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我偶然在網上刷到音樂劇《悲慘世界》,一下被吸引住了,半個多月來,這部音樂劇,我一共觀看了8遍。
我在YouTube上觀看的是在英國倫敦公演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全長2小時27分50秒,該視頻已在網上播放了148萬次。
聞名遐邇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改編自世界文學名著、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長篇小說。
維克多·雨果,被稱為“法蘭西的良心”,法國最偉大的作家、傑出的政治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生於1802年2月26日,在84年的漫長人生中,他經曆了法國19世紀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 、小說、劇本,作品觸及時政、藝術潮流、社會生活各個方麵。
雨果出生於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個將軍,他的母親是一個天主教徒、溫和的保皇派。
雨果有兩個哥哥,他是全家的嗬護對象,從小在溫暖、有愛的環境中無拘無束長大。
20歲時,他寫的詩歌就在巴黎上流社會流行,連國王都給他津貼、表示賞識,29歲時,寫出了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
本來雨果是個天生的保皇黨,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看到太多社會的不公與權貴的不堪時,他漸漸成為一個共和黨人,一個堅定的人道主義者。
這個思想的轉變,雨果在1862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得十分明白。
16歲的一天,他經過巴黎法院廣場,碰到的一幕讓他終身難忘。
那天,一個年輕的女仆因為偷拿了主人的東西,被主人告發。
法院對她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刑罰。
女仆被鎖在柱子上,行刑者拿著燒紅的烙鐵,按在她赤裸的肩部和背部,頓時升起一股皮肉燒焦的白煙,女仆發出不似人聲的尖叫……
年少的雨果當時就在心裏暗暗發誓,一生要與這個“邪惡”的法律作鬥爭。
因為反對皇權,雨果積極投身政治活動,作為國會議員,盡力為被侮辱被損害、沉默的大多數發聲。拿破侖三世上台後,雨果被迫流亡國外19年,在流亡期間,完成了《悲慘世界》的創作。
《悲慘世界》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19世紀初的一天,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家小孩餓死,趁著夜色,打破一家麵包房櫥窗,偷了一根法式麵包,結果被判了5年徒刑,後來因為越獄,多次加刑,前後共服刑19年。
假釋出獄後,因為他的身份,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老板也常常隻給他一半工錢。
一個陰冷的下午,已兩天沒有進食的冉阿讓,搶了街上小孩的一個麵包。
有人報告給了警察,警察取消了他的假釋身份,要將他收監,冉阿讓重新踏上了逃亡之路。
因此他對這個社會充滿了仇恨。
有一天晚上,他又冷又餓,慕名來到當地一個主教家。
主教雖然看到冉阿讓蓬頭垢麵、衣衫襤褸,仍然熱情接待了他,
主教用銀餐盤招待他吃飯,用銀燭台為他照明,還熱情留他住宿。
當天夜裏,冉阿讓偷走了主教的四個銀餐盤,趁天未亮,悄悄地離開了主教家。
不巧的是,他逃走不到一個時辰,就被巡夜的警察逮個正著。
警察將他押到主教家。
主教一見冉阿讓,就十分激動的說:啊呀,弟兄,你怎麽走得這樣匆忙,給你的銀燭台你怎麽忘記拿了?
冉阿讓呆呆的望著主教,竟一句話都說不出。
主教對警察說,這是一場誤會,謝謝你們恪盡職守,但這些銀器確實是我贈與他的。
警察無奈之下,隻好將冉阿讓釋放了。
主教將銀器包括銀燭台重新包裹後送給了冉阿讓,並叮囑他不要辜負上帝的愛,盡力走一條自新的路。
冉阿讓深受感動,從此下定決心:重新做人。
幾年之後,冉阿讓用化名創辦了一個成功的紡織廠,並成了當地的市長。
在冉阿讓的廠裏,有一個女工,名叫芳汀。
她來自外省鄉下,20歲時,愛上了一個巴黎的紈絝子弟,兩人未婚同居,生下女兒珂賽特,不久紈絝子弟拋棄了芳汀母女,再也沒有出現。
芳汀隻能一人撫養女兒。
為了賺錢撫養女兒,芳汀將女兒寄養在巴黎一小酒館老板德納第夫婦家,她自己則去冉阿讓的工廠打工。
德納第夫婦表麵花言巧語、善解人意,實際上非常刻薄、小氣、無情,他倆讓不到10歲的珂賽特在大冬天穿著單薄的衣衫,流著鼻涕,為酒館掃地、洗碗、倒垃圾、提水,做著各種各樣的雜務,一邊以各種名目,三天兩頭寫信給芳汀索要各種費用。
工廠的工資不高,在德納第夫婦的催迫下,為了女兒,芳汀以10法郎賣掉了自己的一頭金發,3法郎賣掉了自己的牙齒。
不久,芳汀在周圍女工排斥與白眼之下,被工頭以生活不檢點為由趕出了工廠。
為了養活女兒,芳汀淪落為一個妓女。
有一天,大雪之後的一個晚上。
一群酒鬼在街上調戲婦女,一個混混將一個雪球塞進了芳汀的衣服後領。芳汀奮起反抗,被附近的密探沙威看到。
惡人先告狀,混混指控芳汀無故毆打路過的他,沙威立馬將芳汀逮捕,並揚言要讓她坐牢半年。
聽到自己要被關半年,女兒從此將沒錢生活,芳汀一下癱坐在地。
這一幕被冉阿讓市長看在眼裏。
冉阿讓挺身而出,向沙威證明芳汀的清白。
芳汀被保了下來,但驚嚇之下,住進了醫院。
芳汀確診患上了肺癆,麵對前來看望的冉阿讓,她含淚將女兒托付給他照顧。
就在這個時候,沙威帶領3個警察來到醫院捉拿冉阿讓,因為他已認出當年他負責的那個逃犯就是這個市長。
當夜,芳汀在驚嚇中死去,而冉阿讓逃出魔掌,一路潛行,三天後,找到芳汀的女兒珂賽特,然後用巨款將她贖了出來。
冉阿讓帶著珂賽特,隱姓埋名,在巴黎郊外幸福地生活了十年。
在冉阿讓的嗬護與教育下,珂賽特出落成一個心地善良、知書達禮、人見人愛的美麗少女。
在郊外的一個街心花園,珂賽特邂逅了大學生馬呂斯,丘比特的神箭射中兩人,兩人在不知道對方姓名時相愛了。
轉眼到了1832年,
巴黎的共和黨人又一次起來起義,馬呂斯便是起義軍的一員。
明知敵眾我寡,他們還是要拚死一搏。
決戰前夕,沙威作為密探被起義軍抓獲,麵臨處死,冉阿讓謹記主教的教誨,以恕待人,悄悄將他放了。
麵對冉阿讓的善行,沙威在良心與職責之間苦苦掙紮,對自己的信念產生了嚴重懷疑,最後跳進洶湧的賽納河,自殺了。
起義軍戰至最後,其它人都犧牲了,馬呂斯身負重傷。
冉阿讓冒死將馬呂斯救了下來。
有情人終成眷屬,二年後,馬呂斯與珂賽特結了婚。
而此時,病重的冉阿讓已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病床前,馬呂斯與珂賽特含著眼淚,緊拉著冉阿讓的手不放,冉阿讓用幾乎低到聽不見的聲音說:“我愛你們,我很高興。”然後慢慢閉上了眼睛……
自1862、1863年120萬字的《悲慘世界》在法國陸續出版後,作為世界文學名著,一直暢銷不止,影響巨大。
雨果曾說:“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隻要世上還有饑餓與不公,我的作品就有存在的意義。”
《悲慘世界》貫穿著雨果一生的作品主題: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製惡。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雨果認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每個人都有權利得到公平與正義,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整個社會的不義。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在文學界與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國舉國哀悼,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20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他的靈柩被安放在巴黎先賢祠,與左拉、大仲馬同眠,永受法蘭西民族的尊崇與緬懷。
將《悲慘世界》改編成音樂劇則是小說出版100多年後的事了。
音樂劇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歐美興起,四十年代開始流行。
音樂劇不同於話劇、舞劇,它擅長用音樂、舞蹈、語言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衝突。
語言不能到達的地方,音樂可以。
1980年,法國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阿蘭·鮑伯利創作了音樂劇《悲慘世界》,不久便在巴黎公演。
1985年,英國藝術家將它改編成英語音樂劇,並首次在倫敦巴比肯劇場公演。
1987年3月12日,美國藝術家將英語版音樂劇《悲慘世界》搬上了紐約百老匯劇場。
1990年10月10日,該劇從百老匯劇場遷至帝國戲院演出。
經過16年、6680場的演出,當它在2003年5月18日停演時,《悲慘世界》成為《貓》劇之後、百老匯演出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直至2006年被《歌劇魅影》超越。
而在倫敦西區的演出,剛過了40周年慶典,至今已超過10000場。
而在過去的32年中,在世界52個國家,用超過22種語言上演了此音樂劇,共有7000萬觀眾觀看了演出。
我在網上看到的則是音樂劇《悲慘世界》倫敦演出十周年紀念視頻,許多人認為這是40年來最好的一次演出。
那全方位的視聽盛宴,讓你盡情徜徉在旋律與動感的海洋,沉浸在超時空的情節中欲罷不能。
在演出的最後十分鍾,當17個國家的主人公冉阿讓扮演者在童子軍高舉各國國旗的引導下、列隊走上台,共同唱起音樂劇《悲慘世界》的主題曲《你可聽到人們在歌唱》時,更是全場沸騰。
近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共有演員421人,幕後員工高達1633人,共同參與完成。
藝術家們共演唱了近30首歌曲。
其中著名的歌曲有《序曲》《何錯之有》《長日將盡》《我曾有夢》《到我身旁》《雲端城堡》《紅黑之歌》《我的一生》《愛已滿溢》《隻待明天》《你聽到人們的歌聲嗎》《你我共飲》《落下小雨》《帶他回家》《人去樓空》《世紀婚禮》……
雖然我的父母曾都是中學音樂老師,但我的音樂修養有限。
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給我的的總體感覺是低沉、徐緩、深情與憂傷。而它的主題曲激越、高亢,催人奮進。
下麵就是主題曲《你可聽到人們在歌唱》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你可聽到人們在歌唱 黑夜幽穀 歌聲回蕩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那是一個民族歡呼 翻山越嶺見光芒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
人間困苦都嚐遍 還未泯滅一線希望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the sun will rise .
那怕是長夜徹黑 也將太陽升起
The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
他們將重生得自由 主的園中鮮花綻放
The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_share They will put away the sword
他們將攜手駕起犁鏵 把刀劍丟一旁
The chain will be broken and all men will have their reward
將枷鎖全砸碎 人人都得獎賞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誰要加入我們的征程 堅定地站在我身旁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跨過硝煙 越過街壘 新世界就在前方
Do you hear people sing? Say,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聽啊 人們在高唱 聽遠處戰鼓聲聲響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
他們會捧出未來 且看天明曙光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誰要加入我們的征程 堅定站在我身旁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
跨過硝煙 越過街壘 新世界就在前方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ay,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聽啊 人們在高唱 聽遠處戰鼓聲聲響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
他們會捧出未來 且看天明曙光
Tomorrow comes!
這首歌傳唱久遠,影響巨大,鼓舞了無數人與命運作抗爭。
15世紀,歐洲開始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流行,主張個性解放,肯定人的權利。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啟蒙運動三劍客”伏爾泰強調自由與平等,孟德斯鳩強調憲政民主、三權分立,盧梭強調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啟蒙運動在法國聲勢浩大,蔚為大觀,最後釀成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克巴士底獄,
1789年8月26日,法國《人權宣言》頒布。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自由、平等、博愛”成為法國格言,最終成為天下信奉的普世價值觀。
此後的一百多年,法國一直在專製與共和之間搖擺。
雨果的《悲慘世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其中的故事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還有一首歌在此音樂劇中也特別感人。
在街壘戰即將到來時,起義者明知道寡不敵眾、必死無疑,也義無反顧,直麵死亡。
劇中主人公之一馬呂斯想到離他而去的珂賽特,戰友們想起以前的青春時光與崢嶸歲月,大家不禁舉起酒杯,唱起了下麵這首感人至深的歌:
歌曲 你我共飲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e
和我一同舉杯,敬逝去的歲月
Sing with me the songs we knew
和我一同唱起 熟悉的旋律
Here is pretty girls who went to our heads!
敬那些讓我們魂牽夢縈的美麗姑娘
Here is to witty girls who wenl to our beds!
敬那些與我們共度良宵的狡黠女郎
Here is to them and here is to you!
敬她們,也敬你們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e
和我一同舉杯,敬逝去的歲月
Can be you fear to die?
你是在害怕死亡嗎
Will the world remember you when you fall?
當你倒下,世界是否還能把你記起
Can it be yo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
你的犧牲,會不會毫無意義
Is your life just one more lie?
難道你的一生,隻是別人的謊言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y
與我一同舉杯,敬逝去的歲月
To the life that used to be
敬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
At the shrine of friendship never say die
讓友誼的神殿永不消滅
Let wine of friendship never run dry
讓友誼的瓊釀永不枯竭
Here is you and here is to me
一杯敬你,一杯敬我
Do I care if I should die now she goes acrss the sea?
我還會在意死亡嗎?她已渡海遠去
Life without Coscttc means nothing at all
沒有了珂賽特,生命毫無意義
Would you weep,Coscttc should Marius fall?
如果馬呂斯陣亡,珂賽特,你是否會哭泣
Will you weep ,Coscttc,for me?
你會不會 珂賽特 為我哭泣……
當然,我在這裏呈現出來的隻是中英文歌詞,要想真正體驗歌曲的藝術魅力,隻有去音樂劇的視頻裏去尋找和欣賞,屆時我保證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文字有時是蒼白的,而音樂則充滿感情與溫度。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主人,就是因為他發明了文字和音樂。
我曾和我的北美朋友們說過,《悲慘世界》這部偉大的音樂劇完全可以作為初學英語者的教材。
專家統計,一個英語演講者一個小時的演講,包含了大約10000個單詞,作為音樂劇,中間有停頓,歌唱比演講速度要慢一些,加上其它的表演時間,兩個半小時的演出,我估計音樂劇《悲慘世界》應該會有8000左右的英語單詞量。
將這部音樂劇爛熟於胸,全部記住,然後再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作為英語初學者基本的會話交流、聽說讀寫大概能過關了。
大家都知道,當今人類的知識成果大部分是以英語的形式保存的,
德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
實際上,英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它是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方法論,對母語不是英語的人來講,英語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學習英語難嗎?
許多先行者早就給出了結論。
王雲五,現代出版家、政治家,曾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長,1888年7月,生於上海,他一生隻受過4年學校教育,14歲開始做五金店學徒,白天打工,晚上去夜校學英文,幾年如一日,17歲時,他按揭購得一套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每天花二、三個小時,用三年時間,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讀了一遍,英語水平突飛猛進。
呂代豪,台灣牧師,1954年8月生,中學未畢業,就因卷入幫派械鬥,被捕入獄,期間,他成功越獄,成為竹聯幫第一殺手。後因人密告再次被捕,獄中翻然悔悟,相信上帝,刻苦自學英語,坐牢7年後出獄,後在台、美、大陸取得神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哲學博士三個學位。
法國的本土麵積雖然隻有64.3萬平方公裏,人口也隻有五六千萬,但它作為世界藝術、科學、哲學中心的地位維持了幾百年之久。
部分曆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中後期的法國為世界第一強國,即使今天,法國也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
我常常感慨:
浪漫、善良的法蘭西民族何其榮耀,誕生了雨果這樣一個偉人,
悲天憫人、充滿良知的雨果也何其有幸,成長、生活在這樣一個知恩圖報、懂得他價值的偉大民族。
雨果的《悲慘世界》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讀者認為雨果寫的就是他們自己的命運。
《悲慘世界》這部書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追求幸福是天賦人權。
這樣的價值觀以古希臘雅典共和國為濫觴,以羅馬帝國為蘊涵,以基督教為媒介,穿過黑暗中世紀,經過文藝複興、啟蒙運動,掀起驚天波瀾,最後以美國獨立為標誌,得到普世的響應,將世界強烈導入憲政民主的大道。
《悲慘世界》在無盡的曆史長河裏、現代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取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25年,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出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行的燈火。
此言不虛。
2018年的初夏,
我曾在法國旅行一個月。
絢爛多姿的旅程仿佛就在昨天。
阿爾卑斯山的冷峻、沉默讓我想起了孤獨、善良的冉阿讓,
盧瓦爾河穀漫山遍野的玫瑰花恰似渴望愛情、英年早逝的芳汀。
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紫色的花海,洶湧起伏,她的馨香猶如浪漫、飄逸的珂賽特,
而波光粼粼、月光之下靜靜流淌的塞納河裏有當年犧牲的英靈。
雨果長眠的地方,
繁花盛開,綠草如茵。
……
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