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看看各方(包括北約自己和烏克蘭)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北約秘書長 Jens Stoltenberg 說“是”:“普京為阻止北約逼近而開戰”
2023年9月7日,北約秘書長 Jens Stoltenberg 在向歐盟外交委員會通報情況時,明確告訴歐盟外交委員們,俄國發動對烏克蘭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使北約東擴到俄國邊境。
根據北約網站,這是 Jens Stoltenberg 歐盟外交委員們說的原話:
“背景是這樣的:2021 年秋季,普京總統給北約送了一個條約草案,讓北約簽字,讓北約同意不再繼續擴張。同時那也是他不入侵烏克蘭的條件。我們當然沒簽。於是,他為了阻止北約擴張到他的邊境,就發動了戰爭。”
“The background was that President Putin declared in the autumn of 2021, and actually sent a draft treaty that they wanted NATO to sign, to promise no more NATO enlargement. That was what he sent us. And was a pre-condition for not invade Ukraine. Of course we didn't sign that.”
“So he went to war to prevent NATO, more NATO, close to his borders.”
這裏是北約網站刊登 Jens Stoltenberg 2023年9月7日講話原文的截屏。
這裏是北約網站上 Jens Stoltenberg 2023年9月7日講話視頻的截屏。
這裏是北約在 YouTube 上的視頻截屏。字幕上有 Jens Stoltenberg 向歐盟外交委員會通報情況時說普京為了阻止北約擴張到他的邊境而發動戰爭的原文。
西方官員在公開場合對民眾講話時,尤其是在有講稿的情況下,他們幾乎在百分之百的場合都否認俄烏戰爭的起因是北約東擴。如果有人說俄烏戰爭的起因是北約東擴,他們一般都會指責那種說法是普京的宣傳。他們在公眾場合對民眾提到這場戰爭的時候,講稿裏幾乎永遠在 war 這個字前麵加上 unprovoked 這個定語,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此場戰爭與北約東擴無關”這個說法在民眾腦子裏印象越來越深。
上述北約秘書長那番話是在官員與官員之間的閉門會議上,通報情況,沒用講稿講的,卻正是他們在公開場合否認的說法。在閉門會議上,官員麵對官員,而不是麵對民眾,一般說的都是真話,尤其是在不用講稿的時候。
烏克蘭談判代表 Arakhamiia 也說“是”:“俄隻要一事:烏克蘭不加入北約”
烏克蘭國會執政黨領袖 Davyd Arakhamiia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俄國發動對烏戰爭隻有一個目標,就是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
左邊是 Davyd Arakhamiia。右邊是澤連斯基。
澤連斯基的政黨叫“人民公仆黨”。烏克蘭國會“人民公仆黨”的領袖是 Davyd Arakhamiia。
2022年3月10日,戰爭爆發兩個星期以後,俄國和烏克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和平談判。“人民公仆黨”的國會領袖 Davyd Arakhamiia 是烏克蘭代表團的一名成員。
根據他的回憶,在談判中,俄國隻關心一件事,就是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宣布中立。隻要烏克蘭承諾不加入北約,俄國馬上就停戰,其他的都是 blah-blah-blah。
這裏是他的原話:
“對他們來說,這件事是最重要的:烏克蘭中立、不加入北約。事實上,這才是關鍵。其他的要求,什麽清除納粹勢力、講俄語的居民、blah-blah-bla,全都是辭藻和政治佐料。”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them. They were prepared to end the war if we agreed to, – as Finland once did, – neutrality, and committed that we would not join NATO.
In fact, this was the key point. Everything else was simply rhetoric and political ‘seasoning’ about denazification, the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 and blah-blah-blah."
美國官員早就知道烏克蘭加入北約會引起災難:“Nyet Means Nyet”
William Burns 是美國外交官,曾任美國駐俄國大使。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2008年是北約曆史上具有轉折點意義的一年,也是影響到歐洲戰爭與和平命運的一年。那年,北約在布加勒斯特召開峰會,討論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問題。北約成員國分成兩大派。美國和東歐國家(波蘭、捷克、波羅的海三國)是一派,支持兩國加入北約。西歐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是另一派,反對兩國加入北約,而主張采取與俄國和解的政策。結果,當然是美國的主張占上風。北約正式宣布: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將成為北約成員”,“We agreed today that these countries will become members of NATO”。
那年,William Burns 正在擔任美國駐俄國大使。他給美國國防部、國務院、三軍總參謀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北約、歐盟發了一份備忘錄,標題是現在很著名的:“Nyet Means Nyet”,意即:“不就是不”。
William Burns 這份備忘錄的整個標題是“Nyet Means Nyet: Russia's NATO Enlargement Redlines”,“不就是不:俄國有關北約擴張的紅線”。
早些年,美國男女約會當中,男方在試圖有進一步舉動時,如果女方說“No”,常有些男人認為女人是半推半就,所以就不停下來。後來美國很多州針對這種現象,為避免誤解,把法律訂得更清楚,隻要女人說“No”,男人必須按字麵理解。如果不停止,就屬於性侵。後來人們把這類新訂的法律稱為“No Means No”。
William Burns 借用了這一法律用語,是想告訴美國政府,俄國說“Nyet”,是真的不能接受,別誤解成半推半就的意思。
William Burns 在備忘錄裏說,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俄國最亮的一道紅線(the brightest of all redlines)。根據他兩年半的觀察,這並不是普京一個人的態度,而是所有俄國重要人士的態度,就連對普京抨擊最尖銳的自由派人士也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認為這是對俄國安全的威脅。他認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國肯定會做出反應。就烏克蘭來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包括:烏克蘭一分為二,暴力,內戰,以迫使俄國麵臨是否幹預的選擇。(split the country in two, leading to violence or even, some claim, civil war, which would force Russia to decide whether to intervene)
不幸的是,William Burns 在2008年對北約東擴災難性後果的預測,後來全部證明是準確的。
William Burns 在備忘錄的結尾說,你們要是已經決定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那你們就不用再繼續讀下去了。但是我想不出任何辦法能讓俄國把這枚苦藥丸安靜地吞下去。
美國戰略設計師認為“北約東擴”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最嚴重的錯誤
George Kennan (喬治●凱南)是美國著名的老牌外交家(已故),也是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遏製戰略的設計師。
1996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決意發起北約第一次東擴。根據美國 Harper's 雜誌一篇文章報道,當時白宮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跟克林頓說,美國中西部有很多波蘭裔選民,如果克林頓同意讓波蘭加入北約,會有助於贏得這些波蘭裔選民的選票,從而有助於克林頓在1996年總統大選中獲勝。於是,在1996年總統大選之前兩個星期,克林頓在中西部的底特律宣布,美國同意讓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約。
1997年,George Kennan 痛心疾首,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A Fateful Error》(一個對人類命運有重大影響的嚴重錯誤),試圖力挽狂瀾,苦勸美國政府三思而後行。
他認為北約東擴將會使俄國的民族主義、反對西方、軍國主義的意識高漲,重新恢複冷戰氣氛。他問道:冷戰的結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時代,為什麽還要把思想停留在戰爭中誰跟誰結盟、誰跟誰打仗上?他認為,北約東擴是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後做出的一個對人類命運有重大影響的最嚴重的錯誤。
“條約草案” (draft treaty)是北約秘書長 Jens Stoltenberg 自己說的。
至於 Stoltenberg 為什麽沒稱它為 ultimatum,我不太清楚,有可能是俄國送交那個文件的時候沒列出回應期限吧。
按更嚴格的定義, ultimatum 裏有一個回應期限。
比如小布什給 Saddam Hussein 的 ultimatum,回應期限是48小時。
另外 ultimatum 是單方的,不要對方簽字。而條約要簽字。
根據 Stoltenberg 講話,俄國想讓北約在那個文件上簽字。
當時 Stoltenberg 麵對歐盟外交委員會,沒有講稿,快速思維,說的都是他潛意識裏的真實想法,也許“draft treaty”反映了他的真實想法吧。
確實沒打加拿大和墨西哥。
但是,“沒打一個”並不能導出“一個都沒打”。
例如古巴和格林納達。
古巴危機期間,肯尼迪說,美國不允許蘇聯在古巴投射打擊力量,世人都接受了。
那可以不可以把它普及成一個普世原則?
如果把國家名字換一下,變成“俄國不允許北約在烏克蘭投射打擊力量”,是不是仍然符合那個普世原則?
古巴距離美國 500 公裏。
烏克蘭距離俄國 0 公裏。
光看動詞本身無法知道指的是過去還是現在。
這是中文的一個缺陷。
對話者通常用兩個辦法解決這個缺陷,讓聽眾明白,
一是通過上下文。
二是另加時間詞,如“過去”、“現在”、某年,等等。
如果兩個都不用的話,那就隻能讓聽眾自己猜了。
原文【烏克蘭還沒有正式申請加入北約】並沒有給出一個時間點:聽起來像是指到現在還沒有。
如果原意指的是烏克蘭在正式申請加入北約那一刻之前還沒有正式申請加入北約,那是對的。
但在 Stoltenberg 跟歐盟外交委員們講話那一刻,烏克蘭已經正式申請加入北約了。
俄入侵時間是2022年2月,你和我說2022年9月提申請啥意思? 拜托看看時間好吧!
烏克蘭已經在2022年9月30日正式申請加入北約。
1) 北約從這些國家(半數成員國)領土上撤出軍事設施 =~ 放棄有效軍事保護
(現代軍事基礎知識:),遠程戰略(核)打擊威懾隻涵蓋非常狹窄的範疇,並不能對國家關鍵設施和國民提供真正有效的保護;常規、局部戰爭的雷達、導彈防禦體係、等等,是有效軍事保護的剛需。
2) 普金的要求北約放棄一半成員國是無法實施的。(北約體製缺陷:),少個普金那樣的獨裁者:))
舉個例子,普金也可以跟歐盟說,反對歐盟拉幫結派搞壟斷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勒令歐盟開除一半會員,否則就入侵烏克蘭,嗬嗬。這也是歐盟無法實施的要求,先不提這個要求本身的荒謬:)
在我的博文裏,北約秘書長 Jens Stoltenberg 也提到了這個文件,不過他沒稱它為最後通牒,而是稱它為條約草案。
我查了查這個條約草案。核心是這兩條:
1)北約不再接收新成員國。
2)北約從1997年以後入盟的新成員國領土上撤出軍事設施。
我的理解是,普京並沒有讓北約減半。他是讓1997年以後入盟的新成員國繼續留在北約。所以,他並沒有要求北約放棄對這些國家的軍事保護,而是接受北約對這些國家的軍事保護。但他要求北約從這些國家領土上撤出軍事設施。
換句話說,這些國家變成法律上受北約保護,但又沒有北約駐軍的“非北約軍事區”。這些國家還有各自的軍隊,隻是沒有北約的軍事設施,如美國的核導彈之類的。
普金叫北約放棄對半數成員國的保護,這是無法實施的,北約沒有這樣的機製,也沒有普金那樣掌控一切的獨裁領袖:) 即使成員國投票,肯定也是超不過半數的。:)
可以這麽來思考:為什麽中東歐這些小國不求俄國這個負責任的大國來保護,防止北約東侵呢?主要還是要怪俄國人品太差,連普金給北約發的無法實施的最後通牒都是一副地痞形象:)難怪中東歐這些小國都迫切希望能夠躲到北約的金鍾罩之下。這跟鄧小平的大白話也算是異曲同工:“跟著美國的國家都富了,跟著蘇聯的國家都窮”。
現在都21世紀了,俄還有很強烈的土地情節,老是想搞周邊國家特別是原先的加盟共和國,以前是東歐,所以周邊國家都不喜歡他,不是說美國好,但起碼200年裏美國沒有幹涉和打加拿大和墨西哥。墨西哥對美是有很多負麵影響,比如毒品非法移民啥的,但美也沒動手打別人。所以寧可與美為鄰也不要靠俄是有道理的。
那就是 - 烏克蘭本來也不是很想加入北約。2012年的民意調查:隻有 28%的烏克蘭人希望加入北約。
到了2017年時,這個比例就變成了69%。成為民意主流。
為甚麽幾年間這麽大的變化?
還不是因為俄國2014年入侵克裏米亞和烏克蘭東部?
俄國如果不希望烏克蘭加入北約,那為甚麽不能友善對待烏克蘭,以德服人?
烏克蘭當然想要自保不被侵入。
看看:俄國的前小弟群一但有了選擇,一個一個跑的比兔子還快,恨不得馬上進北約。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是例子。
俄國又要占領人家領土,又不讓人家自保 - 這就是耍流氓了。
"最後一點是瑞典的情況。首先,芬蘭現在是聯盟的成員具有曆史意義。我們必須記住背景。背景是普京總統在2021年秋天宣布,並實際上發送了一份想要北約簽署的草案條約,承諾不再擴大北約。那是他發送給我們的。這是不侵犯烏克蘭的先決條件。當然,我們沒有簽署那個。
相反的是。他想讓我們簽署承諾,永遠不擴大北約。他希望我們從加入北約自1997年以來的所有盟友的軍事基礎設施中撤出,這意味著北約的一半,所有中東歐國家,我們應該從我們聯盟的那一部分撤出北約,引入某種B級別或二等會員資格。我們拒絕了。
因此,他發動戰爭以阻止北約,更多北約靠近他的邊界。他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他在聯盟東部地區擁有了更多的北約存在,並且還看到芬蘭已經加入了聯盟,瑞典將很快成為正式成員。"
這樣看來:Stoltenberg 的語氣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要說的主要是:普丁想要避免更多北約靠近俄國的邊界,結果反而造成芬蘭和瑞典申請進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