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天地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寫遊記。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南意大利行(二)那不勒斯:嘈雜斑駁,卻迷人(中)陋巷風情

(2022-12-01 15:22:09) 下一個

陋巷亦浪漫

那不勒斯像迷宮似的巷子,是最貼近當地居民生活的地方。走街串巷,是我們後來加進的節目。

 

到老城區的巷子走一走,你也許也會像我一樣,想起“陋巷”一詞。它最早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巷子裏的路,清一色原石鋪的,狹窄,時直時彎,有的地方坑坑窪窪,走路得繞過街邊停放的車輛,得時時留心身後的汽車、摩托,常常得側身讓它們擦身而過。看得出,當初,這石板路的工程是相當了不起的。

天氣好的時候,居民巷子裏晾曬的衣物,在狹窄的上空飄展,像萬國旗一般。

很多城市都有巷子。上海以前也有,比這還窄,小轎車開不進去,上海人稱之為弄堂。不過我想,大規模塗鴉的巷子,隻有那不勒斯才有。

 

我一直認為,塗鴉是兒童的行為。公共場所的塗鴉,是一種不靠譜,不是頹廢,就是憤世嫉俗。Nancy則說,塗鴉是一種浪漫。在那不勒斯的陋巷裏穿行了幾天後,感受到他們當下生活的鮮活,開始理解滿牆的塗鴉。

 

是啊,整潔的牆是一種美,但,在本來斑駁的牆上,添上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塗鴉,不也是一種美?這就像,一件喜歡的衣服破了,心靈巧手的人會順勢繡上些花,既補洞又好看。什麽是浪漫?人在陋巷,“不改其樂”,不壓抑人性,瀟灑隨性地活著, 不也是一種浪漫?旅行常常使人更包容,不隨便說人家不靠譜。

 

大點的巷子,兩邊常見商品堆出半條街的雜貨鋪、旅遊商品店和餐館。人聲鼎沸。

這座城市最長的斯帕卡納波利 (Spaccanapoli)巷子,狹窄筆直,把那不勒斯城“劈”成兩半。街上遊人如織,似乎沒有什麽特別引人注目的,但它是公元前580年時建造的穿越古那不勒斯的三條主要道路之一,賣點是悠長的曆史。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這個老舊的陽台上,鮮花盛開,一位“老紳士”永遠俯視著人來人往。

走在這條“世遺”巷子裏,正當Nancy轉身亮相,留影之際,擦肩而過的紅褲男見狀,誇張地佯作蹭鏡狀,在最初瞬間,嚇了我倆一跳,馬上都笑了起來。後來,碰上多了,就習慣了,意大利人喜歡同陌生人開玩笑。也許他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遊客的友好,也許這些人的心情不錯,也許他們生性幽默,喜歡搞笑...,不管怎樣,幽默有一種化解焦慮的力量,在那裏旅遊讓人放鬆。

有些巷子裏的夜市,幽靜宜人,不嘈雜。

那天,我們從坐落在山坡上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Capodimonte Museum)回市中心,選擇走直路,穿過下坡的巷子。這是最近的路,也是更典型的陋巷,再次感受到,人間生活都不易。

 

常常,遊人心目中的遠方,其實是人家的平常生活,未必都燦爛新奇。不過,這又如何?人們照樣去旅遊,“從自己住膩的地方,到別人住膩的地方去”。就看你能不能從平常中看出詩意,感悟人生,也許回家更瀟灑。

下坡巷子拐彎的地方。

 

信步走進巷子深處的教堂,邂逅“偉大的靈魂”

 

在那不勒斯巷子轉悠,常常遇見教堂。

教堂邊的壁畫。

聖洛倫索·馬焦雷教堂正在翻修,“渾身”是腳手架。塔樓左下方是新開的博物館,以及教堂地下的古羅馬市場的進口處。我們到那裏時,已到關門時候,沒能進去。

那天,在“世遺”街附近的廣場上,看到這座混雜風格的教堂,就走了進去。後來才知道,這就是聖多梅尼科·馬焦雷(San Domenico Maggiore)教堂和修道院,是那不勒斯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當時,太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起先投射在繪畫上,繼而投射到大殿的立柱上,好像是天國的幻影,教堂越發顯得神秘,引人遐想。

那不勒斯的教堂,都是向公眾開放的,隨便進出。我們走進過好多個教堂,起先每每被建築、繪畫、雕刻、馬賽克等藝術震撼,為之讚歎,拍照。後來好像審美疲勞了,也懶得拍照。

看這個教堂曾經是何等精美,如今破象難掩。中間的網是為了防止破舊的建築碎片,掉下砸傷人。

 

在巷子裏找到藏有卡拉瓦喬名畫的小教堂

尋找這個仁慈山(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小教堂,費了不少勁。巷子太複雜,跟著Google map ,轉了個圈沒找到。隻好問路。方法是,把事先打印的意大利語小教堂名字,給路邊一位看上去有文化的大叔看,他顯然知道這個教堂,馬上回答,可惜我們聽不懂。見我們一臉不明白,另一大叔主動前來幫忙,用手勢比劃,還是不得要領。不遠處一年輕男子看到這一幕,快步走過來,用英語說,他知道這教堂,可以帶我們去。我們欣然道謝,跟著他,走了約5-6分鍾,終於來到這個小教堂門前(上圖)。其實我們已看到過此門,卻錯過了。

 

慈悲山(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是一個慈善組織。1601年,由那不勒斯的七名年輕貴族創立。該組織的宗旨是服務患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出於這個目的,1602年,這些創始人委托建造了這座小型八角形教堂。他們想要用藝術品來表達他們的慈善使命感,於是,委托卡拉瓦喬創作《七善事The Seven Works of Mercy》,當時(1606年),卡拉瓦喬在一次爭鬥中因誤殺了對手而被迫離開羅馬,逃亡於那不勒斯。

 

卡拉瓦喬是意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著名畫家。他有明顯的人格缺陷,被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稱為“壞蛋藝術家的鼻祖";陳丹清則稱其為“闖禍胚”。他從小生活貧困,性格暴躁、狂放不羈,常因打架鬥毆而坐牢、逃跑、流浪,使他一生處於社會底層。正因如此,他對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和形象更加熟悉,他的模特來自大街、酒館、集市甚至妓院,他畫的耶穌比之前的作品都更樸實和自然。

 

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的第一集,就是卡拉瓦喬。非常精彩到位。確實,如紀錄片題記所說“藝術必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藝術家並不全是德藝雙馨”,卡拉瓦喬的一生瘋狂顛沛,但他擁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執作的追尋,徹底的服從心底的聲音。“

慈善家們原計劃要有七個獨立的畫,但卡拉瓦喬將七件善事結合在一個畫麵中,成為他最要傑作。

這幅《七善事》,仍然懸掛在中央祭壇上方的原始位置!這得益於仁慈山教堂文物保護機構的及時規定,它從一開始就規定永久性禁止出售,無論出價多少。

 

相比旁邊其他那不勒斯畫家的以七大仁慈為主題的畫作,卡拉瓦喬的作品,奪人眼球。那是由於卡拉瓦喬精湛的構圖,戲劇性地運用明暗對比,使整個畫麵生動有力,攝人心魄。

 

不過,我得說,如果不了解天主教徒的七善事:埋葬死者,探訪被囚禁的人,給饑餓的人食物,庇護無家可歸者,給赤身裸體的人衣服,探望病人,給口渴的人水喝,就無法理解這幅作品。

那裏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從相鄰畫廊一樓的“ coretto”(小合唱團室)中可以更好地看到這幅畫,於是就有了上圖。

7歐元的門票包括參觀隔壁的Quadreria藝術畫廊。那裏有許多16、17、18世紀那不勒斯藝術家的佳作。

 

上圖,萊昂納多·科科蘭(1680-1750)的《廢墟》組畫,很喜歡。

《純潔的麥當娜》(Teodoro d'errico)約1575-1600年。

那不勒斯畫家Massimo Stanzione 約 1585 年的作品。

這個現代藝術蠻有趣。

小教堂的窗口,看到毗鄰的聖根納羅方尖碑(Obelisco di San Gennaro)。

 

披薩(pizza )之鄉

 

上圖的這些人不是在集會,而是在排隊吃披薩。我們到那時,拿到的號是76,而門口顯示剛輪到39號。

 

那不勒斯據說是意式披薩的發源地。到那不勒斯的遊客,都想到這家Pizzeria Da Michele(達馬切)去嚐嚐瑪格麗特披薩。這家店已有2百多年的曆史,是意大利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比薩店。

 

據說,1889年,意大利國王翁貝托和王後瑪格麗特來那不勒斯參觀,店主夫婦受到會麵邀請。為了這次榮幸的會見,披薩店主人準備了3種披薩請國王和王後品嚐。其中用番茄、馬蘇裏拉奶酪和羅勒作topping的披薩,最受瑪格麗特皇後的喜愛。於是店主將這種披薩命名為瑪格麗特披薩。從此以後,那不勒斯的瑪格麗特披薩名聲遠揚。

 

自從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Eat Pray love)在這裏拍攝,大嘴美女茱莉亞·羅伯茨來店裏吃了瑪格麗特披薩(Margherita)後,這家披薩店就越發火紅了。

我們決定不等了,饑腸轆轆,不計較店老不老。離開前,經店家允許,到這古老的店裏參觀了一下,拍個照。裏麵場地很小,牆上掛滿了照片紀念物之類。

 

我們於是來到老店對麵的一家披薩店。這家店也蠻老的,1923開業。店很大,估計是沾了對麵第一老店的光。人不多,我們選擇了樓上雅座。服務員問也不問,就給我們要了一個瑪格麗特披薩。

上圖,就是瑪格麗特披薩(Margherita)。topping 很簡單: 馬蘇裏拉起司和番茄醬,加幾片羅勒葉。紅白綠,就像意大利的國旗顏色。味道不錯,但我覺得後來在西西裏島上吃的披薩更好。

那不勒斯的咖啡很不錯。開心果蛋撻也好吃。貝殼形的千層酥(Sfogliatella),是那不勒斯的特色甜品。但我們覺得一般,酥皮倒是薄,但有點硬,不夠香脆,裏麵的餡,味道不夠豐富。可能沒找對店。

在那不勒斯最滿意的一頓飯,是在老城區的巷子裏的一家小店吃的,那是去卡普裏島一日遊時的導遊介紹的。服務生不會英語,見我們一問三知,特地請來會講英語的老板娘,向我們科普意麵種類。結果我們選了從來沒吃過的那種,確實非常好吃,很香,很有筋道。第二天中午又去,人很多,排了四十分鍾隊,味道卻不如頭天的。也許人太多,請了幫忙廚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