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的過程,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過程。隻是,我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不能太用力,更不能太代入。畢竟客戶不是我,他/她之所以成為他/她,一定有背後很多層次的原因。
但我當真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就是,都在焦慮未來,卻沒有當下的日子。比如,我有客戶,孩子才 5 歲,未來的教育基金都存好了。因為這個財務準備,他甚至都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更別說妻子了。妻子希望和他離婚。
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兩口子都在忙,妻子 CFO,大把賺錢,但也沒有時間給到家裏。先生倒是高中老師,有時間,但做事的方式和方法,總是達不到妻子的要求。妻子指責和抱怨不斷,家裏一地雞毛。妻子對兒子高要求,兒子達不到,也是無法應對,鋪天蓋地的焦慮,大麻,甚至可卡因,從來都是 coping skills。 眼見的未來是,家裏到處都是房子,海邊也是,這輩子下輩子的錢都夠了。可是,他們沒有當下,夫妻感情、親子感情,乃至身心健康,當真是除了錢和未來,要啥沒啥。
我肯定是不可以,如在這裏這般,一頓分析或是輸出的。若幹年前,我還當真這麽做過,自然結果是,客戶流失。如今我更多是,陪伴客戶走過困惑期,也會交流代際模式,合理化客戶的選擇,即,凡如是,皆有來處。和客戶一起,對話式找方法。不幫助解決問題,僅全方位提問,促其思考。
問題的原因在哪裏?肯定還是和擔憂和焦慮有關。為什麽會擔憂和焦慮,自然是來自自己的祖輩模式,還有,就是自己的童年經曆。當真走不出這個怪圈了。
說說身邊的故事。老哥有個發小,富可敵國。父母都是老清華畢業生。母親一輩子不擅長家務,晚年和保姆親如姊妹。發小身邊 N 個女人,晚年和一個,隻有自己 三分之一年紀的女性共度。發小非常有本事,能把這個女性,從大字不識太多,到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和年輕女孩有二個孩子,他們精心打造這對兒女,奔著牛津、劍橋去的。
他蠻喜歡我和我們家的。曾經多次南下,帶著一家人,來看我們。他看我全職在家,送孩子去學校,而不是home schooling,他覺得我在浪費孩子,最寶貴的年華。他給我推薦皮亞傑的書籍,說每分每秒的智力開發,對這個年紀孩子的重要性,雲雲。
我沒理會他。兒童培育書籍,我也沒少看。他說的我都認同,但是,我更以為,智力開發,永遠都是拚圖的一片。孩子還需要有其他,要感受到,正常生活是個什麽樣子。而不是,他的世界,永遠都隻有知識和成就。我那時會烘焙點心,滿屋子飄香,他也說我在浪費時間。可他和他的孩子,分明超愛我的杏仁餅幹,不僅當下吃著,還請求打包帶走。我想,他們的記憶中,對我們家的回憶,一定有飄香的味道。
即,孩子如果沒有愛上當下的生活,縱有一身本領,怕未來也不會,對幸福而踏實的生活有憧憬。因為從來沒有看到過,感受到過,它不會從天而降。
如同我提及的客戶,父母90% 的時間,都是去拚命掙錢,然後,大把花在孩子的私立教育上。孩子幾乎從來感受到過,父母陪伴是個啥個模樣,家裏的生活也從來忙碌,或是一地雞毛。更有甚者,父母因為沒有時間給到彼此,或是家庭,走上了離婚之路。這個家庭都沒有了當下,未來會好嗎?
因為和那對夫妻熟悉了,先生也一對一來了很久了,我和他探討,是否,他可以少工作點時間,比如,每天最多八小時?多幫助家務,多幫助妻子。等到兩個年幼的孩子,至少青春以後,再慢慢增加工作時間?
或是那位 CFO 的媽媽,是否可以,職位上少點要求,多點時間在家,協助高中老師的先生,因為那更是你的強項?孩子看到了當下的,有序幸福的生活的模樣,未來錯不了的。孩子的未來錯不了,老兩口的晚年,自然也是錯不了?
是什麽,會令我們有緊迫感和焦慮感?仿佛,錯過這個村,就不再有那個店?未來有多少錢才是個夠?我們是否太在意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其實,孩子也是有能力,乃至意願去自力更生,去獲得自己的成就感?而不是一切由父母鋪墊?
其實,我對所有那些,說,已經掙夠了幾輩子錢的人,幾乎是沒有一絲羨慕的。如同我剛剛和那個 17 歲的客戶說,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她因為焦慮要上 IVY,覺都睡不著,不得不,用藥如救命稻草。現在都無法 function,被學校退學。我說,不要羨慕那些上了 IVY 的同學,多半都是犧牲或是壓縮各類,本不該被犧牲或壓縮的需求,換來的。他/她的當下和未來的傷痛,隻有她/她自己知道。
我和這個孩子說,沒有當下,沒有未來。如果當下的你,為了未知的未來,去犧牲睡眠/健康、犧牲親情、犧牲樂趣… 大概率你的未來,也不會擁有,好的睡眠/健康、親情、樂趣。
隻有我們的孩子,朝朝夕夕,感受到了美好生活的模樣,他們才會大概率,向往這樣的生活。而不是,等一切功成名就,人卻失去方向,乃至失去活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