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上一次結束布達佩斯的旅遊記述。可是一查曆史資料,不知不覺專門寫了一篇。因為看的資料多了,文字也增加了,估計還要寫兩、三篇才能夠結束。
到歐洲旅遊的感覺,是從一個城市的教堂,再到另一個城市的教堂。雖然大部分遊客是歐洲人後裔,但是從薩爾斯堡之後,大家都有些“教堂厭倦症”。導遊們多是中歐人,很善解人意,他們知道歐洲的旅遊景點,根本繞不過教堂,就把重點放與教堂有關的曆史和文化上。
多瑙河的橋
布達佩斯是歐洲的中世紀古城,沿著藍色的多瑙河兩岸延深擴展。早期這裏有三個城市:布達、老布達和佩斯,到1872年才正式合並為布達佩斯。布達在多瑙河的西岸,有陡峭的懸崖,山崖上有地標性的自由碑和城堡;東岸的佩斯地勢平坦,佩斯的意思是“爐子pešt”,因地熱溫泉和燒石灰的爐子得名。
我們住的酒店樓下就有溫泉泳池,還有土耳其浴室和按摩等服務。本想去“享受”一下,一問價錢又覺得無福消受。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一咬牙掏了腰包,今天就有更多可說的了。布達佩斯的多瑙河段有八座橋梁和一條現代化地鐵。在市區內的五座主要橋梁分別是:瑪格麗特橋、鐵鏈橋、伊利沙白橋、自由橋和裴多菲橋。
這些橋梁連接兩岸,不但讓交通順暢,也構成更美的風景線。這個特色與布拉格很相似,隻是布達佩斯的橋梁曆史沒有那麽久遠。從1839年至1849年,在布達和佩斯兩城之間,建成了第一座正式的橋梁。這也是多瑙河中遊,從雷根斯堡往下修建的第一座橋梁,被稱之為:
撒切尼鏈橋Széchenyi lánchíd: “撒切尼”是橋梁的讚助者;“鏈橋”是指橋梁的建築方式為“懸索式吊橋”。此橋的跨度為375 米,橋頭兩端均有大石獅守衛,索塔上刻有匈牙利徽章。
在橋建成的同年,匈牙利當地政府宣告,布達、佩斯和老布達並為一城。雖然哈布斯堡王朝後來取消了這個合並,但是到1872年底,還是正式將布達和佩斯合為一城。大橋的布達一側離懸崖很近,有一條隧道穿山而過。狹窄的橋頭還修成環路,大概是想像讓遊客們能更從不同角度觀賞大橋的景色。隻是我在大巴車上被繞圈繞得昏頭昏腦,看不清外麵橋景。
瑪格麗特橋(Margit híd):在布達佩斯市中心的北麵,是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在1872到1876年間建造,是布達佩斯建鐵鏈橋之後的第二座橋梁,長637.5米、寬25米。
在此處的河中有一個小島,另外有一座小橋通往瑪格麗特島。我們去年7月初到布達佩斯時,正好趕上周末,當時島上正有一場音樂會,隻是因為不能停留太久,沒有機會進去聽這場音樂會。
伊麗莎白橋(Erzsébet híd):位於多瑙河布達佩斯段最狹窄的地方,跨度隻有290米,是八座橋中最短的一座。橋梁本身也沒有很明顯的特色,橋的名字來自於1898年被暗殺的奧匈帝國皇後伊麗莎白.阿馬利亞.歐根尼,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茜茜公主”。在布達的橋頭小花園裏有這位皇後的銅像。
“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亞人,嫁給了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茲·約瑟夫。據說布達佩斯是茜茜公主最為鍾情的城市;由於她的協調努力,在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達成協議,建立奧匈帝國,茜茜公主在這裏被加冕為匈牙利女王。
自由橋(Szabadság híd):建於1894年到1896年,采用當時認為最美觀的仿鏈型橋梁設計,全長333.6米,寬20.1米;從遠處看這座橋有點像撒切尼鏈橋。橋柱的頂端裝飾著四個Turul銅像,那是古代匈牙利神話中類似獵鷹的鳥。
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出席了開幕儀式,並親自安裝了最後一個銀鉚釘。這座橋最初也是以這位皇帝命名。因為今天這座橋上的交通繁忙,每天有許多電車、汽車過橋,因此有人建議,在布達佩斯地鐵四號線完成後,將其改為人行橋。
英雄廣場和人民公園
2023年7月6日一大早,我們的河輪,停靠在離伊麗莎白大橋不遠的佩斯一側的碼頭上,再往下走就是鏈子橋。當天上午導遊帶我們坐著大巴車瀏覽多瑙河兩岸的景色和市容。當天去了三個主要景點:Andrassy Mamaison 英雄廣場、Jubileum Park城市公園和Dohany Street Synagogue猶太教堂。也順路觀看了一些景點和藝術館 、名人雕像以及許多典雅精美的中世紀建築,包括史蒂芬大教堂、匈牙利科學館 Hungarian Academy of Siences等處。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去了國會大廈。回船6點有雞尾酒,7點一起吃最後的晚餐。
早上,旅遊團的大巴沿著多瑙河邊布達一側的山路行駛,可以看到許多開鑿在山崖上的小型修道院。 我們的大巴過河去了佩斯一側的旅遊景點。先去的是英雄廣場(Heroes' Square/ Andrassy Mamaison)。在 1896年為了紀念匈牙利的祖先馬紮爾人到此定居1000年,興建了這個廣場和歐洲第一條地鐵。英雄廣場周圍有藝術博物館。
廣場主體建築群正中,是新巴洛克式的圓柱石碑,高36米,頂端是揚著雙翅的天使銅雕(據說是天使加百列),他一手高舉十字架,一手高舉兩個連接的皇冠,碑座上有馬紮比七個部落首領的雕像;他們都全身披掛,騎著高頭大馬,手執兵刃,威武雄壯。 這七個部落的馬紮比人,曆經幾百年,行程數千裏, 最後在首領阿爾帕德的率領下落來到今天的多瑙河和蒂薩河一帶定居,並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七位部落的首領是:阿爾帕德、埃勒德、胡鮑、陶什、孔德、翁德、泰泰尼。 在雕塑側麵刻著“896-1896”的字樣。在石碑前,還有白色的巨石棺槨,重47 噸。上麵刻著大字“為人民自由和民族利益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紀念碑兩旁是對稱的弧形石柱廊,石柱之間排列著匈牙利曆史英雄(14位國王)的塑像。石壁上方各有兩組勇士駕馭戰車的塑像。這個廣場和紀念碑既表現出馬紮爾人的強悍和英雄氣概,也代表了捍衛自由和民族權力的現代理念。
然後我們去遊覽了廣場旁邊布達佩斯最大的城市公園。這個公園就在英雄廣場後麵,公園中包括了動物園、馬戲團、溜冰場、博物館和溫泉浴場,當然還有教堂。因篇幅所限,不多說了。
步行去國會大廈
我們事先問過導遊,是否會去看宏偉的匈牙利議會大廈,他顯然那個景點沒啥興趣。於是在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決定自己去國會大廈。其實那天印象最深的不隻是景點,更是途中的麻煩。
從我們遊輪停靠的碼頭,有2號電車可以到達終點站國會大廈。但是我們手中沒有匈牙利貨幣,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去哪裏換好買票;問船員到國會大廈有多遠,他們說“很近,最多走二十分鍾”。於是決定步行前往。走了大約十幾分鍾,到了鏈子橋,仍然看不到大廈的影子。
又走了十幾分鍾,仍然看不到國會大廈,我們決定找地方換匈牙利貨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商城,裏麵有超市和地鐵,人們讓我們下到地鐵去換,匯率大概是1美元換360福林,可是那機器不太給力沒換成。一個幫我們的華人女孩給了我們一點福林。我們才終於坐上電車,總算到了國會大廈。如果完全靠步行,大概要走50分鍾,告訴我們用20分鍾的人,大概是用跑的。
國會大廈的宏大雄偉,實在令人震驚。大廈周邊的雕像都比歐洲其它景點的雕像大好幾倍。那天大廈北麵的廣場上有個露天音樂會,有幾十個人的交響樂團在演奏古典音樂。在國會大廈後麵的草地上,有一百人多人圍觀,就像看小朋友玩遊戲。
國會大廈的建築群是哥特式的,長268米,最寬處123米,占地總麵積17,745平方米。中心圓形紅色拱頂的尖端高達96米,下麵是圓頂大廳,重大的會議和慶典都在此舉行。
這一組建築有兩個哥特式大尖頂,再配上22個小尖頂,整個大廈共有691個房間、會議室和大廳,27個門和29個樓梯間連接,裏麵建築裝飾、浮雕更為精美、還陳設者曆史名人的肖像和雕塑以及表現匈牙利曆史的巨幅壁畫。
我以前總覺得這個大廈和前蘇聯的關係很密切(去年寫的那篇/多瑙河畔的鞋子,其中的信息就是不對的)。其實國會大廈象征著平等。1867年,匈牙利在爭取到了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平等的地位,組成了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當時在歐洲赫赫有名。原有的國會大廈(在布拉迪斯拉發與布達城)已經顯得不夠氣派,當時的政治領袖就在王宮的對岸建造了議會大廈。
當時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征集設計圖紙,匈牙利著名建築師斯坦德爾·伊姆雷的新哥特式方案被選中,國會大廈在1902年完工啟用。可惜2018年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的國土麵積大幅度縮水。有匈牙利人自我調侃說“我們擁有世界上最雄偉的國會大廈,與我們國家的幅員很不匹配”。
見識了這宏大的建築,我們想搭電車回碼頭時,突然看見一些工人在車站把電車挪移到旁邊。一打聽才知道中間某一段路出了問題,電車停開。還好附近有位懂英文的市民帶我們走了一段路去搭公交車。沒想到好像回到了四十年前,在北京擠公交車的狀況,隻是若在中國,總會有人在大呼小叫,亂作一團;布達佩斯人都淡定、無聲無息地擠作一處,……沒有喧嘩,沒有抱怨。刹那間,腦海中出現猶太人當年被塞進貨車,送去集中營的畫麵,人們安靜而有尊嚴地走向苦難和死亡。
車沒有沿著河邊走,看不清車窗外景物,我們估摸著快到了,就下了車。結果又步行了四、五站才回到河輪碼頭。那天走了一萬多步,最後頗有些步履蹣跚了。