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叫的苗

基督徒中的寫作者,愛神愛道愛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齊邦媛的《巨流河》之二---南開老校長張伯苓

(2024-12-18 08:27:50) 下一個

      在南開讀了七年書,當然知道鼎鼎大名的張伯苓老校長(1876-1951)。然而是從齊邦媛的《巨流河》中,才真正對老校長有了親切的認識。

      幼年的張伯苓隨著浪跡各地私塾教學的父親到處輾轉讀書,生活艱辛。因此他從小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意義。十三歲即考上官費的北洋水師學堂,希望有份建立強大的現代海軍,為國雪恥。

      1894年,他由水師學堂畢業時,正值中日甲午之戰,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連一艘可供學生實習的船都沒有。一年後,勉強派到通濟輪上見習,目睹甲午戰場威海衛由戰勝國日人手中移交給英國人占領的場麵。他在自己的領海上眼睜睜看著國幟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懸英國旗。

      張伯苓回憶到,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麵寫一兵字,背後寫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稱體,麵黃肌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懷一煙槍,慢吞吞走出來,將黃龍旗降下。而英國軍整隊出,步伐整齊,精神奕奕,相形之下,勝敗可知。因此,張伯苓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隻有教育---教現代知識、教愛國。

      張伯苓毅然決然離開海軍,一心辦教育。1908年,由嚴氏家館擴大到天津南開中學。

      1930年代,日本人占領東北後,以天津日租界為基地,積極向華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數年間,南開中學和大學通過遊行呼喊自強,號召愛國抗日。張伯苓深知局勢危急,戰爭隻是早晚的問題,因此早在1936年即到四川覓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壩鄉紳捐地、各界捐款蓋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160名學生。盧溝橋開戰後,南開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毀的學校,也是第一所在後方以長期抗戰為信念重建的學校。1937年上海失守後,國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遷至戰時首都重慶。南開中學在抗戰最艱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數萬青年,每個人幾乎都是張伯苓精神的延長。張伯苓經常勉勵學生們,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

      在沙坪壩的八年,張伯苓住在校內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來散步巡視。他就是校歌裏“巍巍我南開精神”的化身。張伯苓長得很高,一米八多,體型又大又壯,不胖,肩膀很寬,常年穿著長袍,戴一副有顏色的眼鏡。學生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壯碩的張校長挺胸闊步地在校園行走。無論前線戰報如何令人沮喪,無論日軍轟炸多麽猛烈,在張校長的帶領下,大家都堅信中國不會亡。

      張伯苓一直到處演講,鼓勵“國不亡、有我!”的誌氣,宣揚教育救國的理想。周恩來常到學校看張校長,也多次以校友身份在周會演講。大家特別喜歡張伯苓介紹時後鼻音很重的天津腔,“現在,我讓恩(Neng)來跟你們講話”,充滿了對這位傑出學生的溫情。

      抗日勝利後,張伯苓從重慶回到故鄉天津,75歲去世。臨終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開中學和大學在天津原址複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