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台灣朋友相處,已經體會到用詞造句的一些不同。最明顯的是你和我,台灣人發音為你汗我。據說1949年之後,為了普及國語,電台請了一個北京人教中文。那人把和念成汗,於是所有台灣人都如此發音。可是好像僅限於你汗我,諸如和平、和氣、和好等等,又和大陸一樣。不知道那位北京老師受了什麽影響?
此外,台灣人說的一腳踢,類似大陸的能人,什麽都做得好。問一個蘋果多大,台灣人用一隻手比,好像捧著這個蘋果。手越接近握拳表示越小;手平攤開則說明很大。大陸人則是雙手的拇指食指比個圈、模擬蘋果的最粗圓周。還有大陸的大齡單身女性,台灣稱為老妹。李宗盛上綜藝節目,做過一首打油詩,
隻有妹把我,哪有我把妹
若無把我妹,我就早點睡
大陸的追女朋友,台灣的把妹是也。凡此種種,很有趣。讀者如果有好玩的例子,歡迎留言分享。
去到台灣,語言衝擊更加明顯了。第一印象深刻的是當我表示感謝時,對方說“不會”。想了半天覺得也許最好的解釋是,台灣人把對方的“謝謝”解讀為“給你添麻煩了”,所以客氣否定,不會不會。
街上的店名也有趣。一天午餐進了“百八漁場”,讓我感覺是進去釣魚的,其實是海鮮連鎖店。菜單上印著:嶄新麵貌、職人思維;嚴選食材、征服味蕾;平價美味,有口皆碑。廣告做得蠻斯文,味道也確實棒,非常推薦。台北101附近的“新光三越”,看名字像什麽高科技公司吧,其實是源自日本的百貨公司。一個流鼻涕的豬頭,居然是廣式早茶的廣告,好奇怪。
淡水老街上有個“漫步淡水河畔”的路標,用箭頭指著,夕陽真美,喝個椰子、快樂起飛,等待浪漫也在等你,幸福河岸,夢想起飛,哇,幸虧沒人靠它指路。一個正宗阿給老店,招牌菜就叫阿給,和魚丸湯、炒麵、炒米粉、肉丸並列。即便有圖,也沒搞懂“阿給”到底是什麽食物。台灣的十八天啤酒,超過十八天就不能再賣,廠家給自己好大壓力喔。
地鐵上的廣告畫,“不要以身試痛,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原來是治療帶狀孢疹。還有商場牆壁上的廣告,“確認過眼神,是想訂餐廳的人,讓您不再一位難求。” 都是需要想想問問,才能明白在說什麽。所謂陌生的熟悉感,形容台灣中文再合適不過了。
在台南,朋友帶我們去吃溫體牛肉,什麽意思?原來是沒有冷凍過的牛肉,軟嫩鮮美。店裏的牆壁上寫著,“銷魂牛肉湯,一碗入魂”,在大陸不可能用的詞句,太令人浮想聯翩吧?豬血糕,其實是糯米主打,加入新鮮豬血蒸熟的,不是我們想象的血豆腐。在台灣鼎鼎大名的虱目魚,聽起來怪怪的,不知道大陸有沒有。英文叫做牛奶魚。
日常用語裏麵,“你好機車哎!“ 原來是很討厭的意思,是否汽車司機發明的用語呢?那人很“龜毛”,原來是瑣碎挑剔,因為烏龜光滑的外殼,根本沒有毛,有點雞蛋裏挑骨頭的意思。
最後抄一段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廣告,台式中文的特色請大家自己體會吧。
文學“嚐”在生活裏。日常再熟悉不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為文學,更能風味百變!吃在台灣,繽紛多元的飲食文化,融合文字意境,迸出味蕾全新體驗。小吃、主食、點心、飲品,道道經典套餐,作家們絕不藏私,透過字句捕捉記憶中的夢幻滋味。
上菜囉!歡迎來到《飽讀食書---台灣珍味文學展》,準備好享用33道文學佳肴了嗎?請注意細嚼慢咽,用心咀嚼台灣作家筆下的特殊韻味與豐富口感,美味入口即化,尾韻齒頰留香,酸甜苦辣鹹澀腥衝的感官刺激。今天,文學為你的哪道美食調味?
台灣把垃圾念成“樂瑟”。
不知道是不是古念法。
既然當年是北京人教的,說明本來北京人也是念如le se的,不知後來誰念字念半邊,把"圾"給讀成了ji。還有一個例證,北京人說一個人衣著不整潔,會說這人"破衣la sa"的,懷疑也是同一個意思。而"圾"為什麽念sa呢,似乎也挺奇怪的,但"及"旁的字念這個音也不止這一個,如"趿",也有念sa的。
不知道是不是古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