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陸續續,
讀過幾本關於李叔同的書,
對他行狀事功甚是佩服,以至敬重。
李叔同,
清末民初人,係清末某大臣小妾所生,6歲時,72歲的父親便病故了。
18歲時,
早熟的他支持康梁的變法,厭惡舊製度,曾刻印章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師”。
不久,他遠去日本留學,學習音樂、繪畫,
學成以後,來到浙江師範學校成為一名音樂、繪畫老師,豐子愷有幸成了他的學生。
後來,沒有幾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時人這樣評價他:“作公子時,像個翩翩公子,作老師時,像個老師,作和尚時,像個佛陀。”
李叔同,
可謂蘭心慧質,有柔軟的內心、豐富的情感,
他早年譜寫的《送別》傳唱至今,感人至深: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當代電影《城南舊事》就是用這首《送別》作為插曲的。
前幾日,我翻閱李叔同也即弘一法師的作品,意外發現他32歲時所填的一首詞《滿江紅》,全詞大氣磅礴,慷慨激昂,使萎靡的我為之一振:
皎皎昆侖,
山頂月,
有人長嘯。
看囊底,
寶刀如雪,
恩仇多少!
隻手裂開鼷鼠膽,
寸金鑄出民權腦。
算此生,
不負是男兒,
頭顱好。
荊軻墓,
鹹陽道;
聶政死,
屍骸暴。
盡大江東去,
餘情還繞。
魂魄化成精衛鳥,
血花濺作紅心草。
看從今,
一擔好山河,
英雄造。
李叔同的這首詞寫於1912年,
是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又立即麵臨危機的時刻。當時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孫中山被迫辭職,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大地一時烏雲蔽日,情勢危急。
李叔同以革命者自況,以捍衛民權者自許,擁抱新生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歌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吞吐八荒、雄掃六合的氣勢,寫下了這首詞。
麵對為民權血脈賁張的李叔同,遙想他遠去的背影,記起他“悲欣交集”的臨終遺言,感懷他“一念放下,萬般從容”的人格,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