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哭牆,心中響起了以色列的音樂,和舊約聖經中所記述的以色列興亡史。以色列音樂,唯美動人,有曆史感和畫麵感。既有出埃及和過紅海的宏大敘事,也有委婉、哀怨的個人哀歌。以色列國歌正是這二者的最好結合…… https://m.youtube.com/watch?v=bJZpXFCIgbg
2017年3月8日我們進入猶太老城區後、先走過苦殤道、拜訪聖墓教堂,然後下了一段台階,去到最著名的西牆(哭牆)。
藍天上、哭牆下
西牆(Western Wall, HaKotel HaMa'aravi)也叫哭牆,距離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非常近
哭牆在聖殿區。哭牆前麵有非常大的一片空地廣場,中間用柵欄隔開;左邊是男士區,右邊是女士區。我和我先生分別去了各自的區域禱告。
哭牆/西牆是猶太聖殿西側的高牆,數千年來吸引著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凝聚著他們的信仰和盼望。
“第一聖殿”是在所羅門作王的第四年(主前967年)開始建造,在主前960年聖殿完工。據說當時的聖殿雄偉華貴,舉世無雙。
在主前586年巴比倫入侵猶太地、擄走許多猶太人的精英,也燒毀了聖殿。七十年後,波斯帝國的君王釋放許多被擄的以色列人回到家鄉。回歸故土的以色列人,捐資出力,修建聖殿,到主前516年完工。之後到了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時期,聖殿又被擴建(主前37年),顯得 更加雄偉華貴、舉世無雙。隻是到了主後70年,統治羅馬帝國的尼祿皇帝燒毀了這座聖殿,如今隻有西牆得以保留,是聖殿唯一存留的部分。
這座聖殿,是全體以色列人參與建設的。其中的三麵高牆,由權貴和富人捐助建設,不但華貴精美,還刻上了那些出資家族的名號。隻有西牆是所有以色列窮人用微薄的奉獻集資建成,是最樸實無華的一麵牆。主後70年的大火,燒毀了聖殿的三麵牆,隻有這麵“西牆”留存下來:向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見證,以色列的獨一真神始終會紀念那些對神誠實熱愛的以色列百姓,保護這個民族存活到末後。
兩千多年來,這麵高大的西牆,在流落世界各地的在猶太人心中屹立不倒。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一生一定要來一次聖殿,這代表了他們對獨一真神的信心和忠心。 左邊這張照片是教宗在哭牆下禱告,為世界祈求和平。
我和許多以色列婦女、朝聖客、遊客一起,悄然無聲地走到高聳的哭牆前麵,仰望著高牆與藍天,在心中默默地禱告。
這座牆也是人們的許願牆,很多人把自己的願望寫在小紙條上,塞進牆縫裏。我也寫了小紙條塞進牆縫,但是已經記不得寫了什麽內容,大概是為家人和教會祈求和平與神的祝福。
以色列國旗、國歌
以色列的國旗是藍白兩色的,中間是“大衛之星”。藍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藍天下的國旗在迎風招展, 莊嚴肅穆又溫情柔美。
麵對哭牆,心中自然地回蕩起以色列的音樂,還有舊約聖經中所記述的以色列興亡史。以色列音樂,唯美而動人,最具曆史感和畫麵感。既有出埃及、過紅海的宏大敘事,也有委婉、纏綿的個人哀歌。我每次聽到這些音樂,都會被深深感動而流下了眼淚。以色列國歌《希望HATIKVAH》正是這二者的最好結合。
Kol od ba’le’vav penima 隻要在心底裏
Nefesh yehudi ho’miyah 還有一個猶太靈魂在渴望
U’lefa-atei mizrach kadimah, 向前向著東方
Ayin l’Tziyyon tzofiyah. 還有眼睛望著錫安。
Od lo avda tikvateinu, 我們的希望還未破滅
Hatikvah bat shnot al-payim 兩千年的古老希望:
Lihyot am chofshi b’artzeinu 成為自由人,再次回到祖先土地上
Eretz Tziyyon Yerushalayim. 在錫安之地和耶路撒冷
https://m.youtube.com/watch?v=bJZpXFCIgbg 這首國歌以個人的傾訴默禱開始,最後匯集成全民的共同禱告。
《埃及王子》音樂
在1998年底,美國夢工廠(DreamWorks Animation)),拍了一部動畫片:“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片中講述了埃及王子摩西,接受神的差遣,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片中從頭到尾的音樂都感人至深;特別是百姓要離開生活了四百年的埃及,返回列祖之地時,很多成年人覺得前途未卜,舍不得生活了很多代的埃及、遲遲邁不出家門;但是孩子們對新生活充滿盼望,抱著心愛的小羊,唱著“摩西之歌”走在了出發隊伍的最前麵,孩子們的歌聲一響起,我即刻淚如雨下。
孩子們的合唱,是用希伯來文和英文演唱的,歌詞出自《出埃及記》第15章1節,被稱為《摩西之歌》。其中的歌詞是這樣的:
Ashira L’Adonai Ki Gaoh Ga’ah Ashira L’Adonai Ki Gaoh Ga’ah 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戰勝……。這段旋律充滿信心、盼望和力量。 而片中另外一首"When You Believe當你相信"更說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根本原因,是源自他們對獨一真神的堅定信仰。這首歌由惠特妮·休斯頓和瑪麗亞·凱莉演唱,獲得了 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出埃及的那一代成年以色列人,後來在曠野鬧事,要走回頭路轉回埃及。神嚴厲的責罰這些“小信”的人,讓他們在曠野漂流了四十二年,最後都死在了曠野。而在曠野長大的孩子們,經曆了風霜雨雪,長大成人之後與父輩絕然不同,他們有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體魄。在曠野漂流42年之後,他們終於到達約旦河邊,對岸就是神賜下的迦南美地。此時卻正逢約旦河漲大水。 年輕一代的以色列人毫不退縮,勇敢地抬著約櫃徒步下河。神立刻分開了河水,帶領他們進入了祖先的故土、神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
哨所與信仰傳承
那天我們從哭牆走回到外圍的廣場上,正趕上一群學校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哭牆,可能是在實地上一堂傳統教育課。穿著校服的男孩女孩手拉著手圍成兩圈,在藍天高牆下載歌載舞,我聽不懂希伯來語,但是可以肯定那是在讚美神賜給他們祖先的土地,那情景美不勝收。
千年不變的哭牆和以色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讓我感到這個民族是堅韌的,是不可能被滅絕的,也是曆久彌新的。除了腳下堅實厚重的土地,還有藍天之上的天父,一直在保護和引導他們。可惜的是,我當時用一部非常老舊的錄影機拍攝,大概因為實在太老舊,取不出來拍攝的原始資料。
在世界上有許多知名的以色列音樂家,好萊塢有不少知名的猶太裔電影導演,這片土地上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曆史,也有最真實寶貴的信心見證。
上次提到猶太的經典《塔木德》說“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其實後代的以色列人還加了一句“世界若有十分苦難,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苦難不但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更是對他們信心的磨練。 苦難深重的以色列民族,為什麽會如此的樂觀和充滿盼望,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們信仰的是“獨一真神”,是這位永不改變的神,帶給他們永恒的盼望和生命。
以色列是“全民皆兵”的國家,無分男女,到了十八歲,人人要服兵役。在哭牆外麵不遠的地方,就有軍隊的哨所,肩背槍械的男女青年負起了保護家園、對抗恐怖分子的責任。
耶路撒冷的魅力和凝聚力,還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表達:一名流落到海外的猶太人,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到祖先的土地上,跪下親吻這片土地,也手扶高大的哭牆,對神祈禱、傾訴心中願望。他日夜兼程,曆盡千辛萬苦,最後到了耶路撒冷,可是緊趕慢趕,眼看到了城門口,太陽卻正好落山,城門正在關閉,而他必須當晚返回。這位痛失良機的男子,靠著關閉的城門大哭和祈禱,然後一步三回頭,離開了列祖列宗之地。
如今,以色列人能生活在祖先流血的土地上,他們怎麽能不珍惜呢?
從哭牆廣場出來之後,我們又到了馬可樓和大衛墓地區。下次再詳細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