熱證,卻出現發熱煩悶的症狀,這是什麽原因呢?▲
▲(兩種譯文參考學習)黃帝道:有的病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熱得更加厲害,如同炙於火上一般,這是什麽原因呢?▲
● 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岐伯回答說:這是由於陰氣少而陽氣勝,所以發熱而煩悶。▲
●帝曰:人身非衣寒〔3〕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②?
【3】衣寒:衣服單薄而感受寒邪。
②言不知誰為元主邪?
▲黃帝說:有的人穿的衣服並不單薄,也沒有為寒邪所中,卻總覺得寒氣從內而生,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4〕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③。
【4】痹氣:氣機閉塞不通,陽氣閉阻的意思。
③言自由形氣陰陽之為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岐伯說:是由於這種人多痹氣,陽氣少而陰氣多,所以經常感覺身體發冷,象從冷水中出來一樣。▲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④?
④(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雲:如炙於火。當從《太素》之文。)
▲黃帝說:有的人四肢發熱,一遇到風寒,便覺得身如熱火熏炙一樣,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
▲岐伯說:這種人多因素體陰虛而陽氣勝。四肢屬陽,風邪也屬陽,▲
●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5〕,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6〕,而陽獨治。
【5】兩陽相得:張景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風者,陽氣也;以四肢之熱而逢風於外,是謂兩陽相得。”
【6】少水不能滅盛火:少水,陰氣衰少的意思。盛火,指陽氣盛。陰氣虛而陽氣盛,是陰不能勝陽,故少水不能滅盛火。
▲屬陽的四肢感受屬陽的風邪,是兩陽相並,則陽氣更加亢盛,陽氣益盛則陰氣日益虛少,致衰少的陰氣不能熄滅旺盛的陽火,形成了陽氣獨旺的局麵。▲
●獨治〔7〕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⑤。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8〕也⑥。
【7】獨治:指陰虛之極,而陽氣獨旺。
【8】肉爍:肌肉消瘦,如用火烘烤那樣幹枯。
⑤水為陰,火為陽,今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雲少水不能滅盛火也。治者,王也。勝者,盛也。故雲獨勝而止。
⑥爍,言消也,言久久此人當肉消削也。(新校正雲:詳如炙如火,當從《太素》作如炙於火。)
▲現陽氣獨旺,便不能生長,因陽氣獨生而生機停止。所以這種四肢熱逢風而熱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漸消瘦。▲
【譯文】
黃帝道:有的病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熱得更加厲害,如同炙於火上一般,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由於陰氣少而陽氣勝,所以發熱而煩悶。
黃帝說:有的人穿的衣服並不單薄,也沒有為寒邪所中,卻總覺得寒氣從內而生,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是由於這種人多痹氣,陽氣少而陰氣多,所以經常感覺身體發冷,象從冷水中出來一樣。
黃帝說:有的人四肢發熱,一遇到風寒,便覺得身如熱火熏炙一樣,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這種人多因素體陰虛而陽氣勝。四肢屬陽,風邪也屬陽,屬陽的四肢感受屬陽的風邪,是兩陽相並,則陽氣更加亢盛,陽氣益盛則陰氣日益虛少,致衰少的陰氣不能熄滅旺盛的陽火,形成了陽氣獨旺的局麵。現陽氣獨旺,便不能生長,因陽氣獨生而生機停止。所以這種四肢熱逢風而熱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漸消瘦。
【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1〕,是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2〕,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①。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3〕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4〕也②。
帝曰:人之肉苛〔5〕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③?
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6〕,衛氣虛則不用〔7〕,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8〕也,人身與誌不相有〔9〕,曰死④。
【原文通解】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1〕,是為何病?
【1】凍栗:因感受寒冷而戰栗的現象。
▲黃帝說:有的人身體寒涼,雖進湯不能使之熱,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溫,但卻不惡寒戰栗,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2〕,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
【2】以水為事:指經常接觸水濕的環境。
▲岐伯說:這種人平素即腎水之氣盛,又經常接近水濕,致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太陽之陽氣衰則腎之枯竭不長。
●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①。
①以水為事,言盛欲也。
▲腎是水髒,主生長骨髓,腎脂不生則骨髓不能充滿,故寒冷至骨。▲
●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3〕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4〕也②。
【3】孤髒:上文中指出肝、心為兩個陽髒,而腎為一水,放稱孤髒。
【4】攣節:攣,拘攣。節,骨節。攣節,
即關節拘攣。
② 腎不生則髓不滿,髓不滿則筋於縮,故節攣拘。
▲其所以不能戰栗,是因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一個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二陽之火,所以雖寒冷,但不戰栗,這種病叫“骨痹”,病人必骨節拘攣▲。
●帝曰:人之肉苛〔5〕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③?
【5】 苛:麻木沉重的意思。
③ 苛謂(疒帬)[qún ,人的肢體麻痹。《素問·五常政大論》:“皮麏肉苛,筋脈不利。”]重。
▲黃帝說: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雖穿上棉衣,仍然如故,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6〕,衛氣虛則不用〔7〕,
【6】【7】不仁、不用:不仁指不知痛癢寒熱。不用指不能舉動。
▲岐伯說:這是由於營氣虛而衛氣實所致。營氣虛弱則皮肉麻木不仁,衛氣虛弱,則肢體不能舉動,▲
●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8〕也,人身與誌不相有〔9〕,曰死④。
【8】故:應為苛
【9】人身與誌不相有:指人的形體與神誌不能互相為用。
④ 身用誌不應,誌為身不親,兩者似不相有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曰死作三十日死也。)
▲營氣與衛氣俱虛,則既麻木不仁,又不能舉動,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體與內髒的神誌不能相互為用,就要死亡。▲
【譯文】
■黃帝說:有的人身體寒涼,雖進湯不能使之熱,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溫,但卻不惡寒戰栗,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說:這種人平素即腎水之氣盛,又經常接近水濕,致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太陽之陽氣衰則腎之枯竭不長。腎是水髒,主生長骨髓,腎脂不生則骨髓不能充滿,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戰栗,是因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一個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二陽之火,所以雖寒冷,但不戰栗,這種病叫“骨痹”,病人必骨節拘攣。
黃帝說: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雖穿上棉衣,仍然如故,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營氣虛而衛氣實所致。營氣虛弱則皮肉麻木不仁,衛氣虛弱,則肢體不能舉動,營氣與衛氣俱虛,則既麻木不仁,又不能舉動,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體與內髒的神誌不能相互為用,就要死亡。■
1、撰文過程中參考大量文獻,在此謝過!
2、你的轉發將會使更多人受益,善莫大焉!
3、如果對您有益,歡迎點讚!謝謝您點擊在看!
瘧論篇第三十五(一)
【題解】
本篇係統地論述了瘧疾的病因,病機、症狀、分類診斷、治則、治法等問題,是論瘧之專篇,故篇名曰“瘧論”。
【導讀】
一、本篇對瘧病的病因、病理、症狀、治法等做了詳細的討論。其中包括一日發、間日發、數日發以及寒熱多少、但熱不寒和日晏、日早等情況。
二、瘧病的形成,大都是感受風寒、水氣、暑熱等病因所致受邪先後不同,則寒熱情況亦異。癉瘧,則是由於肺素有熱的關係,所以但熱不寒。
三、瘧邪在人體內,必和衛氣相逢才能發病;病至極期,陰陽氣衰,邪氣和衛氣相離,病才休止。因邪氣所中有淺深,與衛氣相逢的時間就有差別,因而有一日發、間日發、數日發以及漸遲、漸早的不同。
四、發作時的寒熱交作,是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並所致。
五、瘧病發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所謂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叫作應四時;另一種是與此不同,四時皆發,這就叫作反四時。
六、瘧疾的治療,攻邪應在末發病之前,或已衰之後,正當發作時不能進行針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傷。
【瘧疾】
瘧疾都是因感受風邪所引起的,它的潛伏和發作都有一定的時間,其原因是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表現在皮膚毫毛,然後身體神誌都會感覺不適,出現伸懶腰、打哈欠,接著寒冷發抖,甚至冷得頜骨抖動,腰脊疼痛,等這些怕冷的症狀過去後,身體又開始發熱,並出現頭痛劇烈,像要裂開一樣,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狀。它發生的原因是陰陽之氣上下相爭,虛實更替相勝,陰陽相互轉化。陽氣為陰所並,則陰氣實而陽虛。陽明經氣虛了,就會發生寒戰,以至兩頷為之鼓動;太陽經氣虛了,就會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了,則陰氣勝,陰氣勝就會骨節寒冷而且疼痛。寒從內生,所以裏外都覺得冷;陽盛的時候要生外熱,陰虛的時候要生內熱如果內外都發熱了就會呼吸急迫、口渴、喜歡冷飲。這種病是在夏天中病,是由於被暑氣所傷,邪熱亢盈,伏藏在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也就是邪氣居於營氣之內。熱邪伏於體內,使人的皮膚汗孔疏鬆,腠理開張,到了秋天再感受秋涼之氣,或出汗後受風,或汗出後洗浴,風邪和水氣就乘機侵入皮膚裏,與衛氣相合,引動伏於體內的暑熱之邪,引起瘧疾的發作。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夜間運行於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到達陽分時就向外發散而發作瘧疾,到達陰分時則伏於體內並向內侵襲,邪氣與正氣內外相搏,所以瘧疾就會天天發作。
邪氣隨經脈侵犯人體較深的部位,接近陰分,離體表距離遠,運行緩慢,而衛氣運行疾速,所以邪氣不能與衛氣同步運行到達體表的陽經,導致衛氣單獨在外循行,而病邪滯留在內。這樣,陰陽相搏而邪氣不能發散(即病邪每兩天才運行到體表和衛氣合並抗爭一次),所以瘧疾隔日發作一次。
瘧疾發作的時間,或者逐日推遲,或者逐日提前,這是為什麽呢?邪氣侵犯風府,會循著脊骨逐日逐節下移,衛氣運行一晝夜後會與邪氣在風府交會,邪氣每過一日便會向下移行一節,所以衛氣和邪氣交會的時間就會逐日推後,這是邪氣客於脊背時的情況。每當衛氣運行至風府時,腠理就會開泄,腠理開泄則邪氣就會侵入,邪氣侵入後與衛氣相爭,瘧疾就發作,因邪氣每天向下移行一節,所以瘧疾的發作時間就會逐漸推遲。衛氣運行於風府,邪氣逐日下移椎約經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椎內,注入隱伏在脊背筋肉之間的經脈;然後再向上運行,九天後到達任脈天突穴。由於邪氣每日逐漸上升,與衛氣相遇的時間一天比一天早,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逐日提前。
至於隔日發作一次的,是因為邪氣內迫於五髒,橫逆於膜原,距離體表較遠,所循行的道路也遠,部位較深,循行緩慢,不能與衛氣並行,同時到達體表,所以會隔日發作一次。當邪氣會合於風府時,腠理就舒張,腠理舒張則邪氣乘機侵入,與衛氣相合抗爭而發病。現在邪氣每日向下移一節,衛氣和邪氣相遇的地方也日下一節,當疾病發作的時候,邪氣並不在風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發作一次,這是什麽道理?人體的組織有虛實的不同,而邪氣入侵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受邪部位不一定都在風府。所以邪中頭項的,如衛氣行至頭項,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背部的,衛氣行至背,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
總而言之,衛氣所運行的地方,隻要與邪氣相合抗爭,瘧疾就會發作。風邪侵犯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但是隻要衛氣與邪氣相合,腠理張開,邪氣就會趁機侵入,而邪正相合的地方,也就是病氣所發之處。
風病和瘧疾屬同類疾病,十分相似,那為什麽風病常不間歇,而瘧疾卻發作有時呢?
這是因為風邪從哪裏侵入,就常留其處,所以可持續存在,瘧氣隨經、絡脈中的氣血行走,時而深入體內,時而出於體表,必須與衛氣相合發生抗爭時才發病。
夏天感受了嚴重的暑邪,汗大出而腠理舒張,此時如遇到微寒的水濕之氣(如洗浴或乘涼)邪氣就會伏藏在腠理皮膚中,如果秋季再感受風邪,就會形成瘧疾,寒屬陰邪,風屬陽邪,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所以先寒而後熱,這種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性,叫做賓瘧,先傷於風的陽邪,然後傷於寒的陰邪,這種病發作也有一定的時間性,叫做溫瘧。隻發熱而不發冷的,是病人的陰氣先損耗於內,陽氣獨亢於外造成的,疾病發作時,有少氣煩悶、手足發熱而欲嘔吐的症狀這種病被稱為癢瘧
醫經上說有餘的屬實證應當用瀉法;不足的屬虛證應當用補法。現在發熱是有餘,惡寒是不足。象瘧疾的寒冷,就是熱湯和火也不能令其溫暖,而等到發熱時,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涼爽,這些都屬於有餘、不足的疾病。但當其發冷或發熱時,醫術再高超的醫生也不能控製,一定要等到病勢自行減退後,才能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麽呢?有高熱時不能刺,脈捕混亂時不能刺汗大出時不能刺,因為這些情況下都是邪盛氣逆,應避其鋒芒,所以不能立刻行針刺,瘧疾在開始發作時,外陽並於裏陰,這時是陽虛而陰實,外無陽氣之溫煦,所以先感賓冷戰栗,至陰氣逆亂到了極點,那又外出於陽,因此陰陽又相並於外,這時是陰虛而陽實,所以會感到熱而幹渴。
瘧病並於陽分則陽氣勝,並於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瘧病是由於風寒之三的變化無常,熱到極點則陰邪之寒氣至寒到極點則陽邪之熱來。瘧疾發作的時候,熱得像火的燃燒,寒得像風雨般不可抵禦。所以醫經上說,當邪氣正盛時,不敢攻邪,攻則損傷正氣,待邪氣哀退,治療就可見效。
瘧疾在未發作的時候,陰氣未並於陽分,陽氣未並於陰分,此時進行調治那正氣不傷,邪氣才可消除。所以醫生不能在瘧疾發作時進行治療,就是因為這時正是正邪交爭、氣機逆亂之際。
“如何治療瘧疾?如何掌握時間的早晚呢?瘧疾將要發作時,人體陰陽之氣也將要進行轉移合並,必定從四肢的末端開始(因為人體陰陽經的交接處在四肢末端)。如果陽氣已被邪傷,陰分也必定受到影響,所以在陰陽之氣還未相並時(即在瘧疾發作前),用繩索緊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內,陰氣不得外出,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移易。並注意觀察絡脈的情況,發現孫絡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用針刺放血,這樣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氣並入體內。瘧疾在人體中,使人體的陰陽之氣發生虛實交替的變化。邪氣所在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表現。邪氣在陽分,病人就會發熱而脈搏躁動疾速;邪氣在陰分,病人就會發冷而脈搏平靜。瘧疾發作到極點,會使病人氣血陰陽都受到損傷而虛弱。當衛氣和邪氣分離時,病情就暫時休止;當衛氣和邪氣再度相遇抗爭時,瘧疾就又發作。
瘧疾的發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數日: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這是什麽緣故?這是由於衛氣和邪氣運行的時間節律不一致,有時不能相會於風府,所以出現隔二日或數日才發作一次的現象。瘧疾發病過程中出現陰陽虛實交替變化的情況,陽氣盛則陰氣衰,而出現口渴;陰氣盛則陽氣衰,口就不渴。醫經上說夏季如果被暑邪所傷,則秋季一定會得瘧疾,但是現在有的後疾並非如此,這是什麽原因呢?醫經上所說夏天傷暑,秋天必發瘧疾,是從發病和四時相應的角度說的。有些症狀表現與此不同的,則是違反四時發病規律的現象。瘧疾在一年四季都可發病,通常在秋天發的瘧疾,寒冷的症狀較嚴重;冬天發的瘧疾,寒冷的症狀不嚴重;春天發的瘧疾,有怕風的症狀夏天發的瘧疾,有出汗多的症狀。
溫瘧是冬天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病邪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春天陽氣生發旺盛的時候,邪氣仍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熱的時候,如果天氣過於炎熱,暑熱熏蒸,消耗腦隨中的陰氣,使人頭腦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腠理開泄,此時再勞累過度,邪氣就乘虛與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發作。由於病邪藏伏於骨髓內,而腎髒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認為疾病藏在腎。發病時邪氣隨陰氣從機體內部外出到體表。
邪氣隨陰氣從機體內部外出到體表與陽氣合並,這樣就造成了體內陰氣不足,而體表陽氣亢盛,陽氣盛則產生發熱的症狀。發熱到極點就會使體表的陰陽之氣轉移進入體內合並,形成體表陽氣不足,體內陰氣偏盛,陰氣盛就會產生寒冷的症狀。所以病人表現出先熱後寒的症狀,叫“溫瘧”。
癉瘧的病人,肺髒本來就有熱邪。肺主一身的氣,肺髒有熱,會使全身之氣偏於亢盛。氣亢盛就會上逆,造成胸中之氣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時若勞動用力之後,腠理開張,風寒之邪乘機侵入人體,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與病人體內原有的積熱合並,相互抗爭而發病。發病時陽氣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終在體表的陽氣中,而沒有進入體內的陰氣。所以病人僅僅表現為發熱而並不寒冷。此病的邪氣內藏於血脈中,在外停留於肌肉之間。由於陽氣亢盛,發熱嚴重,消耗損傷了人體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將這種病叫做“癉瘧”。
瘧論篇第三十五(一)
【題解】
本篇係統地論述了瘧疾的病因,病機、症狀、分類診斷、治則、治法等問題,是論瘧之專篇,故篇名曰“瘧論”。
【導讀】
一、本篇對瘧病的病因、病理、症狀、治法等做了詳細的討論。其中包括一日發、間日發、數日發以及寒熱多少、但熱不寒和日晏、日早等情況。
二、瘧病的形成,大都是感受風寒、水氣、暑熱等病因所致受邪先後不同,則寒熱情況亦異。癉瘧,則是由於肺素有熱的關係,所以但熱不寒。
三、瘧邪在人體內,必和衛氣相逢才能發病;病至極期,陰陽氣衰,邪氣和衛氣相離,病才休止。因邪氣所中有淺深,與衛氣相逢的時間就有差別,因而有一日發、間日發、數日發以及漸遲、漸早的不同。
四、發作時的寒熱交作,是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並所致。
五、瘧病發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所謂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叫作應四時;另一種是與此不同,四時皆發,這就叫作反四時。
六、瘧疾的治療,攻邪應在末發病之前,或已衰之後,正當發作時不能進行針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傷。
【瘧疾】
瘧疾都是因感受風邪所引起的,它的潛伏和發作都有一定的時間,其原因是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表現在皮膚毫毛,然後身體神誌都會感覺不適,出現伸懶腰、打哈欠,接著寒冷發抖,甚至冷得頜骨抖動,腰脊疼痛,等這些怕冷的症狀過去後,身體又開始發熱,並出現頭痛劇烈,像要裂開一樣,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狀。它發生的原因是陰陽之氣上下相爭,虛實更替相勝,陰陽相互轉化。陽氣為陰所並,則陰氣實而陽虛。陽明經氣虛了,就會發生寒戰,以至兩頷為之鼓動;太陽經氣虛了,就會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了,則陰氣勝,陰氣勝就會骨節寒冷而且疼痛。寒從內生,所以裏外都覺得冷;陽盛的時候要生外熱,陰虛的時候要生內熱如果內外都發熱了就會呼吸急迫、口渴、喜歡冷飲。這種病是在夏天中病,是由於被暑氣所傷,邪熱亢盈,伏藏在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也就是邪氣居於營氣之內。熱邪伏於體內,使人的皮膚汗孔疏鬆,腠理開張,到了秋天再感受秋涼之氣,或出汗後受風,或汗出後洗浴,風邪和水氣就乘機侵入皮膚裏,與衛氣相合,引動伏於體內的暑熱之邪,引起瘧疾的發作。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夜間運行於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到達陽分時就向外發散而發作瘧疾,到達陰分時則伏於體內並向內侵襲,邪氣與正氣內外相搏,所以瘧疾就會天天發作。
邪氣隨經脈侵犯人體較深的部位,接近陰分,離體表距離遠,運行緩慢,而衛氣運行疾速,所以邪氣不能與衛氣同步運行到達體表的陽經,導致衛氣單獨在外循行,而病邪滯留在內。這樣,陰陽相搏而邪氣不能發散(即病邪每兩天才運行到體表和衛氣合並抗爭一次),所以瘧疾隔日發作一次。
瘧疾發作的時間,或者逐日推遲,或者逐日提前,這是為什麽呢?邪氣侵犯風府,會循著脊骨逐日逐節下移,衛氣運行一晝夜後會與邪氣在風府交會,邪氣每過一日便會向下移行一節,所以衛氣和邪氣交會的時間就會逐日推後,這是邪氣客於脊背時的情況。每當衛氣運行至風府時,腠理就會開泄,腠理開泄則邪氣就會侵入,邪氣侵入後與衛氣相爭,瘧疾就發作,因邪氣每天向下移行一節,所以瘧疾的發作時間就會逐漸推遲。衛氣運行於風府,邪氣逐日下移椎約經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椎內,注入隱伏在脊背筋肉之間的經脈;然後再向上運行,九天後到達任脈天突穴。由於邪氣每日逐漸上升,與衛氣相遇的時間一天比一天早,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逐日提前。
至於隔日發作一次的,是因為邪氣內迫於五髒,橫逆於膜原,距離體表較遠,所循行的道路也遠,部位較深,循行緩慢,不能與衛氣並行,同時到達體表,所以會隔日發作一次。當邪氣會合於風府時,腠理就舒張,腠理舒張則邪氣乘機侵入,與衛氣相合抗爭而發病。現在邪氣每日向下移一節,衛氣和邪氣相遇的地方也日下一節,當疾病發作的時候,邪氣並不在風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發作一次,這是什麽道理?人體的組織有虛實的不同,而邪氣入侵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受邪部位不一定都在風府。所以邪中頭項的,如衛氣行至頭項,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背部的,衛氣行至背,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邪中於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與邪氣相合抗爭就會發病。
總而言之,衛氣所運行的地方,隻要與邪氣相合抗爭,瘧疾就會發作。風邪侵犯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但是隻要衛氣與邪氣相合,腠理張開,邪氣就會趁機侵入,而邪正相合的地方,也就是病氣所發之處。
風病和瘧疾屬同類疾病,十分相似,那為什麽風病常不間歇,而瘧疾卻發作有時呢?
這是因為風邪從哪裏侵入,就常留其處,所以可持續存在,瘧氣隨經、絡脈中的氣血行走,時而深入體內,時而出於體表,必須與衛氣相合發生抗爭時才發病。
夏天感受了嚴重的暑邪,汗大出而腠理舒張,此時如遇到微寒的水濕之氣(如洗浴或乘涼)邪氣就會伏藏在腠理皮膚中,如果秋季再感受風邪,就會形成瘧疾,寒屬陰邪,風屬陽邪,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所以先寒而後熱,這種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性,叫做賓瘧,先傷於風的陽邪,然後傷於寒的陰邪,這種病發作也有一定的時間性,叫做溫瘧。隻發熱而不發冷的,是病人的陰氣先損耗於內,陽氣獨亢於外造成的,疾病發作時,有少氣煩悶、手足發熱而欲嘔吐的症狀這種病被稱為癢瘧
醫經上說有餘的屬實證應當用瀉法;不足的屬虛證應當用補法。現在發熱是有餘,惡寒是不足。象瘧疾的寒冷,就是熱湯和火也不能令其溫暖,而等到發熱時,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涼爽,這些都屬於有餘、不足的疾病。但當其發冷或發熱時,醫術再高超的醫生也不能控製,一定要等到病勢自行減退後,才能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麽呢?有高熱時不能刺,脈捕混亂時不能刺汗大出時不能刺,因為這些情況下都是邪盛氣逆,應避其鋒芒,所以不能立刻行針刺,瘧疾在開始發作時,外陽並於裏陰,這時是陽虛而陰實,外無陽氣之溫煦,所以先感賓冷戰栗,至陰氣逆亂到了極點,那又外出於陽,因此陰陽又相並於外,這時是陰虛而陽實,所以會感到熱而幹渴。
瘧病並於陽分則陽氣勝,並於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瘧病是由於風寒之三的變化無常,熱到極點則陰邪之寒氣至寒到極點則陽邪之熱來。瘧疾發作的時候,熱得像火的燃燒,寒得像風雨般不可抵禦。所以醫經上說,當邪氣正盛時,不敢攻邪,攻則損傷正氣,待邪氣哀退,治療就可見效。
瘧疾在未發作的時候,陰氣未並於陽分,陽氣未並於陰分,此時進行調治那正氣不傷,邪氣才可消除。所以醫生不能在瘧疾發作時進行治療,就是因為這時正是正邪交爭、氣機逆亂之際。
“如何治療瘧疾?如何掌握時間的早晚呢?瘧疾將要發作時,人體陰陽之氣也將要進行轉移合並,必定從四肢的末端開始(因為人體陰陽經的交接處在四肢末端)。如果陽氣已被邪傷,陰分也必定受到影響,所以在陰陽之氣還未相並時(即在瘧疾發作前),用繩索緊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內,陰氣不得外出,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移易。並注意觀察絡脈的情況,發現孫絡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用針刺放血,這樣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氣並入體內。瘧疾在人體中,使人體的陰陽之氣發生虛實交替的變化。邪氣所在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表現。邪氣在陽分,病人就會發熱而脈搏躁動疾速;邪氣在陰分,病人就會發冷而脈搏平靜。瘧疾發作到極點,會使病人氣血陰陽都受到損傷而虛弱。當衛氣和邪氣分離時,病情就暫時休止;當衛氣和邪氣再度相遇抗爭時,瘧疾就又發作。
瘧疾的發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數日: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這是什麽緣故?這是由於衛氣和邪氣運行的時間節律不一致,有時不能相會於風府,所以出現隔二日或數日才發作一次的現象。瘧疾發病過程中出現陰陽虛實交替變化的情況,陽氣盛則陰氣衰,而出現口渴;陰氣盛則陽氣衰,口就不渴。醫經上說夏季如果被暑邪所傷,則秋季一定會得瘧疾,但是現在有的後疾並非如此,這是什麽原因呢?醫經上所說夏天傷暑,秋天必發瘧疾,是從發病和四時相應的角度說的。有些症狀表現與此不同的,則是違反四時發病規律的現象。瘧疾在一年四季都可發病,通常在秋天發的瘧疾,寒冷的症狀較嚴重;冬天發的瘧疾,寒冷的症狀不嚴重;春天發的瘧疾,有怕風的症狀夏天發的瘧疾,有出汗多的症狀。
溫瘧是冬天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病邪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春天陽氣生發旺盛的時候,邪氣仍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熱的時候,如果天氣過於炎熱,暑熱熏蒸,消耗腦隨中的陰氣,使人頭腦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腠理開泄,此時再勞累過度,邪氣就乘虛與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發作。由於病邪藏伏於骨髓內,而腎髒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認為疾病藏在腎。發病時邪氣隨陰氣從機體內部外出到體表。
邪氣隨陰氣從機體內部外出到體表與陽氣合並,這樣就造成了體內陰氣不足,而體表陽氣亢盛,陽氣盛則產生發熱的症狀。發熱到極點就會使體表的陰陽之氣轉移進入體內合並,形成體表陽氣不足,體內陰氣偏盛,陰氣盛就會產生寒冷的症狀。所以病人表現出先熱後寒的症狀,叫“溫瘧”。
癉瘧的病人,肺髒本來就有熱邪。肺主一身的氣,肺髒有熱,會使全身之氣偏於亢盛。氣亢盛就會上逆,造成胸中之氣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時若勞動用力之後,腠理開張,風寒之邪乘機侵入人體,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與病人體內原有的積熱合並,相互抗爭而發病。發病時陽氣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終在體表的陽氣中,而沒有進入體內的陰氣。所以病人僅僅表現為發熱而並不寒冷。此病的邪氣內藏於血脈中,在外停留於肌肉之間。由於陽氣亢盛,發熱嚴重,消耗損傷了人體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將這種病叫做“癉瘧”。
瘧論篇第三十五(二)
【原文】
黃帝問曰:夫痎瘧【1】皆生於風,其蓄作【2】有時者何也?
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3】,陰陽相移【4】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5】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6】,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夫痎瘧【1】皆生於風,其蓄作【2】有時者何也?
【1】疾瘧(jiēnüè):張介賓認為係瘧疾的統稱。
【2】蓄作:不發作為“蓄”,發作為“作”。
▲黃帝問道:一般來說,瘧疾都由於感受了風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時間,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起於毫毛豎立,繼而四體不舒, 欲得引伸,嗬欠連連,乃至寒冷發抖,下頜鼓動,腰脊疼痛;及至寒冷過去,便是全身內外發熱,頭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歡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3】,陰陽相移【4】也。
【3】虛實更作:指瘧疾發作是陰陽交替相勝。
【4】陰陽相移:指陽並於陰,陰並於陽,虛實相互交替轉化的意思。
▲黃帝道: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請說明它的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於陰陽上下相爭,虛實交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係。▲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陽氣並入於陰分,使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寒冷發抖乃至兩頜鼓動;太陽經氣虛便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則陰氣更勝,陰氣勝則骨節寒冷而疼痛,寒從內生,所以內外都覺寒冷。▲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如陰氣並入陽分,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主外,陽盛就發生外熱;陰主內,陰虛就發生內熱,因此外內都發熱,熱甚的時候就氣喘口渴,所以喜歡冷飲。▲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5】也。
【5】皆榮氣之所舍:指熱邪藏於經脈之中,榮血停留的地方。
▲這都是由於夏天傷於暑氣,熱氣過盛,並留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亦即榮氣居留的所在。▲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由於暑熱內伏,使人汗孔疏鬆,腠理開泄,一遇秋涼,汗出而感受風邪,或者由於洗澡時感受水氣,風邪水氣停留於皮膚之內,與衛氣相合並居於衛氣流行的所在;▲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6】,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6】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類經》:“風寒自表而入,則與衛氣並居,故必隨衛氣以為出入。衛氣一日一周,是以新感之瘧,亦一日一作。”
▲而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裏行於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於陽分時則外出,循行於陰分時則內搏,陰陽內外相搏,所以每日發作。▲
【譯文】
黃帝問道:一般來說,瘧疾都由於感受了風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時間,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起於毫毛豎立,繼而四體不舒, 欲得引伸,嗬欠連連,乃至寒冷發抖,下頜鼓動,腰脊疼痛;及至寒冷過去,便是全身內外發熱,頭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歡冷飲。
黃帝道: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請說明它的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於陰陽上下相爭,虛實交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係。陽氣並入於陰分,使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寒冷發抖乃至兩頜鼓動;太陽經氣虛便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則陰氣更勝,陰氣勝則骨節寒冷而疼痛,寒從內生,所以內外都覺寒 冷。如陰氣並入陽分,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主外,陽盛就發生外熱;陰主內,陰虛就發生內熱,因此外內都發熱,熱甚的時候就氣喘口渴,所以喜歡冷飲。這都是 由於夏天傷於暑氣,熱氣過盛,並留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亦即榮氣居留的所在。由於暑熱內伏,使人汗孔疏鬆,腠理開泄,一遇秋涼,汗出而感受風邪,或者由於洗澡時感受水氣,風邪水氣停留於皮膚之內,與衛氣相合並居於衛氣流行的所在;而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裏行於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於陽分時則外出,循行於陰分時則內搏,陰陽內外相搏,所以每日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