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兒的女兒》推薦給幾位朋友,得到反饋說,情節慢、拖很長,言下之意不好看。
現今電影講究維持觀眾的腎上腺素水平。每隔十幾分鍾就要有一個小高潮,讓人驚嚇、激動、狂喜、或悲傷一把。太久平淡敘事,就抓不住觀眾的注意力了。這一點我在看張藝謀的《滿江紅》時深有體會。劇情不斷出人意料、翻轉再翻轉。也確實抓人,想一口氣看到結局,但看完之後頗無趣、甚至有些反感。太多匠心太多刻意,感覺就是編故事。毫不可信,更談不上共情了。
回頭來看《女兒的女兒》,劇情其實挺狗血的。母親得了失憶症。愛女祖兒同性戀不說,試管嬰兒又不是什麽高科技,偏偏要跑去紐約做,居然還車禍雙雙離世。前麵剛說年紀大了胚胎質量欠佳,後麵又是這一批胚胎優質,還免費凍存一年,給足時間讓你們思想鬥爭去。長女艾瑪隨口一句,把她生下來呀,祖兒的女兒!準準的就是女兒。金媽一直反對祖兒要孩子,最後64歲再做母親。這麽多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其實挺離譜,但看完就是可信,而且有共鳴有理解。
為什麽?因為影片著眼的不是變幻莫測的情節,而是實實在在的人性。
影片一開始,艾瑪送外婆回台灣養老,金媽摔斷了腿。艾瑪想予以照顧時,金媽急匆匆的“你休息一下、你不要管”,客氣生分得拒人千裏之外,難怪艾瑪連懷孕的消息都說不出口。金媽不想手術,趕來的祖兒瞪起眼睛,咬牙切齒三個字,“媽,開刀!”截然不同的母女關係,活靈活現。
姐妹倆到天台抽煙,祖兒起初還以“蒙在鼓裏受了委屈的妹妹”自居,等著姐姐來關心問候,艾瑪視若無物。祖兒隻好湊過去,改以地主的身份,招呼一下美國客人。艾瑪評價了一句,“你和我想象的一樣,能隨隨便便讓金媽抓狂”。一句話揭示了二人的關係因金媽而連接。其中又有些悲涼,“我渴望母親的愛不得,你得到了卻不珍惜,這就是所謂一物降一物吧,報應不爽。”
到紐約打排卵針、被激素搞得情緒動蕩的祖兒,和金媽在電話中訴苦。事業型的金媽在意的是得到許可處理掉一人多高的絨毛玩具大企鵝。祖兒不悅道,這個時候說企鵝?不許丟,我要回去看到它!金媽初聞車禍,急匆匆赴美前,抱抱大企鵝,自我安慰一句老天保佑,沒事沒事。很多細節都是有心有愛的,在在展示人物性格與關係。
影片也有值得思索的地方。金媽嘮叨祖兒,妳們兩個人過就好了,幹嘛還要弄個孩子出來。祖兒反唇相譏,兩個成熟的同性戀人生孩子,兩個稀裏糊塗的青少年十幾歲生孩子,誰更不負責任?
我幾乎是看完電影,意猶未盡,第二天又重看了一遍,故事清楚了,更加享受演員的表演。好電影不是借著劇中人物的口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直接把人拉進她們的生活中,帶著疑問好奇,陪劇中人經曆一段人生。塑造人物、情節發展,都是表層的。更深一層是對每個人物的理解、尊重、愛與悲憫。做到這一點,即便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構成一部好電影。因為人性永恒,愛與犧牲是永恒的渴望、終極的滿足。因著劇中人的經曆,想想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讓關係更少遺憾;而不是一場熱鬧,一笑了之。何況有時還笑不出來。
《女兒的女兒》也有翻轉,草蛇灰線、前後呼應。金媽和她的舞伴,輕描淡寫的兩句話,將來你可得包容我,我不是一直在疼你嗎?喔,原來金媽有可能是不出櫃的同性戀者?祖兒是來自遺傳嗎?金媽離婚是這個原因嗎?很多故事發生在暗處。表麵風平浪靜,內心已不知交戰了多少回,這才是大多數人的一生吧。
十五年前寫了第一部小說給老爸看,老爸給了兩句評語,文字很老練,戲劇衝突不夠。也許自己的寫作方式,使得我如此喜愛這部電影。
繼續推薦,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