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晨

心情記錄、讀書筆記、人生感悟、生活漫談。全部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正文

柏拉圖的理想國對今人的啟示

(2025-11-25 08:25:57) 下一個

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7年,卒於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古希臘思想史上,他是承上啟下的偉人。

他在20歲左右,拜蘇格拉底為師,深得真傳。在他40歲左右,亞裏斯多德又拜在他的門下。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的思想給蒙昧的人類帶來了理性之光,歐洲的文藝複興、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都從他們思想中得到了啟迪和動力。

當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柏拉圖悲痛萬分。 

從此,他對雅典城邦不完善的民主政體十分失望,後來發生了斯巴達與雅典的戰爭,雅典戰敗,更使柏拉圖痛心。他認為雅典目前這種民主政體不能使城邦強大。

於是他三上西西裏島,風塵仆仆,遠赴各地,像中國古代的孔子一樣,希望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國。

然而尋找多年,現實世界中的理想國仍未找到。

 

公元前387年,他自己辦了一個學院即柏拉圖學院,柏拉圖希望通過學院把自己心目的理想國描述給那些弟子,在他們身上或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在學院中傳授各種課程,從幾何、體育以至美育,向學生們灌輸正義、和諧、公正、良善的理念。柏拉圖在這個學院把許多哲學家所稀缺的浪漫和想像潑灑在每個弟子的心田,為西方世界培養了大量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學者。

在辦學的同時,埋頭著書立說,寫出了名著 理想國

他認為,在理想國中,第一等級是統治者,富有智慧,通曉善的理念和治國哲學,也就是哲學家才能充當。

第二等級是勇。他們勇武有力,擔任保衛國家的任務

第三等級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樸實無華,有操守,有節製的美德

柏拉圖認為,在理想國不能實現民主製,認為民主製會使效率低下,不利於建設強大的城邦。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強調國家、社會的正義。

他認為國家的正義就是和諧和秩序。

他的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為核心的正義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政治哲學。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並沒有在愛琴海的諸島上出現。

年過七旬的柏拉圖常常站在海邊,苦苦思索。

柏拉圖最終認識到,以哲學王為國王的人治政府雖然令人向往,但難於實現;不能相信統治者的智慧和良心,即使是一名年輕英明的統治者,權力也能使他變成暴君。

不能建成理想國,柏拉圖退而求其次,希望成立法治國。他認為法治國是最有可能實現的理想,比較理性,法治的實現,能使社會和諧常態化,權利義務明確化,最終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柏拉圖從理想回到了現實,也給早期蒙昧的人類帶來了法治、理性的曙光。

 

柏拉圖認為,在人類還沒有成為完美的天使之前,法律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可靠,因為法律是全體公民理性的表現,“法律是理性的命令,法律的統治就是上帝和理性的統治,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諸神。”崇尚法律是我們最理性的選擇。

回過頭來,2000多年後,審視柏拉圖的一生,可以說人治代表了柏拉圖的理想,法治代表了柏拉圖的理性。

由於高山大川的阻隔、遙遠的距離,加上語言不通,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等人的思想到近代才慢慢傳入中國。

中國古代也講法製,但在統治者心目中,這些法律是用來統治人民的,即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實質上一直實行的是人治。

許多老百姓往往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爺身上,可結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中國古代的孔子有“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思想,把一個人的道德當成了治國之本。這樣的後果是導致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陷入周期性的存亡興衰之中,沒有多少和諧和秩序,人民深受其苦。

如果柏拉圖活到現在,人們問他,經過二千多年的實踐,你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什麽時,他一定會說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一定是法治國。

 

柏拉圖雖然離開我們已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至今影響著世界,如陽光一樣溫暖著人類。

他有許多名言,常讀常新,像父親一樣叮囑著自己遠行的兒女,令人感動,發人深思。

他說: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

他說:無論你的悲傷有多深切,也不要期望同情,因為同情本身包含了輕蔑。

他說: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

他說: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他說:好人若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被惡人統治。

他說:國王的祖先都曾是奴隸。

他說: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氣,其勝利也是所有勝利中最光榮的勝利。

今天我在北美、遠離愛琴海的安大略湖畔,晨光熹微中重溫柏拉圖,既高興,又心酸。神州的法治之路,任重而道遠。

柏拉圖不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