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了法國。
在戴高樂將軍的領導下,法國地下抵抗運動如火如荼。
有一天,從英國潛入的抵抗隊員在巴黎郊外一村莊殺死了一名德軍上校,德軍展開了瘋狂報複。
德軍將該村的50個成年男子,每10人一組,押到村頭的一教堂邊,分批槍殺。
教堂一位50多歲的牧師淚流滿麵,手捧聖經,在旁邊為他們禱告。
第5批村民被押來槍殺時,一個老嫗抱著雙手被反綁的兒子,呼天搶地,傷心欲絕。
那個兒子看上去20多歲,相貌英俊,神色悲寂。
突然那個牧師衝上去,將那小夥子拉到一邊,堅定地對一德軍上尉說:“他還年輕,我替他去死”。
還沒等這對母子回過神來,牧師已隨著其它九個人英勇就義,倒在血泊中······
是心中的信仰與愛使牧師奮不顧身,舍去一切。
他真正做到了為信念而獻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湧現出無數英雄,他們有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值得世世代代傳頌,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至今激勵、鞭策、教育著後人。
經曆過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之苦難僥幸存活下來,且後來成為世界級心理學大師的維克多·弗蘭克爾,曾特別關注過集中營中最後極少數能夠活下來的難民的共性特點。
他發現: 集中營中能夠幸免於難的,並不是擁有強烈求生欲望的人,而是有堅定信念者。“隻有那些經曆過無數次磨難,在生存鬥爭中已經無所顧忌的人才能活下來。”
弗蘭克爾說:“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
而他自我拷問,認為自己能夠活下來是因為尋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別人;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奧斯威辛集中營活下來的難民深信:生活是充滿意義的,生命是有終極目的的。
弗蘭克爾經觀察還發現,在集中營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有的人進來沒有多久,生存意誌就垮了,很快死去;但也有那麽一些人,無論外界如何糟糕、受到的打擊如何殘酷,他自始至終高貴自信,堅毅沉穩,人格越升越高。
這些驅使這位當年在集中營裏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把自己的磨難、經曆及體驗寫了下來,寫就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後來成為全球的精神食糧。書中傳遞著這麽一個信念: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諸如集中營這種最為惡劣的情形下。
實際上,中國也有許多哲人、許多英雄,他們的人格、思想同樣高貴、偉大。
當代著名詩人曾卓在文革中受到衝擊,他於1970年寫了這樣一首詩《懸崖的樹》:
不知道是什麽奇異的風
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
平原的盡頭
臨近深穀的懸崖上
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
和深穀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獨地站在那裏
顯得寂寞而又倔強
它那彎曲的身體
留下了風的形狀
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穀裏
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曾卓以詩的形式表達了對命運的蔑視、對生命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