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20 蒙特利公園與丁胖子廣場 海外篇之二十

(2024-09-03 16:11:13) 下一個

前段時間,出了“丁胖子金牌講師”,讓丁胖子廣場有些“揚名”海內外。連一位《基督教箴言報》的記者,也找到我先生,帶她去采訪那裏“走線”的人群......”。

以公園命名

我們三十年前到洛杉磯的時候,蒙特利公園市的華人群體,還是以台灣香港的移民為主。蒙特利公園,是個祥和美麗又交通方便的小城,許多新移民把這裏選為他們到美國的首站地。我們本來住在Pasadena,後來因為教會在這邊,就幹脆搬過來了。

既然叫“蒙特利公園”,公園自然很多。我家旁邊就是個公園,公園內有網球場、遊泳池  和兒童運動場,我們基本上每天都在公園周圍散步。公園旁邊就是我女兒的中學。 

我們家周邊還有兩、三個公園,都是步行幾分鍾就可以走到的。

 我們離高速公路也不太遠,大概隻有半英裏,離華人商業區大約1.5英裏,生活、購物都十分方便。

當年蒙特利公園市的華人中,有很多是台灣的“軍公教”退休人士;教會的華人群體也以他們為主。這些老人保留了很好的華人文化傳統,非常有禮貌和教養。有的老人是將軍或者擔任過重要職務;還有將軍的遺孀,以前家裏是用警衛員的。但是他們對人非常客氣,開口閉口都是“我們英文不好,請教你們…”。他們也常規地每個月對教會奉獻,從來不需要牧師或者他人提醒。他們家中多有四、五個以上的子女,這些和我們的同齡人,非常孝順父母,對外也非常謙遜有禮。

在他們麵前,我常常覺得“愧對”祖先。他們過海去了小島之後,還是保持正宗的“中華文化”;我們倒是地大物博,可惜沒什麽文化。在大陸生活了三十年,除了父母的教育,在社會上基本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傳統。可惜這代“軍公教”老人中的最後幾位也已經過世了,令我們十分懷念。

蒙特利公園的華人群體,在三十年間也逐漸變成了以大陸來的人為主。

丁胖子廣場

“丁胖子廣場”是蒙特利公園市中心的一個商業中心,以其中的一個小餐館“丁胖子”命名。當年這裏的老板是台灣的外省人,說一口地道的北方“國語”。“X胖子”是北方人對身邊的朋友、鄰居的昵稱。

“丁胖子”小館以做麵食為主,能做出大饅頭、大包子、大餅等麵食。當年在北美能做出這些麵食的中餐館,還真是鳳毛麟角。所以“丁胖子”的店麵雖然小,生意很好。我們也常常光顧,那些中國北方的麵食,能聊解我們的思鄉之情。

早先“丁胖子廣場”上,還有一家連鎖餐廳“肯塔基炸雞”。當年我們的孩子年紀還小,有時候要帶她們去吃漢堡、炸雞等快餐。不知道為什麽,總覺得和東部的炸雞店相比,這家的口感差了不少。後來大概生意不好(周圍住戶大都是華人)“肯塔基炸雞”也關門了。

 

  再後來“康康小美連鎖店”就在原來在“肯塔基炸雞”的店麵上開張,生意相當不錯。雖然我們覺得“小美”的餐飲品質不高,但是其“生煎包”和大肉麵都相當地道,還有各種冷飲、奶茶,都又便宜又好。

“丁胖子”變“車庫”

當年“丁胖子”的生意很好,無論台灣華人還是大陸華人都喜歡光顧這家店。不過,店主最後還是把這家店賣給了一對天津夫妻,現在的店名改為“車庫美食坊 Garage Kitchen”。

“車庫”店如其名,原來是在自己家的車庫賣天津早餐,我們聽天津朋友推薦,也去他家光顧了幾次,他們做的北方早點確實很地道。直到後來有一次進到她家廚房,從此就不再去買她家的早餐了,因為公寓小廚房擁擠不堪,衛生狀況堪稱髒亂差兼備,這也難怪他們,家庭廚房根本無法滿足做生意的規模和需要。

後來她家周圍的鄰居也一起抱怨,她家車庫天天大開著門做生意,倒是掙了不少錢。四鄰八舍卻都不堪其擾,從早到晚不得安生。加上他們已經積累了些財富,就把“丁胖子”的店麵盤下來,幹脆餐館就取名為“車庫”。

他們除了做天津特產“嘎巴菜”,也賣油條、燒餅、包子、餛飩等北方麵點。在丁胖子廣場,“車庫”的對麵就是“美國亞洲旅行社”,一早一晚都有旅遊大巴車停靠,多地旅客在此上、下車。去旅遊的客人把私家車停在“丁胖子廣場”,然後去“車庫”吃一頓熱乎乎的早餐,再上旅遊大巴車出行。所以“車庫”開門比其它餐館要早很多,生意也好很多。

廣場上其它餐館

“車庫”旁邊開了一家四川飯館,幹脆就用了“丁胖子”的招牌,不過生意似乎差強人意。

丁胖子廣場還有幾家中國餐館,生意都不錯,比如ABC cafe香港茶餐廳,相當便宜實惠,目前是這個plaza裏麵資格最老的餐館。

挨著ABC café旁邊的,原來是“小美”,“小美”旁邊,也是是一家港式餐廳“禦味居”,兼賣燒臘。這店換了幾輪招牌,生意一直都不錯,我們也常去點這家店的“大魚三吃”。不幸的是,2022年8月的一場大火,讓“小美”和 “禦味居”一起關閉了,至今沒有再開張的動靜。

還有一家餐廳叫“一口福 Mama's Lu Dumpling House”在“車庫”的斜對麵,門麵開在Garvey大道上,以上海菜為主、兼顧其它口味,生意好得不得了,門口總是排長隊。在同一條路(Garvey Avenue)往西幾個路口,還有另外一家“一口福”,我們通常會去那一家吃,排隊時間稍微短一些。本來教會對麵還有一家“一口福”,前些年(記不清哪一年了)被城市的消防車撞了進去,政府陪了不少錢。從此關張了。

Mama’s Lu的老板娘之娘,原來和我們挺熟,她在丁胖子廣場南邊一點的一個Plaza開一家小吃店(原來也是台灣人開的),我們喜歡去那裏吃餛飩,買各種餡料的小燒餅,還有冷凍的餛飩、水餃等。這家店之前也是台灣的一位外省人開的店,後來賣給了盧媽媽。在斜對麵有膠東人開的“青島人家”,以山東麵食為主,製作的爐包、大包、大餅和鹵菜都挺好吃。

丁胖子廣場原來有兩家糕餅店,大概競爭太厲害,其中的一家就關張了。

在廣場側麵的Garfield街上,還有一家蘭州拉麵店。我們去吃過幾次,我因為完全不吃羊肉,覺得他們店的牛肉有些羊膻氣,所以不太喜歡。但是喜歡牛羊肉的朋友,都說他們店很正宗。

“丁胖子廣場”在Garvey 和 Garfield 的西北角, Garfield街對麵是“香港超市”。Garvey上有美國銀行和德成行。這一帶衣食住行都相當的方便。

再往北走一百米,對麵有一家“雲南過橋園”,老板娘是雲南人,那裏的米線和小菜也相當正宗。不過後來老板娘不常常在店裏,好像味精就放得太多。

附近還有好多家餐飲店,就不一家一家介紹了。總之在“丁胖子廣場”周邊數百米,都是華人店鋪林立的商業區。

今日丁胖子

我們平常去丁胖子廣場,目的主要就是吃飯、買糕點,通常每周至少去一次采買些食物回家。

不過這幾年聽說那邊的閑雜人等很多,還成了“走線人”的聚集地,我們還沒有機會和這些人接觸過。最近去“丁胖子廣場”,看到行走在廣場上的人似乎都不會英文,又聽說這邊的許多負麵新聞,我們難免也有些許警惕,總覺得旁邊充滿了非法入境者。

前段時間,出了“丁胖子金牌講師”,讓丁胖子頗有些“揚名”海內外。連一位《基督教箴言報》的記者,也找到我先生,要求我先生帶她去采訪那裏的人群(都不會說英文)。我們與她相識,源自2023年初的那場“舞星”槍擊慘案.

“舞星”在美國銀行和德成行之間,離“丁胖子廣場”很近,舞星的客人在這裏點餐也十分方便。“舞星”旁邊是“美國銀行”,“美國銀行”在十字路口西南角,“丁胖子”在東北角。就這麽近。

不久前,《基督教箴言報》的女記者和他先生請我們吃廣東午茶,聊天當中,才知道她也是德國信義會的家庭背景,看見他們夫妻二人,不由得想起二、三十年前我們教會的那些德國後裔的老會友們,很是有些唏噓。三十年前,教會還有一百多位美國老會友,這些年,不斷送走過世的老會友們,去年九月,送走了最後一位九十七歲的老人家。我們也老了,到了他們當年的年紀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