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思想者的資格:文科,理科與第三種文化

(2010-04-20 00:06:43) 下一個
思想者的資格:文科,理科與第三種文化

文科與理科思維,這種分法以及延伸的討論,其實並不是中國人的發明或是隻有中國人才糾纏於這種很無聊和挺傻的分類。美國當代一些傑出的知識分子就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過一些有意義的討論。

為什麽說是有意義的呢?因為它涉及一種思想者的資格標準。

我們先引用John Brockman在“第三種文化”(1995年出版)這本書中的說法: 過去幾年,美國知識分子生活的遊樂場發生了改變,傳統的知識分子被加速邊緣化。一個五十年代受過佛羅裏達,馬克思和現代主義教育的人在90年代已經不再被認為有資格稱作思想者 (A 1950s education in Freud, Marx, and modernism is not a sufficient qualification for a thinking person in the 1990s)。

為什麽這些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再被認為是思想者呢? 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是僵化與被動(用的是increasingly reactionary, 可以理解為被動似條件反射性思維),第二是回避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意識的知識成就,第三點是忽視科學,其文化基於一種非經驗主義的框架。(Indeed, the traditional American intellectuals are, in a sense, increasingly reactionary, and quite often proudly (and perversely) ignorant of many of the truly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accomplishments of our time. Their culture, which dismisses science, is often nonempirical. It uses its own jargon and washes its own laundry. It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comment on comments, the swelling spiral of commentary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oint where the real world gets lost).

其實有關文科與理科的爭議,在美國開始得更早一些。 1959年, C.P.Snow就出版了一本題為”兩種文化“的書。區分了以文學知識分子以及科學家為代表的兩種文化。而1963年此書再版時,Snow就提出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也就是文科與理科的溝通與融合。在這本書中,Snow分析的是一種文學知識分子作為主流,對科學界知識分子的忽視。可以不到三十年,美國知識界的就發生了巨變。1987年美國文化曆史學家Russell Jacoby在他題為”最後的知識分子The last Intellctuals”一書中,就發出了傳統知識分子邊緣化的悲歎。(Russell Jacoby bemoaned the passing of a generation of public thinkers and their replacement by bloodless academicians. He was right, but also wrong. The third-culture thinkers are the new public intellectuals.)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逆轉呢? 這樣從知識分子扮演的作用講起。知識分子指的是,不僅僅知識豐富的人,更主要的是他們塑造他們這代人的思想.(Intellectuals are not just people who know things but people who shape the thoughts of their generation).而塑造我們這個代人思想的許多重要部分,都源自於當代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相對論,電腦與互聯網,溫室效用與環境汙染,幹細胞與轉基因食物等等。
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文科思維與對科技思維的不足,已經引起許多美國思想家與知識分子的深入討論。

比如美國著名學者Steven Pinker在他的名著The Blank Slate一書中的第12頁,討論小布什如何決策美國禁止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因為小布什的文科思維,在為美國廿一世紀最前沿的胚胎研究製定政策時,采用的是一種很古老的道德觀點,認為卵子一旦受精就有了靈魂 (The American policy on perhaps the most promising medical technolog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 decided by pondering the moral issue as it might have been framed centuries before.)

與此相同的是,地質學家出身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拍板轉基因食物在中國的產業推廣也受到不少來自海內外生物學家的質疑,中國在這方麵的步子是否邁得太快,決策太草率。

此外這種逆轉也跟一些西方著名科學家與思想者倡義有關。英國諾言獎獲得者Peter Medawar曾說:有一種傾向是不公正的,那就是當一個科學家不懂藝術與音樂時,會被認為是呆子,苯蛋或庸人(英文用了a dolt and a philistine),相反文學人士並不認為一定要懂科學才能算受過教育 (literary people don’t think they need to know any science in order to be considered educated; all an educated person has got to know is art and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not any science.)

另一位美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Murray Gell-Mann也曾說:非常不幸的是,不少從事藝術與人文科學,包括一此社會科學的學者,以對科學技術或數學所知至少為傲。(Unfortunately,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conceivably, even some in the social sciences—who are proud of knowing very little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 about mathematics).

綜上所述,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已經成為一種合格思想者的內在標準,具備這方麵的知識,將有助於人類作出可持續性發展的理性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