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太長,分兩篇吧。
那“做自己”為什麽這麽難?讓人懷疑它是假命題?
ChatGPT 說,因為很多人,要麽,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裏(父母、伴侶、社會)。所以,當別人說,“做自己”時,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知道那是誰。
是的,我有很多的案例,向我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昨天我見了某客戶,之前文中也提及,對就是每周需要工作80 個小時以上的。我對他說,我不以為任何心理醫生,可以幫助到你。你的診療目的隻有一個,改善夫妻彼此的溝通模式。你這樣的作息,幾乎沒有一天是可以和妻子碰麵超過 N 小時的,談何交流,談何溝通。
我又問他,你的理想生活是個什麽樣子?他說,他不知道。要知道,這是一位已經很成功的醫生。感謝他可以真實麵對我的問題。他說,他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時間。除了工作,就是接送孩子這裏那裏,網球、大提琴、這個比賽、那個比賽。而且孩子就讀的,是離家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優質私立。他說,是孩子自己想讀的,他也沒有辦法。
當真嗎?我自然是高度懷疑的。我說,孩子知道你痛恨你的工作嗎?他說,你相信我,我和妻子,都非常不希望我們的孩子,繼承我們的事業。即,這麽疲於奔命,不知道是為了什麽。住豪宅、上名校,父輩都不是很清晰,是為了什麽。夫妻感情好嗎?NO。自己身心愉悅嗎?NO。睡眠好嗎?長期不超過 5 個小時。注意,這不是個年輕人,也是差不多我的年紀了。我需要好好動動腦,衝擊一下他們的認知結構。
我以為,他們,包括他們的孩子,都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以為,這才是成功,這才是體麵,裏麵有沒有跳蚤不重要,袍子是一定要華麗的。如我那位想自殺的青春期孩子所言,他必須成功啊,有錢啊,不然會 embarrased,在家族麵前。這種 guilt, shame, embarrased 會令他痛苦得不想活的。
ChatGPT 繼續說,是自我被壓抑太久。你越不認識自己的需要,就越不敢相信,“做自己”是真的可行。
這個就如同我挑戰網友 Elfie的,我不以為她現在就是真實做了自己。有一部分或許是,她很清楚她不喜歡那片土壤,她希望這輩子下輩子都遠離。她甚至都不再說中文。但另一部分,我以為,她是有恐懼的。就是對無序生活、無保障生活的擔憂。其實我也有。隻是,我們不能讓這擔憂,或是恐懼,限製了我們。怎麽說?如果我們當下的生活是湊合的,是不開心的,或是不得已的,我們需要去反思,去行動。我的意思,不是推倒重來哈。而是要麵對真實的內心,去找辦法,而不是認命。你一認命,就說明,你不相信,“做自己”是真的可行。
我為什麽會現身說法,我說過,我來這裏不是找存在感的,我更是警惕自己的優越感。我隻是希望分享,這個世界有我這個人,是敢於活得和別人不一樣。那一年,看微暗之火,我說,我支持周洛的選擇,放棄哪怕是清華,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諾言,還有,自己內心對愛的執著。影視人生論壇,有人說我“假”,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說我“如果周洛是你孩子,還這個那個嗎”。可我分明說得是我的心裏話。我以為,我的生命裏,最重要的,肯定不是財富和成就,而是心安。心不安了,就睡不安穩。睡不安慰了,就不可能有健康。沒有健康了,哪怕是哈佛又如何?我不過是看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已。
(有興趣的同學看看我的分享: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9953/202405/8462.html)
還有就是我的座右銘。選擇之前想清楚,選擇之後不患得患失。條條大路通羅馬,隻是,我們首先要明確,你知道你的羅馬在哪裏。
ChatGPT 繼續說,之所以 有人懷疑,做自己是偽命題,是因為,現實中確實有代價。
是的。做自己可不是輕鬆事。要麵對諸多的不確定和未知。做自己或許意味著:拒絕別人;表達真實情緒;做不討喜但誠實的選擇;擁有界限,讓人不一定喜歡你…
很多人以為,做自己是偽命題,其實背後邏輯或許是,代價看起來太大。其實,我會以為,他們或是短視。人生漫長,不是上了名校、有了一流的工作就到頭了。更多的是,我們的內心安穩嗎?我們喜歡我們自己嗎?我們內心有恐懼嗎?我們有太多的不得已嗎?我們對我們的兩性關係滿意嗎?等等,等等。
是的。我也認同 ChatGPT 的分享,“做自己”不是偽命題,它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不是口號,也不是目標,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去認識自己、去接納自己、去按內心的價值去行動、並能夠在關係裏保持真實。
ChatGPT 繼續問我,你想知道,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在做自己嗎?它說,有五個清晰可檢驗的標準。
一是,你的選擇不是由“害怕”驅動,而是由“價值”驅動。比如,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所以答應;因為害怕衝突,所以沉默;因為害怕孤獨,所以留在關係裏。因為害怕被否定,所以迎合。
如果你的決定來源是,我想要這樣,而不是,我不敢不這樣,你正在做自己。
二是,你能表達真實感受,而不是壓抑或偽裝。做自己不是亂發脾氣,而是,你難過時,不假裝沒事;你需要空間時,會說出來;你覺得不舒服時,不會硬忍。是的,我昨天一個青春期孩子告訴我,他想自殺,他第一個告訴的人是我,而不是父母。我問他為什麽不告訴父母,他說,怕他們擔憂,不想他們不開心。這很顯然,這個孩子不敢做自己,連這麽大的事情,都要隱瞞和壓抑。我說,我必須告訴你的父母。他當場就 PANIC。我做了safety plan,也平複了他的心情。我給媽媽短信,要她過來,我必須馬上見到她 。是的,我延長了診療時間。我盡我所能,給了少年安穩的內心,可以平靜地離開診室。
三是,你尊重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他人的界限。界限是,你能接受什麽,不能接受什麽。你能說,我現在需要一點時間;這對我來說有點過度;我不能答應這個。同時,你也能允許別人說 NO。這時,你正在做自己。
四是,你與人的連接,不再依靠“討好”,而是靠“真實”。你不再為了被喜歡而改變自己。你會發現,喜歡你的人,喜歡的是你本來的樣子;不喜歡你的人,你也不再強求。當你允許關係自然篩選,你正在做自己。
我有客戶,因為全方位去迎合他人,最終,他必須無數次去尋找妓女,才能滿足自己的內心。我一點都不會歧視他,反而會非常心疼他。我們診療有些日子了。我也和他說過,將來,我會寫他的案例。他說,完全沒有問題。
五是,你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活成他人的投影。
別人可以給建議,但不能替你活。這個是我要特別注意的,我有時會急客戶所急,當客戶讓我幫著給意見,我還當真給了。我首先應該想到,我不是他/她。我需要鼓勵客戶,自己去找辦法,並說出,這是我自己想要的。這是我經過思考的選擇,而不是聽你的。結果我願意承擔,而不是責怪診療師。這個時候,你正在做自己。
這個話題是無窮盡的。如同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我可以寫一輩子。我分享,不代表我就想明白了。但的確,越活越少擔憂和恐懼。因為,我對自己說,我已經在美國,大不了去住救濟房,哈哈。如今年紀了,我一定要凡事聽從自己的內心,無懼無畏無憂地活著。
我關注的是更偏哲學與存在論的問題——
“自我”在時間裏是否能被固定?
所謂 true identity 本身是否具有本體上的成立性?
這一路思考更接近莊子的脈絡。
而您討論的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
願望是否被壓抑、選擇是否真實、
我們聽見的聲音究竟來自哪裏……
這更像是榮格式的探問。
像瞎子摸象,我們各自觸到的部分不同,
因此看到的形狀也不會相同。
討論挺有意思。
我這邊就到此為止了。
感謝交流。
什麽時候,他完全自由做自己了,任何時候,不畏懼說 NO 了,和自己內心的恐懼告別了,他就被治愈了。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