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asisflyi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真實做自己--身心健康/關係健康/睡眠健康的基石

(2025-11-16 09:19:08) 下一個

昨天寫了一篇,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其實,這是一個博大的話題。以我的“臨床”實踐心得,絕對部分心理問題的源頭,都可以歸宿到這裏,即,無法身心合一做自己。

我看有同學說,做自己是偽命題。我不同意。在我這,這是真到不能再真的命題。是我們窮盡一生,要去搞明白的問題。這個問題糊裏糊塗,這輩子就是糊裏糊塗。當然啦,如果你信奉,難得糊塗,也是一種活法。隻是,如若這個“難得糊塗”影響了健康呢?比如,睡眠障礙?兩性關係障礙?

圍繞睡眠,大把人去用藥、去購買昂貴的床上用品、要絕對的靜音,要鍛煉到體力疲倦,等等。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那什麽是不真實做自己呢?一個簡單的答案是,不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舉個例子,我有個七、八歲光景的孩子,很可愛,很聰明,但太多成人的話語。比如,說,暑期去朋友家玩,看到一個狗狗很可愛。我問她,你想要自己的狗狗嗎?她說,我還不到可以養狗狗的年齡。我不能勝任照顧它的角色,大致這個意思。很顯然,這不是她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想法啊,我很想要自己的狗狗。但我的爸爸媽媽不讓,說… 。漸漸的,這個孩子會將父母的話,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南。但這個行為指南,和她的內心真實,是有距離和衝突的。

她沒有能力去想,爸爸媽媽的話是對的嗎?她這麽小,其實,很多她想做的事情,都是需要大人來提供幫助的。還比如,當弟弟傷害了她,媽媽會說,別什麽事情都找爸爸媽媽,你自己直接設立邊界啊,告訴他,你不可以對我這樣。其實,這本不是她的責任範圍,孩子應該心安理得去提出需求,而不是,當她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都是因為她的問題。

還有個客戶,也是個十歲不到的小孩。說,朋友給了她一大把糖,我問,你喜歡吃她的糖嗎?這個孩子說,我不能拒絕她呀?為什麽?我要考慮她的心情啊。“謝謝你,我不愛吃這種糖,”這個話就那麽難說出口嗎?

我對另一個,如是這般長大成年人說,謝謝你來到我的診室,豐富了我對一些問題的認知。即,我這個成年客戶的問題,正是因為,他就是如是這般長大的。太多的壓抑,導致情緒和壓力沒有出口。這位高智商的同學,因為他的找 outlet行為,短暫進了監獄。細節不表。 他對我說,感謝我的幫助。我昨天對他說,我要感謝你。我每周那麽多客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如你的反思和進步的。你的努力讓我看見,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真實做自己,第一步是,找到自己。其實,這項工作應該在青春期完成。心理學上叫 identity/self-identity. 但更多的孩子,在青春期受到太多的外界指點和幹預,困擾於真實的自己,這也是為什麽,那天我在 CNN 上看到,美國差不多有四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一,忘了,的高中女生,有抑鬱症傾向。當然了,社交壓力麵前,不能自由做自己,自然會出現精神困擾。這個話題也很大,我寫過,有機會慢慢寫。

第二步就是,真實做自己。怎樣的行為是不能做自己的表現呢?比如,明明想拒絕,卻不得不答應。有話想說,但想到可能的副作用或結果,算了,不說了;累了,想休息,卻礙於情麵,甚至是學業壓力,勉強自己繼續;當下很想哭卻告訴自己,這是軟弱的表現,或擔心別人說自己矯情;內從衝突不斷,外表上卻雲淡風輕,維持平靜;明明累了、痛了、不想了,卻強迫自己,表現得和正常人一樣。明明想一個人呆著,卻不敢說出來,反而顯得是最合群的那個….

我還可以舉出文學城的案例,有同學說,看很多“名人”來自己博客留字,想著來而不往非禮,說,也要去回訪去留字。這些其實,都是礙著情麵,不得不,而不是,自己真的很想。我愛閱讀,我也會看同學們的文字的。有的有共鳴,就留個字;有的有共鳴,但適逢自己沒空,就錯過了。那也沒啥。有的,看了,沒什麽話想說,那就不說。

接受自己這樣,不用對他人的善意有負擔。同時,也接受他人這樣,不用因為自己的付出,未有反應,而有負擔。這就是我以為的,做自己。

不能做自己,繼而,壓力、焦慮、情緒衝突,和自我壓抑,這些都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心理變量。以焦慮為例,多半也是因為,曾經的年紀,不能自由做自己。舉個例子,我有客戶,8 歲不到就承擔家庭責任了。要照顧弟弟妹妹,甚至還要為晚歸的父母做飯,如同“喬家兒女”裏麵的老大,喬一成。即,他們在身心尚未可以承擔那個多的時候,非自由地做了自己。如今的她,因為能力很強,生活無憂,但焦慮和 Panic,不知道會在哪個夜晚或是清晨降臨。

簡言之,當一個人不能做自己時,外在行為是,迎合、壓抑、強撐、假裝沒事、合群。內在真實是,想拒絕,想表達,想休息,內心亂,想獨處。引發的狀態為,緊繃、憋悶、神經興奮、高警覺、能量耗盡… 如是這般,自然會影響睡眠。

真實做自己重要嗎?那是當然!

當我們真實做自己,就是讓行為、情緒、想法與內心一致。這樣,你不用掩飾或迎合,心理防禦機製放鬆,緊張感降低,心理壓力就減少。當我們心理壓力減少,身心相對一致,這樣,神經係統更容易進入休息模式,睡眠更深、更穩。如果我們接受真實的自己,麵對挑戰時更從容,不易焦慮或抑鬱。

當我們真實做自己,容易和他人建立信任。別人可以感受到你的真實性,建立更深、更穩固的人際關係。雖然表麵上,容易擔心產出衝突,但長遠來看,因為你表達真實需求,避免隱藏或壓抑情緒引發的誤解或積怨,反而有利於關係的可持續。

當真實做自己,會減少能量消耗,不必一直“演”別人期待的角色,生活更輕鬆,精神上更自如。

說,真實做自己,是心理健康、睡眠質量、人際關係和長遠幸福的基礎。身心一致的人,生活更有能量,決策更清晰,內心更平靜。

我非常讚同。這篇算是拋磚引玉。這個話題,以後我會慢慢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ina_芬蘭 回複 悄悄話 我本人多年來一直深受失眠困擾,我原來一直認為是我身體的原因,比如褪黑素分泌不足啦,橋本甲狀腺問題啦等等等。今年回國我去查了橋本,發現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而且我在國內這段時間,一個多月都睡得非常好,但我一回到芬蘭失眠又斷斷續續開始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的失眠應該和身體原因關係不大。可能真的如你所說,是精神方麵的困擾造成的。在國內的時候,我好像進入了另一個時空,沒什麽可擔心和焦慮的,很多事情可做,很多地方可玩,心情上很放鬆。回到芬蘭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表麵上沒什麽大不了的事發生,但內心深處似乎有隱隱的擔憂,而擔憂的事情都是尚未發生的,隻是自己猜測未來有可能發生。

現在看了你的文字,我好像有點明白我的問題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看清,但至少我會好好想想。
明了的土垚 回複 悄悄話 想真實做自己,或在做真實自己的路上,但要做好“真的不再維護自己”的準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