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關於自由選擇的問題。有網友留言說,“人生最重要的是獲取穩定,無論通過工作還是婚姻;錢財在現實社會中不可或缺,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資源換取金錢。既然如此,就應該認識到,一切都是有代價的,要學會利用自己擁有的優勢,讓生活過得更好。同時,也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那怎樣的生活算更好呢?這位網友跟我的貼有些日子了,經常留字。直覺,她蠻有才華,也蠻有個性的,然後,也努力帶娃。但閱讀她的字裏行間,我不以為她享受她當下的日子。體現在,她說,將來孩子大了,能走多遠走多遠,一點不留戀。體現在,她說,她早就想和先生離婚了,可先生始終不答應。
因為都是公開的信息,而非悄悄話,我以為,是可以拿出來探討的。我回複她說,她的認知,給了她當下的生活。她自然可以堅持她的認知,或,這就是她的真實自我。但我很肯定,我不僅不認同她的認知,還很不認同。我以為,我的認知帶給了我,當下的生活和幸福感。我自然會堅持這樣的認知;假如,我的認知帶給了我,不愉快或是湊合的生活,我一定會反思我的認知。
今天這篇文章,的確是挑戰這位同學的認知,即,“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資源換取金錢”。也對也不對吧。比如,我的工作,如果僅僅隻給我帶來金錢,我一定會放棄的。我有無數個這樣的案例和選擇,甚至包括,絕無人有的選擇,時機合適時,我一定會分享。
同樣,如果我的婚姻,隻給我帶來金錢,最終一定不會長久的。為什麽?因為我了解我自己,我的生命維度,或是我的人生的價值,不可以隻用錢來衡量。人的選擇、幸福感、個人成長,包括身心健康,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資源交換”就能詮釋,或是涵蓋的。
每個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同,把人簡化成“隻能用身體、腦子或性換錢”,這樣的人生,在我看來,不僅狹隘,且毫無意義。
但毫無疑問,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診療中,不少孩子和我說,父母 對他們的愛,就是 transaction。是啊,都是有條件的,你想要什麽,拿什麽來換啊。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孩子長大成人,和父母的關係,也隻剩下交易。當然,自己覺得好就是好。但很顯然,這絕對不是我心目中的,愛的真諦,或是,生命的意義。同樣,那位網友持這種人生態度,我也一定不吃驚,她的婚姻狀態。我不以為,先生不離開她是因為有愛,大概率也是交易。離開了不合算啊,財產分割是一方麵,或還是這個那個的,比如妻子能幹啊。
很多同學這樣的認知背後,或是這樣的邏輯,自己沒見過,自己沒得到過,大部分人都是這般活過,我的父母也是這般活過,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手上攥著大把的銀子,才是硬道理。
我的家族,一樣不乏這樣的聲音。當年我有了小兒,拒絕或有百萬的首代年薪,辭職在家全職媽媽,我的親人都覺得我是瘋了。尤其是我家嫂子,對,就是她的媽媽,給了我哥哥一巴掌的那位嫂子, 說,將來有我哭的時候。即,我不僅不工作,還不掌握財政大權,她會等著看我笑話的。
我不是傻白甜,但我相信自己。我從來沒奢望過,人生去吃白飯,或是靠天收。我甚至不以為,我辭職在家,是為了任何人。我是為了我自己,我非常清晰,這是真實的我,想做的最真實的選擇。為何我有這麽大的轉變,是因為外派美國一年,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外加我的大量閱讀。即,是我深刻反思,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結果。
記住,不是我的先生希望我這麽做,他甚至說,他們家很多的下一輩,他對有沒有自己的孩子無所謂。養孩子很麻煩的,這個那個的。當時出國前,我還打了流感疫苗,國內有媒體說,會對新生兒有影響,這個那個的。是我的閨蜜 P,幫我去和她的醫生朋友求證;是我的閨蜜 P,陪我去每一次的產檢;是我的閨蜜 P,為我張羅Baby Shower;是我的閨蜜 P,幫我聯係醫院生產..... 她為了什麽?我有什麽資源,值得她去置換?
生命裏,我有很多的感恩。但我最感恩的是,是我自己。每一次人生重大選擇的麵前,我都最真實、最勇敢地聽從了內心。同時,我也最有力量地,承受了任何的結果。比如,我的大兒,在我最不具備條件的時候,我的前婆婆“開恩”,讓他來到我的身邊。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太多錢,當然,也是我花錢任性。我又經常出差。但我們還是把他送去,當時算是最好的私立學校。且是在他生父,一毛錢沒有掏的情況下,常常是,付完這個學期的學費,就要去攢下個學期的,
即,我的生命裏,做了無數這樣的,在那位網友看來,很愚蠢的選擇。也正是一次次這樣的選擇,我收獲了如今,充盈而無憾的內心。如我的小兒說,他知道,我的家人都愛我。但我絲毫沒有想過,要他們回報我。本來,就是我自己的選擇。
回答當年我嫂子的話,我說,我的先生不是這樣的人。假如,我真的看走眼,首先,那也是我的問題;其次,早發現早幸福,即,如果他甩了我,我堅信,憑我的能力,我能活下來。或許第一個月有點慘,需要找朋友收留,但我很快會有工作,因為我不挑食。且我很自信,用不了幾年,我的收入會日漸攀升。為啥?我願意吃苦,我願意自己買單,且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因為我愛觀察生活,也因為我的閱曆和職業,讓我更多地看到,更多人的生活,究竟是個什麽樣子。我也愛思考,究竟是什麽,令每個人有了自己的認知。心理診療有個理論叫 CBT(cognition behavior therapy),我也常用到它。就是識別負麵、自動化思維,評估這些想法,是否扭曲或不正確。CBT 常用於治療哪些問題?比如,焦慮、抑鬱、Panic,失眠。
如何治療,認知重構,是重要組成部分。是的,如果你認為,你的生命中,金錢排序第一,你和任何人的關係,都是資源置換的關係,這自然是你的自由和權利。隻是,如果因此,你當下的生活,或是兩性關係,並非令你滿意,你甚至有了焦慮或是失眠的問題,那就要去反思自己的認知了。
最後想表達,來這裏寫字,純屬交流,非價值觀說教,或是說服誰。沒那功夫,我也不以為,我有那個義務。
還有一句話想說,雖然也是廢話,即,我說的並非都是對的。一家之見,求同存異。還是那句話,你的生命好不好,隻有你自己知道。覺得好,那就繼續;覺得不好,那就反思。就這麽簡單。哪怕我以為,我的生命已經非常好, 我一樣需要持續學習和反思,因為,沒有什麽東西是一勞永逸的。
還是那句話,Think it. See it. Live it.
若沒有當年的我,多年的我,這麽地“不識時務”地閱讀“無用書”,怎可能有如今的,不僅寫博客三下五除二,研究生交作業也是同樣,篇篇作業都是三下五除二,篇篇作業都是 A。當然,主要是我喜歡的專業。連我的畢業論文,也沒有花費太多的功夫。
如果我也是凡事交易的想法,凡事性價比的想法,我是不會有如今的自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