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asisflyi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說“做自己”是否是偽命題 (1)– 回複徐徐道來

(2025-11-25 04:07:42) 下一個

晨起讀博客,讀到徐徐道來的文章,說,“做自己”或許是偽命題,或是,隻有對生命不滿意的人,才去尋找自己。大致這個意思啊,如果有理解錯,歡迎指正。我肯定是不認同的,而且還很不認同。

窮我一生的閱曆,我肯定不以為,做自己是偽命題。做自己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洞察力,還有勇氣,代價不小的。

我來問問 ChatGPT 怎麽看?

回複:“做自己”不是偽命題,但它經常被誤用、誤導、簡化,於是,聽起來像偽命題。

以下是她的拆解,來說一說,為什麽,“做自己”既不是空話,但也來看看,為何很多人覺得“做自己”反而不真實。

說,“做自己”不是偽命題,因為它指向的是一種真實的心理任務。在心理學裏,“做自己”對應的是,自我認知,即,我是誰。

是的。這個任務自青春期開始,就已經上路,隻是,太多的青春期的孩子,被父母要求,被學校要求,被社會價值觀要求,以至於,有了非常模糊的自我。這也是為什麽,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我幾年前看 CNN,說美國高中至少 ¼ 的女生有抑鬱症,或是自殺傾向。原因自然多種多樣。但在我看來,都指向一個,那就是,我必須偽裝自己,才可以 FIT IN,或才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很多的自我否定。也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很順從,很聽話,父母都是為我們好,那就這樣走下去吧。他們忘了,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說,“做自己”的另一個心理學上對應的是,自我接納。我知道我不完美,我甚至知道“我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仍然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

這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難的。因為,內心的力量不夠。這個也是我主攻的方向。我的確非常容易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身上的優點。也能非常真誠地表達出來,他們就是會信任我,知道我說的,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去 please 他們。是的,這就是真誠的力量。隻可惜,不是每個心理醫生都有這個力量,這個,我也不需要謙虛。我入職後的第一個客戶,有十年的診療曆史。她說,我和其他的診療師最大的不同是,我從來沒有去討好過她,我會用正常的語言,而不是 baby 語言。她說,她最討厭的是,那些診療師把她當做沒有思想和思維的人,去哄她,去說一些,可能會令她舒服的話。這個女孩很 SHARP,隻可惜,當真是“病入膏肓”。非常美麗,身材修長,已經被“有心人”欺負。每每想到她,我的確會難過,也感慨,投胎是個技術活。哪怕在美國。她或許一輩子不會被餓到,但說要有幸福的生活,那真的是難。

說,做自己的還有一個心理學上對應的而是,自主選擇。按照自己認同的價值行動,而不是僅靠討好、恐懼或外界期待來驅動。

這個就太常見了。我曾經在搭檔的私人診所工作過,接受的第一個客戶,他的媽媽是搭檔的忠誠客戶。她告訴搭檔,她的兒子需要心理醫生,但從來沒有一個看上眼,或進行得下去的。搭檔把他介紹了給我。

一個高高大大,帥氣的男生。第一次見麵,他就和聊起,他在高中時代的不公正對待。他是學校運動隊的亮眼人物,因為他的戀愛夥伴,說他強奸了她,他的命運因此跌落。因為他家的背景,我不能細說,學校輕易地就相信了女孩。後來,警察介入,後來,女孩心虛,發了短信給他,都成為證據。他沒有被處理,或是退學,但周圍人看他的眼光都變了。這個男孩跟了我很久,包括後來去了 南方,回家探親,還來找我。他說,我真的懂他。

為何提及他,就是因為,他的父母,認為自己比他更了解他。他們很疼他,但每每在他想自我選擇時,阻力重重。媽媽的焦慮翻了天去。不是說,他的選擇都是對的,但至少,你要允許他去做自主選擇,而不是,你必須做對的,符合我們認知的選擇,我們才會支持你。為此,我和搭檔還發生過爭執。她理解孩子的母親,支持母親的決定。我很痛心,說,不能這樣。他已是成人。搭檔說,畢竟他的選擇,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的。我說,是的。這個孩子因為童年創傷,他的“成年”會比同齡人來得晚些,所以,他還不能自立,還需要父母支持。如果他的父母,能任他自主做決定,當然,前提是不能需要父母擦屁股。

我是很可惜他的。智商情商都是一流的孩子。有腦子。是個好材料。但焦慮漫天無際。父母需要反思。

繼續問 ChatGPT,你為何說,“做自己”常常聽起來像偽命題。她說 ,因為被過度簡化了。

說,現實中,有幾種典型的誤解:

做自己= 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這不是“做自己”,這是做“本能”、做“衝動”。真正的“做自己”,必須包含責任、界限、現實感。

做自己=不需要改變。這完全不正確。“做自己”不否認成長。心理學觀點是,人越了解真實的自己,越知道要改變什麽、保留什麽。

我非常讚同。比如,我就是容易來情緒的人。我首先肯定接納,而不是壓抑。其次,我會反思,是否對自己要求太高。是否需要留白更多的時間給自己,等等。

做自己= 忽略關係關係中的他人。不是的。真實的自我不是孤立的。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在“互相影響”。真正的“做自己”不是破壞關係,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也能與他人連接。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人除了獨處的自我的需求外,還很需要 togetherness,如果失去後者,他/她會懷疑他/她的獨立自我的。

(未完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