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慎獨其實很後現代

(2009-10-10 11:19:34) 下一個
慎獨其實很後現代

前不久,讀到福柯對基督教的批判一文. 那篇文章的框架值得思考:
先引用一段:

翻開西方思想史,福柯認為,始終貫穿於其中的核心問題,無非就是‘真理與主體性’的相互關係(Foucault, 2001: 504)。所以,在福柯看來,‘我們自身究竟是誰’的問題,實際上隻能是在‘真理與主體’的相互關係的框架中被探討。他認為,‘我們自身究竟是誰’的問題,又可以翻譯成這樣的問題:‘我們自身為什麽現在非要成為一個主體不可’。福柯強調指出:我們自身究竟為什麽和怎樣成為主體,乃是西方思想史上最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們自身的命運,而且也關係到揭示整個西方社會文化製度的奧秘。福柯後來明確地把這個重要問題稱為‘關於我們自身的曆史存在論’(l’ontologie historique de nous-mêmes)。他指出:關於‘我們自身的曆史存在論’所要探討的基本問題,就是‘我們自身是如何成為主體’?所以,福柯強調說:“我所研究的,毋寧是探索我們文化中,有關我們人類的各種不同的主體化模式的曆史(J’ ai cherché plut?t à produire une histoire des différents modes de subjectivation de l’être humaine dans notre culture)”(Foucault, 1994 : IV, 222-223)。

從這個角度看,宗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思想史的一部分,也在試圖解決"真理與主體性"的問題.而福柯的批判變得有意義, 就是超越宗教的框架下談,放在一個更可比性的框架上來談,從做人的角度來談,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不是自己選擇人生,總要有所依據. 各類信教的人, 如果認為他們所信的不是真的,或者信了沒有好處, 或者信的功用與利益不是真的,就沒有了意義. 所以各類人各類信仰, 最終會麵臨到什麽是真實(與之對應的,如佛家常言虛幻),以及什麽是真理的問題. 而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真理學說, 包括各種各樣的宗教意義上的真, 而任何一個人選擇相信什麽,就引伸到一個主體性的問題. 各類思想,各類宗教, 隻能通過一個人而顯現出行為與意義.故這個主體性才是關鍵之一.

這個框架的好處就是, 我們沒有必要在儒家是不是宗教,佛教是不是宗教這樣的話題來打口水戰. 科學,哲學,宗教,佛教,道家等就是不同的主體化模式, 歸根結底,都在幫助理清現實與真理,看破虛幻與陷井,並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個體的主體性, 安身立命,成就我們獨特的人生,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這個框架幫助我們認識到和諧的可能,不必宗教戰爭與迫害,每一種思想與學問,都是我們提供了對真理性問題的一種視角與實踐,一種假說與證偽的認識過程. 有趣的是,這個框架與我博客中一係列就傳統文化有關的慎獨的探討相關. 簡言之,. 慎獨,其實也是關於真理性與主體性的討論.

慎獨,用福柯的話來說, 就是”我們自身為什麽現在非要成為一個主體不可呢”?

“我們自身是如何成為主體呢?”

福柯的兩個問題, 很有後現代主義的味, 原來古人快雪時晴談慎獨, 跟玩後現代派一樣啊.

這篇就此打住,讓朋友們沉浸在後現代主義的沉思中:: ”我們自身為什麽現在非要成為一個主體不可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