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衰翠減話紅樓

從明清易代史看紅樓夢

如需音頻版,可關注油管同名頻道
正文

013 寶黛釵(之三) 其他

(2023-06-12 03:41:32) 下一個

寶黛釵(之三)  其他

【一】寶黛初會和金玉初會中的通靈寶玉

寶黛初會和金玉初會,都是紅樓作者著墨很多的兩個場景。

對於寶黛初會,作者先是強調二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呼應故事中木石前盟的設定,也對應曆史上崇禎繼位的合理性與宿命感。二人相見之前,先寫黛玉自幼體弱,有癩頭和尚說要不見外姓親友,才能平安了此一生。評寶玉的兩首西江月,也是在這個場景下寫出。這兩點我們之前分析過,是隱喻崇禎接手大明時,國家狀況內憂外患,同時明朝的製度也決定了帝國終將崩壞的結局,而以崇禎自身的才能和性格,注定無法力挽狂瀾,隻能成為亡國之君。

從初次見麵寶玉就摔玉的情節看,寶黛是注定的悲劇,金玉配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通靈寶玉的原型為傳國玉璽,玉璽被摔,最著名的一次是王莽篡漢時,他派人去向他的姑姑王太後索取傳國玉璽,王政君大怒,擲玉璽於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所以無論是寶玉摔玉,還是後麵的金玉之說,都是作者在暗示紅樓的背景為政權更替,國破家亡的末世悲劇。

就在寶黛見麵的當天晚上,黛玉開啟了還淚之旅,並且自己傷心說:“今兒才來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來,倘或摔壞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這樣一種讖語式的表達,也是作者在暗喻,崇禎雖然殫精竭慮的想要治理好國家,但是明朝政權的衰落,崇禎仍舊要負最大的責任。

 

對比寶黛初見麵就相愛相傷,金玉初會似乎平和許多。然而,作者卻在寶釵托起通靈寶玉時,插入下麵這首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前麵四句是故事中的設定。

後麵四句放在這裏,和當時的氣氛並不相符,甚至可以說是詭異。尤其是最後兩句,脂硯齋在這裏批語是:末二句似與題不切,然正是極貼切語。這裏作者應該是影射清朝奪權的過程,雖然在史書上貌似平和,然而實際上卻是暗藏了累累白骨。

同時“忘姓氏”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滿清入關後,那些幸存的朱家後人,為了躲避滿清的迫害,在國破家亡之後,紛紛隱姓埋名,或竄伏山林,或輾轉流徙,開始了艱難的逃亡生活。比如崇禎之子朱慈煥,改名王士元,以教書為業,七十五歲時還是被康熙找到並被淩遲,兩個兒子也被斬首。癸酉本中寶玉離開寶釵後,過著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巧姐則是嫁給板兒,隱居在鄉間。這兩種狀態,基本是就是明朝皇族後裔的歸宿,但是他們都必須隱藏自己的身份。第二層意思是指,在經過滿清的奴化統治後,漢人漸漸臣服,接受剃發易服,忘記了作為漢人的衣冠禮製,丟掉了祖宗的訓誡。這在明朝遺民眼裏也是一種“忘姓氏”。

中間兩句“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是作者感慨每一個朝代的興起和衰落,似乎都有天意和運氣的成分,可是卻也逃不脫崩塌的結局。後一句“時乖玉不光”,是因為大明末期除了自身的原因也有小冰河期帶來的各種天災,才造成國運不濟。而前一句則是預言滿清早晚也會有運盡之時,畢竟兩千年的秦製,沒有哪個朝代可以逃脫曆史輪回的周期律。

【二】寶黛釵住處的隱喻

先說寶玉的住處。進入大觀園之前,寶玉和賈母住在一起,給自己的屋中題為“絳芸軒”。元妃讓大家搬進大觀園,寶玉選擇了“怡紅快綠”,也就是怡紅院。最初,寶玉給這裏命名的是“紅香綠玉”,源於海棠和芭蕉兩種植物。結合植物和顏色的影射,以及香玉代表政權。很明顯,寶玉的住處,也是在影射朱明與滿清對於政權的爭奪。但是寶玉隻是自稱怡紅公子,表示在明清之間,人心還是偏向明朝。

黛玉的瀟湘館,最初題名為“有鳳來儀”。無論是瀟湘館還是有鳳來儀,都在暗示黛玉的帝王身份。瀟湘的典故源自舜。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英尋至湘江水邊,遙望九嶷山日夜慟哭,悲痛不已。血淚灑在湘江邊的竹子上,形成斑斑淚痕。這個典故中是一個帝王去世,兩個妃子投水。而在甲申國難中,也是一帝二後自盡殉國(崇禎帝、周皇後,和天啟的張皇後)。瀟湘館外的竹子,既符合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之說,也符合湘妃竹的典故,同時“竹”還與“朱”諧音。

相比寶黛住處的明顯喻義,寶釵的蘅蕪苑的影射相對比較隱晦。蘅蕪,典出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五《前漢上》,原文是:“帝息於延涼室,臥夢李夫人授帝蘅蕪之香。帝驚起,而香氣猶著衣枕,曆月不歇。帝彌思求,終不複見,涕泣洽席,遂改延涼室為遺芳夢室。

書中提及漢武帝思念李夫人,夜有所夢,夢見李夫人手持蘅蕪之香。漢武帝醒來後,香氣仍舊彌漫在室內。下麵寶玉的對聯“吟成荳蔻才猶豔,睡足荼靡夢也香”,此處的“夢也香”,正有回應此典的內涵,可見蘅蕪一詞的來曆正是出自《拾遺記》中。

而曆史上最著名的關於李夫人的詩,則是李延年曾譜詩歌詠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再難得。”寶釵住蘅蕪苑,後文取“蘅蕪君”之名,是將寶釵比作“傾人國”的“北方佳人”,暗諷皇太極是傾覆大明的北方政權。

漢武帝思念李夫人的典故,出現在詩文當中也不少見,白居易、李商隱、李賀都寫過《李夫人》的詩歌。蘅蕪雖不常見,但李夫人的典故卻常見,如唐代徐夤的《夢》一詩中的“武帝蘅蕪覺後香”亦是此典。且在關於蘅蕪的典故之中,必然是與李夫人典故有關的。

而蘅蕪苑內,雪洞一般素淨的房子,也是呼應“北方佳人”這個隱喻,影射寶釵是來自東北苦寒之地。

【注:值得一提的是,蘅蕪苑的對聯還出現了“荼蘼”,荼靡是春天開得最晚的花,開完之後,人間再無芳菲。蘇軾有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第六十三回占花簽,麝月曾掣著的一隻花簽,上麵便是一隻荼靡花,題著“韶華勝極”四字,旁邊一句舊詩:“開到荼靡花事了。”且又有脂批又在二十一回寫道:“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這裏出現荼靡,正是暗示了寶釵、麝月是在寶玉出家前,陪伴在寶玉身邊的最後兩個人。】

在第十七回中,描寫蘅蕪苑在園中的位置:“忽見柳陰中又露出一個折帶朱欄板橋來,度過橋去,諸路可通,”己夾在此處的批語是:“補四字,細極!不然,後文寶釵來往,則將日日爬山越嶺矣。記清此處,則知後文寶玉所行常徑,非此處也。”這裏批者提醒讀者,要注意寶釵如果不是通過這個“朱欄板橋”,就要“爬山越嶺”才能進到園中的其他地方,更加奇怪的是,批語還說寶玉卻不常常用這條道。這裏“朱欄板橋”應該是指的明朝控製下的山海關,喻後金如果不能通過山海關進入中原,則需要繞道蒙古。而寶玉不用這條道,是因為大明想進入遼東,途徑則不限於山海關,比如登萊防線一側的毛文龍就曾帶領約200人突襲了後金要塞。

另外,作者寫蘅蕪苑中的植物是:“一株花木也無。隻見許多異草,……或如翠帶飄搖,或如金繩盤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氣馥,非花香之可比。

沒有花木花香,隻有異草,喻意寶釵的異族身份。“翠帶”、“金繩”指向滿清後金。“丹砂”、“金桂”影射滿清最終收服了林丹汗和吳三桂。

除了丹砂金桂,蘅蕪苑中還有許多異草,大多出自離騷楚辭。或許暗示作者對寶釵的品格和能力有所讚許,即對皇太極作為一代明君還是肯定的態度。這和寶釵的判詞“高士晶瑩雪”意義相同。

 

 

【三】寶釵的生日

對於寶釵身份的暗示,作者除了在其住處有所影射以外,還有她的生日。

第二是二回中,賈母給寶釵過十五歲生日,鳳姐和賈璉商量給寶釵過生日,鳳姐說: “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此處卻沒有提月份。

細看文本,發現寶釵的生日非常混亂。似乎應該是正月二十一,但是結合前後文,卻不可能在正月裏。

正月十五,元春省親後:“且說榮寧二府中,因連日用盡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又將園中一應陳設動用之物,收拾了兩三天方完。

按十六、十七兩天算,則正月十八,寧府唱戲,寶玉去了襲人家“良宵花解語”。所以及至寶玉給黛玉說“耗子偷香玉”笑話,至少在正月十九。至次日,“王熙鳳正言彈妒意”,然後湘雲來了。次早天明時,寶玉便跑到黛玉房中,並讓湘雲梳頭,寶玉這晚不理襲人,到第二天和好,巧姐出痘疹,所以這天至少在正月二十二。

鳳姐款留兩個醫生,十二日不放回家去。賈璉搬出外書房,十二日後送了娘娘,賈璉仍複搬進臥室。重複“十二日”,就是提醒讀者:十二日後,顯然到二月份了。

鳳姐跟賈璉商量“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說這話時,是二月,所以這個生日不會是正月二十一,隻能是二月二十一日。

寶釵過完生日後,又隆重地寫猜燈謎!燈謎自古是元宵節這幾天的傳統活動,不可能到二月。那為什麽要把看似二月二十一的生日,故意插入到正月十五的元春省親和元宵燈謎之間呢?

因為二月二十一是努爾哈赤的生日,必須要藏,卻故意露出破綻,讓讀者看出有問題,是慣用的錯誤提醒的方法。

二月二十一日,是努爾哈赤的生日,並非寶釵皇太極的生日,且生日宴上大鬧天宮的金猴,也是努爾哈赤,卻為何都說到寶釵身上?第一,這是紅樓夢中慣用的手法,經常把這個人物的某事,放到另一個相關的人物身上,讀者其實是很容易分辨的。就如寶釵的生日,絕不能用皇太極本人的真實生日,會讓人一下看出來,用努爾哈赤的生日,再把它混到正月裏去,真真假假,就能做到真事隱,不那麽明顯了。但算清了二月二十一日的讀者,又看出寶釵是“金”陣營,那努爾哈赤的生日便可一眼看穿,不影響閱讀。第二,這裏作者讓寶釵(皇太極)過了努爾哈赤的生日,實際是影射努爾哈赤之死以及皇太極繼位,這一點與元妃省親以及端午打醮有關,我們放到元春篇的第三篇再細論。

 

【四】賈母對於釵黛的態度

賈母對於寶釵的態度,也是曆來紅學討論的話題。第二十二回,寶釵來到賈府中的第一個生日,賈母提出要替寶釵做生日,書中有這樣一句:“賈母自見寶釵來了,喜她穩重和平。”第三十五回,賈母更是當眾讚揚薛寶釵:“提起姊妹,不是我當著姨太太的麵奉承,千真萬真,從我們家四個女孩算起,全不如寶丫頭。”第三十八回,賈母聽湘雲說寶釵幫她預備了螃蟹宴,便誇獎寶釵:“我說這個孩子細致,凡事想的妥當。”這幾處都是明寫賈母對寶釵的欣賞之情。可是後來陪劉姥姥遊賞大觀園,來到寶釵的蘅蕪苑,眼看這裏素淨得像“雪洞”一般,不僅明確表示這種風格不太適合年輕姑娘,還認為這會讓別人以為賈府簡慢客人,非要自己拿幾樣東西給寶釵來裝飾一下不可。從這一情景來看,倒似有點“嫌棄”寶釵,這種嫌棄並非嫌惡,而是有一種看不起和不認同。總體的感覺,賈母對寶釵是真心欣賞,卻談不上喜愛,並且認為薛家在禮數和教養上有所欠缺。

結合寶釵和賈母所影射的身份,作者應該是要表達:假使朱家祖先在世,也會感慨皇太極比崇禎優秀了太多,不論是帝王胸懷、心術、城府、謀略、識人之明、禮賢下士、治國能力等等各個方麵,皇太極都是全方位碾壓崇禎。不過,即使皇太極再優秀,那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欣賞會有,但是不會真心喜愛。

對比賈母說起黛玉寶玉,自己抱怨著哭,感歎:“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裏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麽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偏又不咽這口氣。”這才是真情流露。想來朱家先祖怨恨自己的兒孫不爭氣,同時心有不甘,眼見鄰居家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優秀(除皇太極外,多爾袞、康熙、雍正,乃至順治都比明末的幾個帝王靠譜),國運衰敗,江山易主,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了。

然而,滿清雖然有幾個才幹優長的君主,在漢人士大夫看來,仍然屬於蠻夷,缺少禮數和教化。這種心態上的優越感,就很類似於賈母這種幾代貴族,看不起薛家這種皇商暴發戶,書中用賈母不滿蘅蕪苑過於素淨來影射這一點。

對於薛家覬覦與寶玉的姻緣,賈母也不是沒有提防的。前八十回中,有幾處暗示,但是並不明顯。隻能說賈母和王夫人,對薛家自稱的金玉相配,采取了冷處理不回應的措施,就是在間接的拒絕薛家。到了癸酉本中後二十八回,賈母評十二生肖中,才千裏伏線的回應了寶玉那個老鼠精偷香芋的故事,暗指寶釵心思深沉,在賈府各處收買人心,覬覦寶二奶奶的位置。

 

 

【五】釵黛的花簽

黛玉的花簽是“芙蓉”,題詞是“風露清愁”,配詩是“莫怨東風當自嗟”。芙蓉即荷花,取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典故,可以理解為所有與滿清抗衡的、忠於大明的人物。寶玉後來祭奠晴雯,也用芙蓉。香菱的原名“英蓮”,也有此意。

“風露清愁”的意思就更加明顯了,“風”“露”“清”都指向滿清,自然是大明之仇,崇禎之愁。

“莫怨東風當自嗟”出自歐陽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全文是: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於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製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詩中的“漢宮有佳人”、“絕色天下無”是案指大明的錦繡江山。“遠嫁單於國”、“一失難再得”是指漢人政權被蠻夷奪取。“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製夷狄!”是在諷刺崇禎無治國之能,致使國家內外交困。“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這幾句幾乎就是黛玉葬花詞的翻版,喻國破家亡,漢族百姓被屠戮的血淚史。最後一句“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是指大明氣數已盡,明亡其實並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自身的問題。

 

寶釵的花簽是牡丹,題詞是“豔冠群芳”,配詩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牡丹是花中之王,豔冠群芳指滿清消滅大明、大順和大西政權,最終入主中原。

配詩“任是無情也動人”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牡丹》,原文是: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首句的“東風”指向滿清。“傾國”再次出現,呼應寶釵的身份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與“蘅蕪”的典故寓意相同。“芍藥”、“芙蓉”都是朱明的指代物,所以麵對牡丹隻能是“為近侍”和“避芳塵”。最後兩句“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喻皇太極雖實為清朝奠基者和開國之君,可惜最終卻未能入關登基,早逝於東北。

這裏著重講一下“任是無情亦動人”一句。“無情”和寶釵的“冷香丸”相呼應,都是比喻皇太極以及滿清鐵騎的冷酷和殺戮。這就涉及到皇太極這個人物的曆史複雜性。前麵我們分析過,皇太極相比其父努爾哈赤,對漢人的屠戮少很多,尤其對遼東投降的百姓基本采取恩養的政策。但是,少並不代表沒有,相比努爾哈赤的濫殺嗜殺,皇太極的殺戮是有選擇性的、有策略的。與明朝對抗期間,對於抵抗的明朝百姓和軍人,一旦征服,也是絕不手軟。比如鬆錦之戰收服洪承疇後,其餘被俘的三千多人一律處死。兩次征朝鮮,血洗平壤。破錦州,三日搜殺,婦孺不免;掠濟南,城中積屍13萬。

而對於有能力的漢族人才,皇太極則是很有心胸和手段來籠絡人心,此即寶姐姐的“動人”之處。比如範文程、祖大壽、孔有德、洪承疇這些決定兩個政權生死存亡的人物,都是因皇太極的人格魅力而歸附。【以祖大壽為例:崇禎四年,大淩河之役。祖大壽在城內已經沒有糧食,需要殺馬殺人為食的情況下,無奈率部眾萬餘人第一次獻城投降。投降後的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借口,主動請纓要帶人混進錦州做內應,幫皇太極拿下錦州。然而,祖大壽一離開皇太極大營,就借著大霧甩開了同行的大部隊兵馬,隻帶了26名親信進了錦州,把城門一關,反悔了!對於祖大壽的降而複叛,皇太極沒有惱火,也沒有拿與祖大壽一起投降的部將子侄出氣,反而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極高的氣度,皇太極寫信給祖大壽說,依舊信任祖大壽,並且會好好照顧他的子侄們。後麵的十年間,皇太極沒有放棄對祖大壽的招降,去過幾次書信,還交過一次手,盡管祖大壽一直沒有回音,皇太極仍非常有耐心。直到崇禎十五年,鬆山之戰中,明軍被團滅,總督洪承疇及祖大壽三個弟弟被俘投降。隨後皇太極圍困錦州,再次向祖大壽拋出橄欖枝,祖大壽仍堅守了一年,再次麵臨山窮水盡,才迫不得已投降。十年後,祖大壽與皇太極再次相會,皇太極既往不咎,仍任祖大壽為總兵,還把他編入正黃旗,至此除了在山海關一線的吳三桂部,祖家將大部分部曲全部降清。】

任是無情亦動人”基本上概況了皇太極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在寶釵抽完這支花簽後,叫芳官唱了一支《賞花時》,結合寶釵的影射身份來看,這支曲子可以解讀為描述皇太極向南征討明朝:“翠鳳毛翎紮帚叉,閑踏天門掃落花。您看那風起玉塵沙。猛可的那一層雲下,抵多少門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再休向東老貧窮賣酒家。您與俺眼向雲霞。洞賓嗬,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嗬,錯教人留恨碧桃花。”尤其是“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一句,似乎影射皇太極在鬆錦大戰中險些被曹變蛟刺殺。

所以,當芳官唱完,寶玉“隻管拿著那簽,口內顛來倒去念“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語。”就是暗示讀者,這一支曲子也是與寶釵的原型有關。

 

【六】寶黛釵的結局

最後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癸酉本中三人的結局。

寶黛在成親的前一天,賈府被抄家。寶玉被流寇擄走。黛玉在賈政、邢夫人去世後,勉力持家。後來,卻因為中了寶釵的離間計,誤殺小紅。(這一點在第二十七回中已有伏筆,寶釵在小紅和黛玉之間留下心結。小紅的原型為袁崇煥。)小紅死後,賈府眾人因黛玉的猜忌多疑感到心寒,無人再願意出力保家。最終,賈府落於流寇之手。黛玉為免於受辱,在柳葉渚,柳樹旁邊的槐樹上自盡而死。符合黛玉判詞和判詞中的畫(“玉帶林中掛”,兩棵枯木加一圍玉帶),也符合崇禎煤山上吊的死法。

此外,黛玉在自掛之前,因為怕別人發現屍身卻不知名姓。於是將當年寶玉病時贈與他的兩個舊手帕,放進旁邊的柳樹洞裏。一年後,寶玉發現黛玉的白骨,看見這兩塊帕子,才意識到白骨是黛玉。後來在寶釵的幫助下,安葬了黛玉的屍骨。黛玉死後的境況,呼應葬花詞的讖語,也符合崇禎死後的遭遇。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攻破北京已經三天的農民軍“大順皇帝”李自成,終於在煤山上找到了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屍首。而後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屍首拖下煤山,與周皇後(崇禎帝皇後)的屍首一起在東華門示眾。北京城的大小官民們,也因此看到了崇禎帝夫婦的“最後一麵”:崇禎帝屍身以發覆麵,還赤著一隻腳,全身衣服淩亂,場景十分淒慘。崇禎帝的屍首被發現時,衣服裏有遺書一封:“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李自成也是以此來確定崇禎的身份。而到了四月初三下葬時,崇禎的“後事”,更是冷冷清清。雖然李自成下令以“帝王禮”安葬崇禎,但是北京城裏的前明官員,這些不久前的“崇禎臣子”,全都躲得幹幹淨淨,可謂“百官無一執紼者”。隻有順天府尹奉命雇了三十六名役夫,把崇禎夫婦抬到昌平的田貴妃墓安葬,期間還因為大順政權撥款不夠,連工錢都沒給足,幸虧當地鄉紳們湊了“三百四十千錢”,才叫崇禎夫婦入土為安。至清兵進駐北京城後,多爾袞再次對崇禎帝的墳墓進行了修繕,並且正式更名為“思陵”,思陵直到順治二年才完成修建。當時的清朝國庫非常缺錢,思陵還是在順治帝不斷的催促下才完成的。

 

黛玉死後,寶玉雖然傷心,還是很快和寶釵成親。(第五十八回中,藕官祭奠菂官,被寶玉袒護,後經芳官解釋,說了一篇關於續弦的道理,寶玉很是認同。即是伏筆黛玉死後寶玉續娶寶釵。)不過二人婚後三觀不合,寶玉不願效忠異族統治的朝廷,而寶釵卻執意要寶玉求取功名。最終寶玉離家。開始時是出家為僧,但是很快發現廟裏的生活也不單純,最終淪落為乞丐。晚年與老去的湘雲相遇。在湘雲病逝後,寶玉獨自劃船至海上。在經曆家破人亡,朝代輪轉之後,寶玉主動縱身跳海,卻沒能死去,是被金剛大士拉到了太虛幻境。最征皇權的賈寶玉,乘坐浮舟漂泊在海上,是源自孔子的主張:“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暗示滿清即使得到天下,卻始終無法完全贏得漢人衷心擁護。寶玉跳海而不死,是寓意中國兩千年曆史,皇權輪轉,卻是不滅不死的。

 

寶釵在寶玉離家後,改嫁賈雨村。符合開篇“釵於奩內待時飛”的伏筆。後來雨村再次官場失勢,被流放北方,寶釵與其一同流放,死於北方冰雪之地。結合賈雨村的原型洪承疇,寶釵最後嫁給雨村,是影射皇太極死前的最後功績:贏得鬆錦大戰和收服洪承疇。鬆錦大戰時,皇太極的健康狀況已經出問題了。海蘭珠去世以後,皇太極常常昏倒,精神狀態也很不好。鬆錦大戰爆發,洪承疇帶著13萬大軍前來,前線吃緊。而這個時候皇太極舊疾複發大量流鼻血(史書記載為“鼻衄”),這很有可能是由於高血壓造成。為了不影響一國之主,一軍之帥的形象,他用碗盛著鼻血,竟然就這麽騎馬走了三天,趕到了戰場。一年多後,清朝形勢大好,接連取得勝利。皇太極欣喜之餘,多天舉辦宴席。正可能是因為這種情緒激動與過量飲食,為皇太極敲響了喪鍾。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回到寢宮,感到身體不適。可能在坐下緩解頭暈等症狀時,因高血壓導致中風(腦淤血等)而暴死於沈陽故宮。寶姐姐的判詞“金簪雪裏埋”,以及結局中,因沒有冷香丸致使熱毒發作而死,即是影射皇太極因腦中風死於關外苦寒之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